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國正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下簡稱中拉)的經貿關系經過10年高速增長后,現正處在新常態增長期。2015年1月,中國一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成立,中拉整體合作順利起航。依據大量數據,本文對中拉經貿關系的現狀及前景進行客觀分析,并為促進中拉經貿關系實現平等互利、開放包容、共享共贏和可持續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一、中拉經貿經歷高速發展后進入新常態
(一)中拉貿易經歷10年高速發展
2002-2011年是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經貿關系10年高速增長期。期間,全球經濟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美國經濟復蘇的拉動下,經歷持續7年(2002-2008年)增長,發達國家經濟保持適度增長,發展中國家經濟運行良好,特別是亞洲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領先發達國家,“金磚國家”成為全球這一輪經濟增長的明星。雖然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重創世界經濟,國際貿易首當其沖,但中拉貿易依然以兩位數的慣性速度增長到2011年。
10年間,中國對拉美出口貿易年均增長率高達33.2%,比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率高10.5個百分點。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負增長外,其余9年增長率均為兩位數字,其中2004年和2006年超過50%,2011年高達61%。
同期,中國自拉美和加勒比進口貿易年均增長率也高達35%,比同期中國進口貿易年均增長率(22.6%)高12.4個百分點。2002年中國自拉美進口金額才80多億美元,到2011年已達到1197億美元,增長了13.4倍,年均進口額將近504億美元。
(二)中拉貿易發展進入新常態
中拉貿易發展的新常態與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新常態具有一致性。所謂新常態,就是經濟增長后的再平衡,或日再調整。經濟貿易高速增長必然造成結構性失衡及諸多相關問題,新常態就是對高速增長期發生的結構性失衡及其相關問題加以調整和解決。
國際貿易受金融危機影響最為明顯。2012-2015年間,世界出口貿易年均增長率僅為2.9%,比前10年間的年均增長率(10.9%)低10個百分點,比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只高0.4個百分點。中國對外貿易受影響更嚴重。2012-2016年間,中國外貿年均增長率只有0.4%,比前10年的水平低22.2個百分點。同期,中拉貿易年均增長率為3%,2016年比2012年下降了1796,但年均貿易額仍保持在2479億美元的水平,超過前10年最高年份(2011年,2414億美元)。
(三)中拉經濟合作出現新局面
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直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拉雙方的發展步伐仍不快。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拉雙邊貿易雖然增長乏力,但中國對拉美投資卻成為新亮點。中拉雙方政府和企業界越來越注重以貿易帶動投資,以投資促進貿易結構的優化,并提出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新理念,從而使中拉經濟合作出現新局面。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止到2010年底,中國對拉美地區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僅為110.87億美元,而到2014年底,中方對拉美直接投資存量已達1061億美元。僅僅在2014年當年,中國對拉美直接投資就達105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對全球直接投資的8.5%。
中國對拉美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投資類型從單一型貿易公司,到加工組裝廠和工業園、研發中心等。投資領域從石油、礦產、農業到制造業、電力、交通和金融等合作。中國企業投資拉美注重本地化經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投資目的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和稅收收入,同時還注重對當地員工的培訓和技術轉讓,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改善項目所在社區的教育、醫療、交通等設施。
中國企業在進入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承包工程項目和勞務市場方面也取得進展,項目規模和業務范圍有較大突破,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合作領域日益拓展。
(四)金融合作取得可喜進展
隨著相互投資和經濟合作的開展,中拉在金融服務領域的合作取得可喜進展。中國一些大銀行企業在主要拉美國家成立了分支機構,建立起金融服務網點,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服務活動,有力地支持了中資公司對相關國家的投資和業務活動。
中國工商銀行在阿根廷建立了100多個營業網點,為600多家大企業、3萬多家中小企業和近100萬個人提供服務。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也在阿根廷設立工作組,為中資企業在阿投資和開展經濟合作提供支持。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巴西設有分支機構,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設有工作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貸款,支持中石化承建卡塞內天然氣管道項目、收購西班牙雷普索公司40%的股權、收購葡萄牙石油和天然氣公司30%資產。國家電網通過國際銀團貸款融資,與巴西公司合作,中標巴西美麗山水電站項目。煙臺來福士公司利用工商行融資租賃,為巴西沙茵集團建造兩座石油鉆井平臺。與此同時,巴西桑托斯銀行、國家銀行和巴西期貨交易所均在上海設立代表處。
中國工商銀行(墨西哥)有限公司于2016年6月在墨西哥正式開業,此外中國銀行正在申辦設立子行的手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墨西哥設有中心工作組,并監管哥斯達黎加等國。
中國工商銀行(秘魯)有限公司2014年4月在秘魯正式開業,這是秘魯的首家中國和亞洲銀行,此外中國銀行設有代表處,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設有工作組(代管玻利維亞的業務)。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甘肅分行)在古巴有工作組。
2014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和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700億元人民幣(合110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2016年3月,中國和巴西簽署1900億元人民幣兌600億雷亞爾的貨幣互換協議。
(五)中拉命運共同體已形成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和拉美經貿關系已形成優勢互補、相輔相成、互惠互利、共贏共享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和命運共同體。endprint
據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CEPAL)的數據,中國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第3大出口市場,排在美國和歐盟之后。2015年拉美對華出口占拉美出口總額的10%,而21世紀之初僅占1%。中國從2010年起就成為拉美第二大進口市場,排在美國之后。2015年,拉美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占拉美進口商品的18%,而在本世紀之初僅為2%。
中拉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的份額有了明顯的提升。2002-2011年間,中拉貿易所占份額從不到2.9%增加到6.6%,其中,中國對拉美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9%提高到6.4%;中國自拉美進口金額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從2.8%提高到6.9%。進入新常態后(2012-2016年),中拉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平均保持在6.2%的水平,其中,中國對拉美出口年均占比為5.9%,中國自拉美進口為6.5%。
二、中拉經貿關系存在結構性失衡的問題
中拉經貿關系高速增長期成績巨大,但也積累了一些結構性失衡問題,使得高速增長不可持續。主要表現如下:
(一)商品結構嚴重失衡
從中拉貿易的商品結構看,中國出口基本上是工業制成品,進口主要是初級產品。拉美對華出口商品結構單一,據CEPAL公布的數據,除墨西哥和哥斯達黎加等幾個國家外,其他拉美國家對華出口的商品70%以上是礦產品和農產品等4大類初級產品。拉美農產品對華出口的品種單一,大部分是大豆,其次為粗榨豆油、原糖、煙葉、凍雞、鮮果等。此外,拉美農產品基本上以原料形態對華出口,經過加工的農產品比重很小。2000年,拉美5大類產品(全部是初級產品)對華出口的占比為45%,到2015年增至69%。
(二)進出口貿易失衡
據中國海關的統計,在中拉貿易高增長期(2002-2011年),中方對拉美有5年出現逆差,10年里貿易逆差累計為114億美元,年均逆差11.4億美元。但進入新常態之后,中方對拉美貿易每年出現順差,5年間順差累計達642億美元,年均順差128億美元。
據CEPAL的數字,2015年拉美有14個拉美國家對華貿易出現逆差,總金額達969.6億美元,其中墨西哥對華逆差高達651億美元,占全部逆差的67%。
(三)中國企業經濟效益不高
在中拉貿易高速發展期間,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一路飆升,幾年間中國大量進口的農產品和金屬礦產品價格上漲了數倍。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對于南美國家是有利的,但對中國來說情況正相反。特別是原油價格從2008年上半年開始狂漲,一度漲至150美元/桶的高價。受油價飆升影響,運費也水漲船高,出現中國買得越多,商品價格漲得越高的惡性循環,其原因既有中國需求大,握有定價權的外國大公司強行提價的因素,也有中國公司競相搶購和少數公司投機囤積的推波助瀾。同期,中國出口的制成品價格卻呈現走低趨勢,更加影響了中國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
(四)貿易爭端頻發
中拉經貿關系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自然會伴隨貿易爭端和摩擦。據世貿組織統計,1995-2016年上半年,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國家對中國產品展開的反傾銷調查案件共達195項,占中國遭遇的反傾銷調查案件總數的23.6%;同期,拉美國家對中國商品采取的反傾銷措施共208項,占對中國采取反傾銷措施總數的25.2%。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盡管巴西、阿根廷、秘魯等拉美國家先后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對華反傾銷調查和措施有增無減,且增加了反補貼、特保等其他新措施。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些國家對中國產品啟動的反傾銷調查和采取的措施猛然增多,其中包括臨時性措施和長期措施。
拉美對華反傾銷案件數量較多,大多是附加價值較低、技術含量不高的商品。以巴西為例,涉案中國產品大多是與巴西當地碰頭的輕工紡織、五金化工等產品。這些產品價值低,運費高、薄利甚至賠本,而且大量對巴西低價銷售,沖擊了當地市場,引起巴西同業者強烈不滿,影響當地的就業,實在是損人不利己。
國內媒體曾一度渲染中國遭遇的反傾銷調查,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受到嚴重損害。這種觀點很片面。從金額上來看,貿易摩擦是小枝節,中拉貿易主流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從實際情況看,大多數貿易摩擦都是事出有因,并非完全是哪方面的過錯,而作為出口大國的中國完全不必過度反應。在具體處理方面,如果反傾銷屬于政治化或不良動機,應堅決反對;如果我方確有傾銷行為,應根據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地加以處理。
(五)投資結構失衡
據CEPAL的數據,2010-2014年間,中國企業對拉美的直接投資90%都集中在能源和礦產業等自然資源行業,僅在汽車等少數制造業有投資。而同期世界其他國家對拉美自然資源行業的直接投資僅占25%。中國企業走進拉美的能力還較弱,在人力、財力、管理等方面的實力還不夠強,仍處于起步階段。
在對華投資方面,拉美地區只有幾家大型企業對華有投資,但規模小,局限于很少的行業里。
三、抓住機遇,加快中拉經貿的新發展
進入2017年以來,隨著世界經濟形勢出現復蘇跡象,中拉貿易經歷5年再平衡后,重新恢復增長。1-4月份,中拉貿易同比增長22.7%,其中中國對拉美出口增長12.8%,中國自拉美進口增長33.9%。如果能保持這樣的復蘇勢頭,可望迎來新一輪發展期。為實現并保持中拉經貿關系穩定而可持續發展,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擴大中拉自由貿易區建設
自由貿易協定是擴大雙邊或多邊貿易便利化和投資便利化的不錯選擇。21世紀頭10年,中國與智利、秘魯和哥斯達黎加等3個拉美國家順利建立自貿區,雙邊經貿關系得到明顯促進。但在新形勢下,應考慮進一步完善這些自貿區機制,并與時俱進地進行升級,為今后中拉自貿區擴建樹立更高標桿。
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的形勢下,擴大中拉自貿區建設的難度加大。因此,中國對拉美下一輪自貿協定談判對象只能考慮其他經濟總量較小、初步具備條件的國家。中國endprint
哥倫比亞自貿協定可行性研究工作已啟動多年,因而應首先加快可行性研究,盡快啟動談判并達成中哥自貿協定。與此同時,還可選擇巴拿馬、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烏拉圭等其他與中國保持良好經貿關系的國家,啟動自貿協定談判并達成協定。
(二)大力加強同太平洋聯盟合作
中國同拉共體已建立合作關系,還需要同拉美次區域組織加強合作,才能更好地實現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目的。拉美次地區組織很多,應選擇條件好的次地區組織加強合作,其中太平洋聯盟是最佳選擇。太平洋聯盟是由智利、秘魯、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哥斯達黎加等5國組成的次區域經貿合作組織,其主要目標是加深成員國經濟一體化,大力推動彼此之間在貨物、服務、資金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實現自由貿易,加強與亞太地區的聯系。中國在拉美建立的3個自貿區都是該組織成員,正在與中國進行自貿協定可行性研究的哥倫比亞也是它的成員。
建議有關部門將中國同太平洋聯盟合作納入“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與世界各經濟體互聯互通開放包容共享共贏的發展方向,將中國同太平洋聯盟的經貿合作納入“一帶一路”建設框架,是合理而必要的,而包括美洲的“一帶一路”建設,也必定會展現出更加廣闊的運作空間。
(三)努力促進中拉貿易均衡發展
近年中拉貿易雖然暫時處于停滯狀態,但中國對拉美出口和自拉美進口都存在很大空間,只要雙方共同努力,中拉貿易有可能上全新臺階,繼續保持適度穩定增長。
出口:首要的任務是增加更多更高品質的中國商品出口,以滿足拉美消費者的需求;同時,要減少高能耗、高材耗和低經濟效益的產品出口,從而減少中拉貿易摩擦。
進口:要逐步實現進口產品多元化,有意識地減少初級產品進口,努力提高制成品進口比重。應該看到,中國增加拉美制成品進口的空間很大。據CEPAL的資料,2015年中國從拉美國家(巴西和墨西哥除外)進口的產品種類,只占這些國家對拉美地區出口產品種類一成或以下。例如,阿根廷對本地區出口的商品共有3200多種,而對華出口產品只有不到380種,僅占阿對本地區出口種類的11%;智利對本地區出口的產品有近3600種,對華出口的產品只有369種,僅占10%;哥倫比亞對拉美出口的商品有近3200種,而對華出口的商品僅245種,僅占8%;危地馬拉出口的商品有3151種,對華出口僅135種,占4%;秘魯出口的商品有2921種,對華出口228種,占8%。就拿墨西哥和巴西來說,中國從這兩個國家進口的產品(分別為1346種和1400種)也只占它們對拉美地區出口產品種類(均為3700多種)的1/3,換句話說,還有2000多種產品可供中國選擇。隨著中國小康社會的建成、中國老百姓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更多拉美產品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中國自拉美進口潛力很大,可能性也是巨大的。
在初級產品進口方面,應有意識地增加農工制成品的進口比重,減少原材料的進口比重,優化進口結構,提高經濟效益。
(四)積極拓展服務貿易的發展空間
中拉服務貿易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空間廣闊。中拉雙方可以在金融、保險、航空客運、旅游、電商、物流等行業加強合作,使之成為中拉經貿關系發展的新動力,成為解決中拉經貿關系結構性問題和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金融:應首先要增加中國銀行企業在拉美其他國家的設點和布局。金融服務可以有力地推動中拉經貿關系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要加強同尚未簽署貨幣互換協定的友好國家達成貨幣互換協定,以促進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航空客運:近年中拉雙方到對方國家旅游的人數增長很快,但中拉直達航班寥寥無幾。近期內,應努力增加開通中拉直達航班,以方便中拉游客的出行,促進中拉旅游業大發展。
電商:中國互聯網企業已具備走進拉美的條件,應加大拓展拉美電商市場力度。電商業的發展,對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穩定發展是很好的促進器,也可拉動航空運輸的發展。
(五)加快實現對拉美投資的多元化
中國對拉美投資過去主要集中在油田開發和鐵礦銅礦等金屬采掘業,基本上是在金融危機前中拉貿易高速增長期內投資的。現在看來,這些投資存在相當大的風險,也付了不少“學費”。當前,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拉美地區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一翼,中拉之間的投資合作正在拉美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能源裝備領域、制造業生產領域及相關服務領域逐步展開。進一步加快實現對拉美投資的多元化,必將極大地促進拉美經貿關系的新發展,續寫中拉經貿合作的新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