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明
(福建省建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福建 建甌 353100)
血清C-反應蛋白和血常規檢測在兒科中的臨床應用分析
黃德明
(福建省建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福建 建甌 353100)
目的 研究并探討血清C-反應蛋白和血常規檢測在兒科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將該階段兒科收治的97例細菌性感染患兒納入研究,將其設置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體檢的50例健康兒童設為對照組,所有兒童均接受C反應蛋白、血常規檢測,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的C反應蛋白水平、血常規檢測指標。根據細菌性感染患兒的感染程度將其分為全身感染組、局部感染組,比較不同感染程度患兒的C反應蛋白水平、血常規檢測指標。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兒童(P<0.05),且其血常規檢測指標中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濃度均高于對照組兒童(P<0.05)。全身感染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水平、白細胞計數均高于局部感染組患兒(P<0.05),但其中性粒細胞濃度與局部感染組患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C反應蛋白、血常規檢測可對兒科細菌性感染予以有效檢出,還可對不同感染程度予以反映,可作為兒科細菌性感染的早期診斷、病情評估指標。
兒科;細菌性感染;C反應蛋白;血常規
C反應蛋白屬于急性反應蛋白,在機體出現細菌性感染時會急劇增高,屬于常見的炎癥感染標記物,而血常規屬于臨床基礎檢驗項目,其檢測指標中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可能與細菌性感染的發生有關[1]。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C-反應蛋白和血常規檢測在兒科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為此,將97例兒科收治的細菌感染性患兒和同期體檢的50例健康兒童納入進行對照研究,測定其C反應蛋白水平、血常規指標,并進行比較,具體分析見下文。
1.1 臨床資料 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將該階段兒科收治的97例明確診斷為細菌性感染患兒納入研究,細菌培養結果均為陽性(該組患兒采集的相應標本包括血液、咽拭子、痰液、傷口分泌物、膿液和腦脊液等),將其設置為觀察組,排除近期采用抗生素治療的患兒,其中,男51例,女46例,年齡5~13歲,平均年齡(9.13±4.09)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3.61±1.89)d,包括36例全身感染、61例局部感染。另選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體檢的50例健康兒童設為對照組,該組兒童均明確證實其機體無病變,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7.38±4.35)歲。觀察組患兒與對照組兒童在入組前均由其監護人簽署研究知情同意協議,就兩組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組間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所有兒童均接受C反應蛋白、血常規檢測。于清晨患兒和對照組兒童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EDTA二鉀抗凝血2 mL和無抗凝劑血液3 mL,將無抗凝劑血液3 mL標本離心10 min(3 500 r/min)分離出血清待檢。按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和儀器操作方法,取已分離好的血清采用天璣金標數碼定量分析儀(上海奧普生物醫藥有限公司)(金標定量法)及其配套試劑測定C反應蛋白;取EDTA二鉀抗凝血2 mL采用邁瑞BC-5380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測定白細胞數量、中性粒細胞濃度。
1.3 觀察指標 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的C反應蛋白(CRP)水平、血常規檢測指標,其中,血常規檢測指標主要包括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濃度(Neu);根據細菌性感染患兒的感染程度將其分為全身感染組、局部感染組,比較不同感染程度患兒的CRP、WBC、Neu。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兒與對照組兒童的C反應蛋白水平、血常規檢測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兒童(P<0.05),且其血常規檢測指標中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濃度均高于對照組兒童(P<0.05),見表1。
2.2 不同感染程度患兒的C反應蛋白水平、血常規檢測指標比較 全身感染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水平、白細胞計數均高于局部感染組患兒(P<0.05),但其中性粒細胞濃度與局部感染組患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觀察組患兒與對照組兒童的C反應蛋白水平、血常規檢測指標比較(x±s)

表2 不同感染程度患兒的C反應蛋白水平、血常規檢測指標比較(x±s)
細菌性感染是兒科常見疾病,但由于細菌性感染的臨床癥狀不典型,容易忽視,同時,由于兒童的耐受性較差,選擇藥物治療需謹慎,臨床治療細菌性感染患兒前需對其感染程度予以明確,方能選擇合理的藥物進行治療,因此,兒科需針對細菌性感染的早期診斷和病情評估積極尋求靈敏的實驗室指標[2]。
C反應蛋白是臨床上用于判斷炎癥感染的常用標記物,是一種急性反應蛋白,一般情況下,C反應蛋白合成于肝細胞中,在健康人體血清中的含量相對較低,難以檢測,而一旦機體受到病原菌入侵而致炎癥感染,肝細胞的C反應蛋白合成增多,大量進入至血液中,在血清中的表達水平急劇增高,可快速達到峰值濃度,之后會隨著炎癥感染的減退而逐漸呈低表達水平,故臨床上常將C反應蛋白用于細菌性感染的早期診斷、病情評估中[3-5]。
血常規是臨床檢驗項目中最基本的一種檢測項目,主要是針對血液中的血細胞數量、形態進行觀察,通過觀察血細胞數量是否異常、形態是否發生改變,可對機體情況進行了解。在血常規檢測指標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作為免疫相關細胞,與炎癥感染有關,當機體發生炎癥感染時,其血液中的白細胞數量往往會增多,中性粒細胞濃度也會增加,故臨床上還可通過血常規檢測來判斷機體內是否發生炎癥感染[6-7]。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兒童(P<0.05),其血常規檢測指標中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濃度均高于對照組兒童(P<0.05),而對不同感染程度患兒進行檢測后發現,全身感染組患兒的C反應蛋白水平、白細胞計數均高于局部感染組患兒(P<0.05),說明C反應蛋白、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可能參與到兒童細菌性感染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
綜上所述,C反應蛋白、血常規檢測可對兒科細菌性感染予以有效檢出,還可對不同感染程度予以反映,可作為兒科細菌性感染的早期診斷、病情評估指標。
[1] 李青.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16):2446-2447.
[2] 徐發林,萬玉,程秀永,等.血清白細胞介素-8和C反應蛋白聯合測定對新生兒細菌感染診治的意義[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10):747-749.
[3] 鈕文思.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檢驗在兒科中的應用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2):3028-3029.
[4] 蘇麗莎.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在兒科感染疾病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7):884-885.
[5] Preto-Zamperlini M,Farhat SCL,Perondi MBM,et al.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and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ascites[J].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2014,58(1):96-98.
[6] 阮開龍.探討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3):51-52.
[7] 潘慶珍.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5(9):2057-205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