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芳,胡明雙,譚禮萍
(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江西 贛州 341000)
利培酮聯合米氮平治療精神分裂陰性癥狀的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胡文芳,胡明雙,譚禮萍
(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江西 贛州 341000)
目的 研究利培酮聯合米氮平治療精神分裂陰性癥狀的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以2015年4月~2016年6月精神分裂陰性癥狀患者84例隨機分兩組。L組采用單純利培酮進行治療,L+M組采用利培酮聯合米氮平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精神分裂陰性癥狀干預效果;TESS量表副作用發生率;治療前和10周后患者軀體、心理健康和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指標的差異。結果 L+M組患者精神分裂陰性癥狀干預效果高于L組(P<0.05);L+M組TESS量表副作用發生率和L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前兩組軀體、心理健康和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0周后L+M組軀體、心理健康和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指標改善幅度更大(P<0.05)。結論 利培酮聯合米氮平治療精神分裂陰性癥狀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無明顯副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
利培酮;米氮平;精神分裂陰性癥狀;效果;患者生活質量;影響
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精神疾病,治療的原則是盡可能用一種藥物治療。目前,精神分裂癥治療中利培酮應用較為廣泛,其屬于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但對于精神分裂陰性癥狀的改善效果比不上陽性癥狀。為了提高精神分裂陰性癥狀治療效果,需尋求更好的治療藥物組合[1-2]。本研究分析了利培酮聯合米氮平治療精神分裂陰性癥狀的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以2015年4月~2016年6月精神分裂陰性癥狀患者84例隨機分兩組。所有混著符合精神分裂陰性癥狀診斷標準,陰性因子分在30分以上。除外合并腦器質性疾病、嚴重軀體疾病、藥物依賴、酒精依賴、帕金森病、癲癇、藥物過敏者。L+M組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齡39~68歲,平均年齡(49.31±11.88)歲。患病時間5~33年,平均(13.25±4.13)年。L組患者男25例,女17例;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49.35±11.82)歲?;疾r間5~32.6年,平均(13.67±4.17)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2周清洗期。
L組采用單純利培酮進行治療,每天2~6 mg,分兩次服用。L+M組采用利培酮聯合米氮平治療。其中,利培酮進行治療,每天2~6 mg,分2次服用。米氮平每天15~45 mg,睡前頓服。兩組患者治療10周,治療期間不用其他抗抑郁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精神分裂陰性癥狀干預效果;TESS量表副作用發生率;治療前和10周后患者軀體、心理健康和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指標(根據GQOLI-74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估[3])的差異。
顯效:癥狀消失或顯著減輕,陰性癥狀因子評分減少大于50%;有效:癥狀減輕,陰性癥狀因子評分減少大于30%;無效:未滿足上述標準。精神分裂陰性癥狀干預效果為顯效、有效之和[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統計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精神分裂陰性癥狀干預效果相比較 L+M組患者精神分裂陰性癥狀干預效果高于L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c2=5.486,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精神分裂陰性癥狀干預效果相比較
2.2 治療前和10周后軀體、心理健康和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指標相比較 治療前兩組軀體、心理健康和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0周后L+M組軀體、心理健康和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指標改善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和10周后軀體、心理健康和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指標相比較(x±s)
2.3 兩組患者TESS量表副作用發生率相比較 L+M組TESS量表副作用發生率和L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毒副作用基本均為I~II度,III~IV度L+M組僅有2例出現,L組有1例出現。所有患者均可耐受且堅持完成療程,治療前后心電圖、腦電圖、生化常規檢查均正常。
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精神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晰,病情嚴重,遷延難愈,復發率高。多數患者和家屬因對精神分裂癥認知不足,常存在重視度不足、用藥依從性低下等現象[5-6]。精神分裂癥患者常伴隨情感、行為、知覺、思維等方面障礙,出現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的情況,且部分患者以陽性癥狀為主,而部分患者則以意向減退、情感淡漠、動作遲緩和社會退縮等陰性癥狀為主要表現,其對抗精神病藥物的反應不敏感,預后差,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受嚴重影響[7-8]。
有研究顯示,精神分裂陰性癥狀的發生和額葉、額前葉皮質多巴胺活動性降低以及5-羥色胺相關[9-10]。利培酮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為選擇性單胺能拮抗劑,可對額葉、額前葉皮質多巴胺D2受體和5-羥色胺2A受體進行拮抗。米氮平則屬于去甲腎上腺素能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郁藥物,可有效將和5-羥色胺2A受體阻斷,并逆轉多巴胺D2受體,糾正5-羥色胺能神經元系統和腦內DA能神經元系統失衡現象,有效改善精神分裂陰性癥狀[11-12]。
本研究中,L組采用單純利培酮進行治療,L+M組采用利培酮聯合米氮平治療。結果顯示,L+M組患者精神分裂陰性癥狀干預效果高于L組(P<0.05);L+M組TESS量表副作用發生率和L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前兩組軀體、心理健康和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0周后L+M組軀體、心理健康和物質生活等生活質量指標改善幅度更大(P<0.05)。
綜上所述,利培酮聯合米氮平治療精神分裂陰性癥狀的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無明顯副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
[1] 劉廣華,汪潔.喹硫平聯合米氮平治療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效果觀察[J].中國藥師,2014,17(7):1174-1176.
[2] Ching-Cheng Chuang,Kazuyuki Nakagome,Shenghong Pu,et al.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functional optical topographyforschizophreniadiagnosis[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4,19(1):011006-1-011006-6.
[3] 游偉.探索米氮平聯合常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療效與安全性[J].醫學信息,2016,29(18):122-122.
[4] GJ Yang,JD Murray,G Repovs,et al.Altered global brain signal in schizophreni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4,111(20):7438-7443.
[5] 楊峰一,范建華,溫蕾,等.米氮平聯合利培酮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0):29-31.
[6] Akiko Hayashi-Takagi,Yoichi Araki,Mayumi Nakamura,et al.PAKs inhibitors ameliorate schizophreniaassociated dendriticspinedeterior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during late adolescenc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4,111(17):6461-6466.
[7] 吳金麗.米氮平聯合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臨床研究[A]//魯、津兩地2012年精神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38-41.
[8] KK Su,HJ Park,H Seok,et al.Association study between monoamine oxidase A(MAOA)gene polymorphisms and schizophrenia:lack of association with schizophrenia and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affective disturbances of schizophrenia[J].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14,41(5):3457-3464.
[9] 楊勇.蘇州市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抑郁障礙藥物治療方式現況調查[D].蘇州大學,2014.
[10]HG Schnack,M Nieuwenhuis,NE van Haren,et al.Can structural MRI aid in clinical classification?A machine learning study in two independent sampl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bipolar disorder and healthy subjects[J]. NeuroImage, 2014,84(1):299-306.
[11]成孝林,肖林.精神疾病住院患者治療藥物橫斷面調查[J].藥學實踐雜志,2014,32(2):138-140,143.
[12]Gaebel W,Riesbeck M,W?lwer W,et al.R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mission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within 1year of antipsychotic maintenance treatment.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in the German Research Network o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14,152(2/3):478-48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