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經驗及改革思路研究
劉 燕
本文立足于現今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現狀,從教師方面、學生方面以及課程設計等相關方面,分析了造成現今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現狀的原因,進一步為高職院校的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一定的思路。
高職院校 經濟法 教學經驗 改革思路
高職院校教育在現今中國的教育過程中占據著越來越大的比重,在高考結束后,不少考生都選擇了高職院校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進而使高職院校成為高考考生炙手可熱的選擇,尤其是經濟類課程,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會在高職院校的學習過程中選擇經濟類專業,致力于形成一種經濟思維,為自己將來找工作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更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出力。
經濟類專業是現今高職院校中較為熱門的專業,隨之,經濟法課程教學在高職院校中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中國教育體系中高職院校經濟類專業的壯大,高職院校在經濟法教學課程中也出現了諸多不足:
(一)學習內容過于零散,不利于學生整體性學習
經濟法課程屬于法制相關課程的一種,眾所周知,法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存在學習內容過于零散,知識點過于雜散的現象,不利于學生整體性的學習,也正是因為如此,學生不能夠將所學知識有效的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更有甚者,會將所學知識點記混,無法建立整體性的輪廓和概念,進而不能更好的完成經濟法課程的課程學習任務。
(二)學生積極性不高,不能提升課堂注意力集中時間
經濟法屬于偏文科性質的課程,很多知識點之間并沒有過多的聯系,需要高職院校學生自己整理,理解型記憶,有的學生會認為經濟法的主要任務是考察學生的記憶力,自認為上課聽不聽教師的講授沒有關系,只要自己在課程結束之后將老師講過的知識點背過即可,更有甚者,平時不學習,只是到了考試周才“突擊學習,準備考試”。同時,由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夠高,即使其在課堂上,也不能保證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過低,一整節經濟法課程似乎并不能學到太多的有用知識。
(三)教師缺乏一定的課堂感染力,課堂氣氛沉悶
教師缺乏一定的課堂感染力,采用中國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模式進行經濟法的教學,造成課堂氣氛沉悶,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對經濟法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最終導致經濟法課堂的課堂效率較低,不能實現經濟法課程的有效教學,加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夠高,教師和學生之間容易陷入到“教師缺乏教學熱情,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的死循環中,最終阻礙經濟法課程的正常運行。
要想從根本上改善中國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的現狀,對中國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就需要從根本上分析造成現今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狀況的成因,只有這樣,才能夠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源,進而更好的額進行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改革,助力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友好發展。本文立足于中國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現狀,究其原因,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脫離實踐,不利于經濟法課程的教學
教學內容脫離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生產實踐,是造成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枯燥無味,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師缺乏教學熱情的重要原因,不利于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經濟法教學過程和其他法律類的教學過程類似,均屬于口語相傳的課程,不像物理化學等課程可以通過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口語相傳的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現象,加上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實踐,會讓聽課的學生產生一種“云里霧里”的感覺,并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經濟法的相關知識,最終阻礙了經濟法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學生缺乏一定的專業定位,教師不能夠與時俱進
經濟法課程是現今中國高職院校中設置較為廣泛的課程,很多經濟類相關的專業都設置了經濟法課程,但是由于經濟法課程設置的廣泛性,很多學生缺乏一定的專業定位,并不能更好的理解經濟法課程在經濟類相關專業中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其學習積極向較低。加上教師多為年齡較大的教師,不能夠做到與時俱進,無法向學生傳遞最新的與經濟法課程相關的知識,進而導致經濟法課程開展的不夠順利。
要想培養出符合于中國市場經濟需求的經濟類人才,教育部門的相關領導者和負責人員要能夠立足于現今高職院校中經濟法課程教學的現狀,認真分析造成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中出現不足的原因,從而在此基礎之上冷靜分析,認真對待,研究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經驗及其改革思路,從而助力于中國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改革,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加強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
由于經濟法課程教學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想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做到加強社會實踐,讓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理論更好的應用到經濟類的法律事務中去。首先,作為高職院校校方,要能夠盡校方最大的能力,為經濟類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和實習機會,讓他們能夠真正進入到企業中,參與到經濟事務爭端處理的過程中,進而更好的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其次,作為高職院校的經濟類教師,要能夠利用自己的資源為學生獲取實習機會,同時也要利用自己的已學知識搜集經濟事務案例,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身臨其境,感受更多的經濟事務爭端的處理方式,從而使其能夠在畢業參加工作的過程中碰到類似經濟事務爭端的案件的時候能夠做到游刃有余。
(二)定期組織經濟法課程任課教師參加培訓
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經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效率,因此,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整體教學實力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教師要能夠有一種危機意識,堅信“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觀念,盡管自己作為教師,但仍要不斷學習,緊跟時代的潮流,尤其是自身專業的發展進程。其次,高職院校負責人員要能夠定期組織經濟法課程的相關任課教師參加大型的經濟法會議宣傳以及經濟爭端事務案件的分析會議,從而更好的尋找合適自己在課堂上講解的經濟案例,進而更好的進行經濟法課程教學,同時還能夠第一時間捕捉國家經濟法的最新消息,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時代性,從而給學生們提供更加一流的課堂服務。
(三)加大教育投入,引進先進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
加大教育投入,引進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是改革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對于學生們來講,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設備會讓學生眼前一亮,產生一定的好奇心,因為不知道在經濟法課堂上會發生什么,他們會更加愿意去課堂上聆聽老師的講課,從而克服自己的懶惰,投入到學習中去,更加熱愛學習,更加熱衷于經濟法課程。另一方面,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也會讓教師產生更強烈的教學熱情,有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教師保持一定的經濟法課程教學的新鮮感,因為要學習應用新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也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教師“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和教學觀念,使其更好的投入到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法課程教學效率的最大化,進而更好的推動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改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更多的懂得經濟法的相關人才,保證中國經濟市場的“不違規,不違法”運行。
縱觀現今中國的教育體制,作為既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學習教育,又可以為學生提供職業教育的高職院校占據了較大的比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經濟類專業成為現今高職院校學生的首要選擇,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和中國經濟的友好發展至關重要。在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使其能夠有機會將自己所學知識實現實際應用,同時高職院校校方要加大經濟法課程的教育投入,將其作為經濟類相關專業的主修課程,為國家輸送大量的懂得經濟法的經濟類相關人才,助力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助力于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1]吳彩云.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經驗及改革思路探析[J].山西財政稅務??茖W校學報,2014(6).
[2]張曄.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改革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6(5).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劉燕(1981-),女,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會計電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