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婧,郭 宇,徐 燕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在兒科病房的應用及效果評價
王婧婧,郭 宇,徐 燕*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目的 探討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在兒科病房的應用,促進護士自身及護理學科發展,提升護理服務水平。方法 在我院兒科病區(除NICU、PICU、NSCU、CCU等特殊護理單元外)實施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比較實施前、后6個月兒科病房護理質量、出院患兒及家屬滿意度、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護士自身滿意度。結果 實施后6個月后,兒科病區護理質量各項指標、出院患兒及家屬滿意度、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護士自身滿意度均有顯著提高(P<0.05)。結論 在兒科病房實施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患兒及家屬滿意度、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及護士自身滿意度,有利于提升護理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提高護理團隊整體績效。
責任制分層級護理;兒科病房;護理質量
隨著國際醫學模式的轉變及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護理管理模式突顯出以下問題:護理人員均從事生活護理、患者基礎護理、專科性護理、預防保健和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職責不明晰,無法體現不同級別護士的工作能力,護理人員離職率高,優秀人才流失嚴重。從國內外的資料發現[1],以責任制分層體系為核心的護理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能夠較好地解決以上難題,構建并應用高效的護理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勢在必行。2010年1月,衛生部在南京召開全國護理工作會議,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服務改革大局,夯實基礎護理,改善護理服務,樹立行業新風,促進醫患和諧,提高患者滿意程度”的總體要求,并提出在全國衛生系統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以促進各級醫院切實完善臨床護理工作,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工作模式。我院以此為指導方針,在統一、規范護理管理的基礎上,制訂了2015年“優質護理服務計劃”,夯實基礎護理,嚴格落實責任制整體護理,全面實施組內責任制整體護理,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優質護理服務”,實行彈性排班,加強健康教育,定期進行滿意度調查,制訂績效考核方案,提升護理服務水平。面對我院兒科病房護理人員年輕化現狀,為了更好地發揮不同層級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在原有責任制護理的基礎上提出了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2]。目前,我院兒科已試運行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取得顯著成效,現總結如下。
我院兒科病區(除NICU、PICU、NSCU、CCU等特殊護理單元外)在職護士共72人,編制床位165張,床護比 2.29∶1,護士一般情況如職稱、年齡、學歷、工齡等差異無顯著性(P>0.05)。
(1)以2010年衛生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內容為指導,以2015年我院開展的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為基礎,通過文獻檢索、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制訂護士分層級管理草案,以德爾菲法、專家函詢等方法確定分層級管理方案,最終結合護理部實際,借鑒國內外醫院先進管理模式,制訂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實施方案[3],并在兒科進行培訓,統一標準,組織實施。
(2)根據目前我院兒科護理人員構成比例,制定合理的分層級人力資源管理網,即N0級(在帶教教師指導下完成一般專科護理工作,并進行病情觀察及護理記錄等);N1級(負責病情較輕患兒的護理,完成患兒基礎護理和一般專科護理工作,參與重癥患兒護理配合,指導下級護士工作);N2級(負責重癥患兒的護理,完成患兒特殊專科護理工作,參與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及護生臨床帶教工作);N3級(承擔危重患兒護理及搶救工作,協助護士長進行科室管理,承擔新技術、新項目的引入與推廣工作);N4級(開設專科護理咨詢或專科護理門診,指導臨床教學工作及護理質量管理和持續改進工作,開展專科護理研究工作)。根據崗位職責說明書(包括資質要求、崗位職責、培訓內容、考核標準、晉級標準)對各層級護理人員進行統一管理與考評。本著能者上、庸者下原則,采用競爭上崗方式確定崗位數和崗位人員[4]。
(3)將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與護理人員分層級管理相結合,讓護士分組責任包干管理患兒。合理進行APN排班:保留傳統的辦公班(N2級、管理崗、N3級),將其余班種整合成A班、P班、N班。A班6人,分為兩個責任組,每組有N2級護士1人(任責任組長),N1級1人,N0級1人,分管患兒與責任護士比為6.7∶1;P班和N班設護理崗兩人,其中N1級1人,N0級1人,此外設一個二線護士崗,由責任組長擔任。所有助理護士和實習護士皆納入APN排班,并進行合理搭配,使病情危重、復雜的患兒由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的高層級護士管理,病情穩定的患兒由低層級護士管理。高層級護士督促與指導低層級護士工作,各級護士要對分管患兒的病情、需求了如指掌,使患兒得到安全、連續的治療與護理。
(4)制訂護理人員績效分配方案[5,6]。績效分配采用能級量化考核法。①護士能級綜合測評表,包括工作年限、學歷、參加培訓情況、素質、業務能力、教學情況、護理質控情況、考試成績、獎懲情況、論文發表情況、投訴差錯情況等25個項目;②護士績效評價指標:通過護士服務滿意度、護理綜合質量、護理不良事件、科研論文發表情況、護士理論與操作考試成績等代表性指標評價護士服務質量、科研水平及自身素質。計算方法:個人績效=科室平均獎金×層級崗位系數×量化考核分數(總分100分,沒扣分乘以100%,扣1分乘以99%,以此類推)。
通過訪談、問卷調查方式,對實施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前后兒科病房護理質量、患兒及家屬滿意度、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護士自身滿意度進行分析和對比。
1.3.1 護理質量 由護理部、兒科護理質控人員根據我院制定的統一護理質量檢查標準每月檢查一次,主要統計一級護理、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質量與護理差錯缺陷,滿分100分。
1.3.2 出院患兒及家屬滿意度 采用醫院現行使用的根據優質護理服務要求設計制作的出院患兒及家屬滿意度調查表。
1.3.3 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質量醫生評價表,包括病情觀察、協助診療、基礎護理、健康教育4方面內容,每部分占25%,滿分100分。
1.3.4 護士自身滿意度 采用MMSS工作滿意度量表[7],包括外部回報、排班等8方面內容,每方面由若干條目組成,共31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5分,5分為滿意度最高,某方面的滿意度得分由構成這一方面的若干條目得分的平均數表示,最終得出8方面的滿意度得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采用統計描述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實施前后兒科病房護理質量比較(±s,分)

表1 實施前后兒科病房護理質量比較(±s,分)
?
實施前后分別發放問卷386份和405份,回收有效問卷376份和397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97.41%和98.02%。實施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前后出院患兒及家屬滿意度見表2。

表2 實施前后出院患兒及家屬滿意度比較
表3 實施前后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n=48)(±s,分)

表3 實施前后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n=48)(±s,分)
病情觀察實施前6個月實施后6個月P 9 0.2 1±2.3 2 9 8.4 6±1.1 3<0.0 5協助診療9 2.2 3±2.6 5 9 7.3 5±2.1 2<0.0 5基礎護理9 0.8 5±1.5 8 9 5.9 8±2.0 5<0.0 5健康教育9 1.1 6±2.3 2 9 6.2 1±3.0 1<0.0 5
表4 實施前后護士自身滿意度比較(±s,分)

表4 實施前后護士自身滿意度比較(±s,分)
排班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實施前6個月實施后6個月P外部回報3.8 3±0.2 0 4.8 9±0.2 2<0.0 5 3.5 8±0.4 3 4.8 2±0.3 0<0.0 5 3.4 6±0.3 4 3.8 8±0.6 3<0.0 5同事關系4.1 1±0.5 4 4.8 7±0.3 3<0.0 5專業發展機會4.0 4±0.4 2 4.6 9±0.5 1<0.0 5工作被稱贊和認可3.8 2±0.5 1 4.8 7±0.3 8<0.0 5社會或專業交往交流機會3.6 3±0.3 2 4.3 5±0.4 1<0.0 5工作自主性與工作責任的平衡3.5 7±0.4 3 4.8 9±0.5 2<0.0 5
實施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提高了臨床護理工作質量[8]。明確的責任分工提升了護理人員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和管理意識,高級別護士有義務督促組內低級別護士提升護理工作質量,低級別護士在此過程中不斷成長。護理人員由被動接受檢查轉變為主動參與,同時護理部加大垂直監管力度,對各病區存在的質量缺陷進行全程跟蹤,分析原因并監督整改,以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實施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提高了出院患兒及家屬滿意度[2]。責任組長由年資高、能力強的護士擔任,他們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協調和解決問題能力強。此外,患兒的分管護士固定,責任護士與患兒接觸時間較多,對患兒情況熟悉,責任意識明顯增強,能夠主動、細致地觀察患兒病情,為患兒及家屬提供更高層次的健康指導,落實各項護理措施,滿足患兒及家屬需求。實施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有利于護士為患兒提供優質的治療和護理服務,使治療、基礎護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對集中,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時間,發揮了護理團隊的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實施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有利于構建和諧醫護關系。醫護合作是醫生和護士通過公開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制定決策,并共同承擔對患者治療和護理責任的過程[9]。實施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各層級責任護士能更加仔細地執行、監督、檢查、反饋醫生的醫囑,掌握分管患兒病情和治療方案,有重點地觀察其病情變化,及時與醫生溝通,提供準確的信息。醫生也更加信任護士,為患兒就醫提供有利條件,增強患兒安全感,提高醫護人員團隊協作能力。
運用分層級管理方案對護理隊伍實施以能級體系為核心的專業能力進階制度,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鼓勵護士不斷晉級。建立和完善護理崗位管理制度,在滿足臨床需求的同時,對不同級別護理人員在教、科、研方面進行層級培訓,不斷提高其教學、科研能力,從單純的護理工作者轉變為護理科學研究者[7],從而穩定護理隊伍,使各層級護士得到充分的晉升空間、培訓支持和職業發展機會,促進護理隊伍健康發展。
責任制分層級管理是落實公立醫院改革任務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護士條例》的具體體現。《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規定,要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創造良好的職業發展條件。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順應了該方針政策,對公立醫院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住院患兒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因此,實行有效及安全的護理模式勢在必行。實施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更對護理隊伍的全面建設和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首先,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調動了護士積極性,是推進優質護理深入發展的關鍵舉措;其次,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發揮了護理團隊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次,實施護士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有利于護士培養和成長,有利于提高護士整體素質;最后,護士責任制分層級護理模式提高了患兒滿意度,保證了護理安全。
[1]Lee As,Deana N,Leah G A.A clinical ladder Program based on Carper’s foundamental patterns of knowing in nursing[J].JONA,2003,33(3):146-152.
[2]王引俠,馮小菊.醫護一體化分層級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應用與效果[J].護理研究,2012(9):683-684.
[3]李玲,劉義蘭.護理工作模式進展及其思考[J].護理學雜志,2012(7):92-94.
[4]戴付敏,Maryanne Welch.澳大利亞公立醫療集團護士崗位管理的借鑒與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1):1011-1013.
[5]朱秀琴,余媛.責任包干制下護士能級對應與績效管理的實踐[J].護理學雜志,2012(17):53-55.
[6]崔璀,鄭顯蘭.基于能級進階模式的兒科護士分層次培訓管理實踐[J].護理管理雜志,2013(11):804-806.
[7]曹楠,尹安春.護士人格特征、工作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研究,2017(9):1048-1052.
[8]林海紅.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0):1836-1838.
[9]陳靜,張振香.醫護合作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1):1136-1138.
R473.72
B
1671-1246(2017)23-0130-03
(*通訊作者: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