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炳華
(江蘇省國營淮海農場醫院,江蘇 鹽城 224354)
用PFNA內固定術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研究
胡炳華
(江蘇省國營淮海農場醫院,江蘇 鹽城 224354)
目的:觀察用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內固定術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SIF)的臨床效果。方法:對近年來江蘇省國營淮海農場醫院收治的65例老年性SIF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這65例患者均采用PFNA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觀察其手術的效果及相關的臨床指標。對這65例患者均進行6個月的隨訪,對比手術前后其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結果:這65例患者手術的優良率為89.2%。其術后6個月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明顯高于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PFNA內固定術治療老年性SIF可有效改善患者髖關節的功能,促進其骨折部位愈合。
PFNA內固定術;老年性SIF;髖關節功能
股骨粗隆間骨折(SIF)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據報道,SIF的發病率約占全身骨折發病率的2%[1]。老年人是SIF的高發人群。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內固定術具有操作簡單、切口小、穩定性佳、患者在術后恢復效果好等優點,已成為目前臨床上治療老年性SIF的主要術式。為了進一步探討用PFNA內固定術治療老年性SIF的效果,本文對近年來江蘇省國營淮海農場醫院收治的65例老年性SIF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江蘇省國營淮海農場醫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65例老年性SIF患者。其入選標準為:1)年齡>60歲。2)因外傷就診。3)經觸診、X線平片檢查確診患有SIF。其排除標準為:1)存在進行PFNA內固定術的禁忌癥。2)術后接受隨訪的時間<6個月。在這65例患者中,有男46例、女19例;其年齡介于61~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9.8±3.3)歲;其骨折AO分型為A1型的有8例,為A2型的有53例,為A3型的有4例;在進行手術前,有24例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介于25~40分之間,有36例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介于15~24分之間,有5例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介于0~14分之間。
采用PFNA內固定術對這65例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為:將患者運送至手術室后,使其取健側臥位,對其進行腰-硬聯合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將患者擺放在牽引臺上,協助其取仰臥位,并使其健肢保持外展,然后牽引其患肢,使其患肢與軀干呈10~15°角。在C型臂X線的引導下,對患者的患肢進行解剖復位。在復位完成后,在患者股骨粗隆頂的近側做一個長約3~5 cm的切口,并用尖錐進行開孔,然后向孔內置入導針,將導針逐步深入髓腔進行擴髓。用髓內針導入PFNA主釘,并向患者股骨頭頸的內側置入兩枚導釘。將主釘固定在患者股骨頸中心線的正下位,在其股骨頸的遠端(距關節面約0.5~1.0 cm處)進行敲擊,并打入刀片、擰緊鎖釘,然后縫合其切口。手術結束后,對患者進行6個月以上的隨訪,并囑其定期返院復查骨折愈合的情況。
觀察并統計這65例患者術中的出血量、住院的時間、骨折愈合的時間、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率、手術的優良率以及治療前后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1)術中出血量的計算方法為:術中出血量=止血棉球的個數×5 ml。2)骨折愈合標準:⑴臨床愈合標準:指治療后,患者的骨折部位無疼痛感,其在自行運動時無不適感,其創面形成連續性的骨痂,其骨折部位未發生變形,且其可負重進行運動。⑵影像學愈合標準:指治療后,對患者進行X線平片檢查的結果顯示,其骨折線消失或基本消失。3)進行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的方法:在進行手術前及手術結束6個月后,使用Harris髖關節功能量表對患者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疼痛、畸形、走行輔助、活動度、自理度、日常行動能力等10個維度,分值為0~10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說明其髖關節功能恢復的越好。
優:指治療后,患者骨折愈合的程度符合骨折愈合標準,其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較術前增加的幅度>30分。良:指治療后,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但未達到優的標準,其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較術前增加了20~30分。可:指治療后,患者的骨折部位基本愈合,其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較術前增加了10~19分。差:指治療后,患者的骨折部位未愈合,其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較術前增加的幅度<10分。其中,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手術結束6個月后,這65例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均明顯高于手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下表:

表 手術前后這65例患者 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的對比 (n=65)
在這65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手術的效果為優,有23例患者手術的效果為良,有6例患者手術的效果為可,有1例患者手術的效果為差。這65例患者手術的優良率為89.2%(58/65)。
這65例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在155~540 ml之間,平均的出血量為(290.5±45.2)ml;其住院的時間在9~16 d之間,平均的住院時間為(12.6±2.5)d;其骨折愈合的時間在75~104 d之間,平均的愈合時間為(89.4±12.2)d。在手術結束6個月內,對這65例患者進行隨訪的結果顯示,僅有1例患者出現泌尿系統感染的并發癥,在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后痊愈,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1/65)。
有資料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是SIF的高發人群。跌倒、老年性骨質疏松是導致該型骨折發生的重要原因[2]。過去,臨床上常用保守療法、DHS(動力髖螺釘)內固定術及HCS(空心加壓螺紋釘)內固定術對SIF患者進行治療。不過,用保守療法進行治療后,患者必須長期臥床,故其恢復的速度緩慢,且術后并發癥較多。DHS內固定術及HCS內固定術具有術后并發癥多、固定效果差且不利于患者恢復等弊端,故無法滿足老年SIF患者對康復的需求。
近年來,臨床上使用PFNA內固定術對老年性SIF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該術式不僅可大幅度地縮小患者切口的長度,避免多次對其進行皮質重建,還可簡化手術操作的步驟,有效地分散患者的應力。同時,該術式可增強內固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避免患者出現斷釘、固定物脫落的風險。另外,該術式可減少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在手術結束2~3 d后,患者即可進行輕度的負重活動,故可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手術結束6個月后,這65例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均明顯高于手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他們手術的優良率高達89.2%。這一研究結果與李亞超[3]及趙夫文[4]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由此可見,用PFNA固定術治療老年性SIF可有效改善患者髖關節的功能,促進其骨折部位愈合。
[1]周權,張雷.PFNA治療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7):27-28.
[2]張永興,郭衛東,郝福玲,等.PFNA治療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體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16):1523-1525.
[3]李亞超.PFNA和DHS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評價[J].今日健康,2014,13(10):74.
[4]趙夫文.PFNA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8):3213-3215.
R683.42
B
2095-7629-(2017)13-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