劉 嬌 徐國華 牛紅霞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創新創造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劉 嬌 徐國華 牛紅霞
本論文是在“互聯網+”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融合發展的角度,就“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展開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對“互聯網+”形式下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其次,針對當前“互聯網+”形勢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展開了探討。最后,詳細介紹了“互聯網+”形勢下的創新創業教育策略 。
“互聯網+”時代 信息化 創新創業教育
(一)教育內容
在處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信息的更新速度及數量都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增多,而學生在校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為此,“互聯網+”時代要求高校在教學內容上,不僅要對主要的專業知識來對學生開展教學,同時還必須在學生心目中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教授學生學習必備的方式、方法、技能等。同時,“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傳統課程改革的深化,進而出現了以慕課、微課等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網絡技術輔助教學新樣板。從創新的角度來看,二者均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和輔助作用下,并且在近年來的實踐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
(二)教育手段
在移動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下,以WF、4G、APP等為代表的先進網絡信息傳輸技術、軟件相繼出現,為大型網絡數據庫的組建提供了可能,拓展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過去的學生需要通過去圖書館找資料來找答案,而現在的學生用手機從網絡中搜索一下,便可得到想要的資料。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應大力對教師進行培訓,適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教師利用網絡技術對新教學手段進行研發和應用的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教育管理
“互聯網+”技術與教學的融合發展,不僅對教學內容、手段稱得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創新,同時對于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以及教務管理等來講也具有著重大的意義。不僅“互聯網+”技術輔助作用的發揮,大大減少了高職院校人物物力財力的投入與消耗,在節省辦學成本的同時使學校服務、管理更加趨向于智能化、便捷化、個性化,進一步提升了高職院校管理效率。
(一)教育內容單一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十分單一,很多高職院校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只重視創新創業理論的灌輸,創新創業教育缺乏與專業課程的聯系和結合,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不知道如何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在學生實際創業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由于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導致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效果不佳。
(二)教師專業水平有待提升
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只注重創新創業相關知識,缺乏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聯系,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脫離了專業知識;其次,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忽視了互聯網的重要性,缺乏信息技術的應用,缺乏對學生開展互聯網創業的鼓勵。同時,部分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缺乏創新創業實踐,不能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
(一)積極開展網絡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應加強重視互聯網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還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技術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重要性,積極改進傳統的教育理念,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網絡創新創業教育,進而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水平,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二)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網絡平臺
創新創業教育必須重視網絡平臺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平臺越來越便捷。創新創業教育應積極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網絡平臺,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網絡平臺來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碎片化和互動化發展,同時,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網絡平臺有利于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共享,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三)注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信息素養直接體現著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和學生的信息化意識。而互聯網+形勢下的創新創業教育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應注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能和學生的信息意識,進而提供創新創業的質量。
總之,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陣地,高職院校必須發揮好自身在這一關鍵環節的銜接作用。通過突破傳統創新創業教學思維的限制,適應網絡時代發展的潮流。營造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鼓勵支持高職院校學生追逐夢想的良好氛圍,發揮創業導師的資源優勢和創業平臺的服務功能。讓創新創業教育影響社會發展,讓學生真正實現自己的創業夢。
[1]王晨,劉男.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М].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2]曲大為.“互聯網+”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芻議[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3):12~15.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研究課題《高職院校教師在“互聯網+”形勢下創新創造能力提升的問題研究》(課題批準號:JRS-2017-304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