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香
高職院校學生感恩教育之我見
王明香
當代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表現出對父母、他人、學校和社會感恩意識淡薄的特點,究其原因,是受到了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通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建和諧高雅的育人氛圍等措施來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
高職 感恩意識 德育
新華字典中關于感恩的解釋是“對于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以每個人共有的“人性”作為基礎,以互敬,互愛為載體,感恩雙方之間的關系弱化了強迫,命令,訓話,強化了主動、自覺、情義,避免了人們之間的虛偽、狹隘、刻薄,突出了人性中真誠,寬容,尊重這些品質。[1]自古以來,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社會宣傳都強調感恩精神,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感恩意識缺乏的現象逐漸嚴重,因此在當代的大學教育中,感恩教育已經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對父母養育缺乏感恩之心
很多父母對孩子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引導,只重視“我陪你慢慢長大”,不重視“你伴我逐漸變老”,子女對于父母的養育之恩,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只懂索取,不懂回報。對父母感恩缺失的另外一種表現是對感恩的理解偏差,認為只要學業有成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和最好的回報,將回報的理解簡單化,片面化。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孩子學習上是優秀的,道德上卻是缺失的。
(二)對他人的幫助缺乏感謝之意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三字經里的語句,強調的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后天的各種不良思潮潛移默化地感染著人們,現在的孩子很多表現出自私自利,缺乏公德。對于陌生人的關懷和幫助,不少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感激,而是警覺和對真善美的懷疑,不期望會得到他人的幫助,自然也不會去主動幫助別人;對于周圍人的幫助,不少人是一種坦然接受的態度,連最基本的感謝之詞都沒有,更別提報以感恩行為了。
(三)對國家、社會、集體的給予缺乏感激之情
國家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平等的智力教育的機會,對于學生的教育投入遠大于家庭的教育,從自費教育到九年制義務教育,再到大學的減、免、助、貸等各項經濟資助政策,都是國家對于學生的關愛的具體表現。作為經濟困難的學子,理應對國家和學校的幫助抱有感恩之心,但很多學生并非如此。一方面,對于在校期間給予的補助,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從主觀上沒有感恩,另一方面,得到資助的一部分學生,沒有珍惜機會,荒廢了學業,辜負了學校和國家的期望。
(一)家庭對于感恩教育的忽略
家庭教育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和榜樣,對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式的教育。應試教育環境下,家長的代勞培養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學生。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優秀的唯一標準,把作為人應該具有的善良,責任,感恩,上進等優秀品質統統抹殺,以至于學生在面對事情時缺乏擔當和責任。
(二)學校教育重點的偏離
每個正常的孩子都要經歷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教育。這個教育過程漫長,雖然學校也在大力宣傳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真正實施的過程中,素質教育還是一直被忽略。另外學校對于素質教育的狹隘理解,把感恩教育簡單地歸結到思想品德課中,所以感恩教育往往跟不上,即便有,也是觀念落后,不能與時俱進。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墮落的社會風氣逐漸蔓延,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宣戰,不斷動搖傳統美德的地位。社會風氣影響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促進社會風氣。形成惡性循環。在不良風氣的籠罩下,價值觀正處于發展期的學生深受其害。錯誤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互相浸染,使很多孩子表現出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特點。
(一)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感恩意識
感恩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經過長期熏陶學習產生的,但最根本的是人們自身的主觀性。[2]只有從根本上意識到環境和他人對于自身的幫助,才能影響我們的想法和行動。因此在我們的教育中,要充分重視人們自身的素質提升,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日常的專業學習中去,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事件活動,讓學生在鮮活的事例中成長,讓學生真正的知恩報恩。
(二)創建和諧高雅的感恩氛圍
家庭教育是學生感恩意識形成的基礎和根本,家長的教育和影響對于學生至關重要。家庭教育要平衡專業技能教育和素質教育,幫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發揮榜樣的力量,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加強學校教育,提高思想素質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擴大感恩教育的范疇,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思想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中正確的要提倡宣傳,錯誤的要揭露批評,開展主題鮮明的感恩教育活動。
加強社會力量的教育,在這個信息開放的時代,對于我們的大學生,一方面自身要有摒棄不良風氣的能力,明辨對錯的判斷力。另一方面也要社會和集體的幫助,對于民族的優良品德加強宣傳,通過公益廣告等手段,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感恩意識的形成。
[1]周元明.芻議高等學校的感恩教育[J].江蘇高教,2009(1).
[2]馮琳琳,徐鵬,楊雪梅,吳玲.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現狀的調查[J].宿州學院學報,2010(3):115~117.
九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