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跨境資金流動的規模及穩定性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金融發展狀況的重要參考要素。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蘇,加之人民幣脫鉤美元、美國加息等影響,導致中國跨境資金持續流出,面臨的壓力難以緩解。面對這種跨境資金流出的局面,中國需及時采取有效措防范防流出趨勢惡化。由此,本文首先探討了中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的主要表現,隨后深入分析中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緩解跨境資金流出壓力的策略,以期為中國改善跨境資金持續流出態勢提供參考。
關鍵詞:跨境資金;流出壓力;原因;緩解策略
新世紀以來,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特別是加入WTO之后,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相互影響持續增強。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也維持在較高水平,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短暫回落,但并未影響中國經濟迅猛增長的勢頭和跨境資金流動規模的不斷增加。而跨境資金的正常流動對一國的經濟貿易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一定時間內,跨境資金持續大規模的流出,容易對經濟、金融、外貿等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引發金融危機。當前,中國處于三期疊加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人民幣貶值預期加重,加之美國加息、美元走強的國際影響,這對中國金融市場、外貿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也造成中國跨境資金流出面臨較大壓力。如2016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2442億美元,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4170億美元,境外存款、對外貸款等投資凈增加3336億美元。隨著國內、國際影響因素的持續作用,中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將持續存在,如何緩解這一壓力,對于穩定中國金融市場、促進對外貿易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的主要表現
(一)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持續存在
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一直保持“雙順差”局面,外匯資金不斷流入,外匯儲備也迅速增長,2016年增至29980億美元。隨著世界進入后QE時代,各國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出現分化,美元走強加速了資本向美國回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貿易差出現較大波動。在此背景下,中國跨境資金流動規模不斷增加的同時,跨境資金流出的壓力開始出現。根據中國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4-2016年間,資本項目持續逆差,逆差額分別為1019億美元、1424億美元和470億美元。與之前跨境資金“雙順差”局面形成鮮明對比,說明中國近幾年跨境資金流出規模超過流入規模,資金流出的壓力開始增加。此外,從2017年前4個月跨境資金流動數據來看,銀行結售匯逆差558億美元,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405億美元,資金流出壓力仍在延續。上述數據表明,近幾年中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持續存在。
(二)跨境資金多渠道同時流出壓力突出
中國跨境資金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流出,主要包括貿易渠道、收益與經常轉移渠道、資本與金融渠道和地下錢莊渠道。其中,貿易渠道中外貿進口對外支付是我國跨境資金流出的主要方式。例如,通過石油、鐵礦以及大豆等大宗商品的進口方式,大量資金跨境流出。2016年中國貨物貿易項目跨境資金流出總額為20850億美元,同比增長3%,占跨境支出總額的65%。而服務貿易逆差2423億美元,較2015年擴大599億美元。此外,2016年,收益與經常轉移渠道中,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逆差分別為263億美元和62億美元;資本與金融渠道(含四季度凈誤差與遺漏)全年跨境資金流動規模逆差470億美元。地下錢莊營運手段隱蔽,交易金額無法統計,成為非法資金流出中國的重要渠道。地下錢莊渠道主要以內外分離、相互對沖、換身外匯、平衡頭寸等非法程序,將境內外資金違規洗出洗入,這種渠道也成為外匯管理部門監管跨境資金流出的難點。可以看出,跨境資金多渠道同時流出,是跨境資金流出壓力的突出表現。
(三)跨境資金流出波動壓力較大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跨境資金流出成為資金流動的主要特征。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中國跨境資金表現為整體流出,但資金流動波動較大。具體來說,從銀行結售匯數據看,2016年銀行累計結售匯逆差3377億美元,較2015年減少1382億美元,而2014年銀行結售匯為順差。從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看,2016年累計涉外收付款逆差3053億美元,較2015年增加1044億美元,而2014年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為順差。從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匯數據看,2016年遠期結售匯簽約逆差849億美元,其中,一季度逆差363億美元,二季度逆差收窄至8億美元,三季度逆差擴大至211億美元,同比仍收窄79%,四季度逆差267億美元,與2015年同期基本相當。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跨境資金流動部分年份出現凈流入的波動現象,波動壓力較大。
(四)跨境資金流出結構變化壓力明顯
任何跨境資本流動都具有全球關聯性和結構性特征,中國跨境資金流出在不同的年份結構變化明顯。跨境資金流出一般以銀行結售匯、銀行代客遠期結售匯及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進行評判,三者逆差額占總額比值代表了跨境資金流出的結構變化。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公布數據,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前三月,銀行累計結售匯逆差分別為4659億美元、3377億美元和409億美元,占當期比例分別為54.06%、46.36%和58.85%;銀行代客累計遠期凈售匯分別為1950億美元、853億美元和34億美元,占當期比值為22.63%、11.71%和4.89%;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分別為2009億美元、3053億美元和252億美元,占比為23.31%、41.92%和36.26%。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近期銀行結售匯逆差、銀行代客累計遠期凈售匯及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額,占當年三者比例并不穩定,銀行結售匯逆差比例變動近12個百分點,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比例變動甚至超過18個百分點。說明,近幾年中國跨境資金流出結構變化劇烈,資金流出結構變化壓力明顯。endprint
二、中國跨境資金產生流出壓力的原因分析
(一)美元走強誘發資本撤離中國市場
美國加息、美元走強誘發資本撤離是中國跨境資金流出的國際因素。美聯實行儲結束量化寬松政策以來,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從2016年的0.43%,提升到2017年2月的0.68%,逐步開啟了加息周期。并且,據凱投宏觀數據預計,2017年底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將上升至1.5%1.75%。同時,由于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國制定的貨幣政策會產生較強的洗出效應,以此推動美元持續走強,以致形成美元資產價值增長預期的良好氛圍,而對新興市場資產價值增長持謹慎態度。最終造成國際資本大量撤離新興市場,導致新興市場主體普遍面臨本幣貶值的重大壓力。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數據顯示,25個新興經濟體成員國2016年資本凈流出規模總計5010億美元,并預計到2017年底將增長到7690億美元。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受到的沖擊最大。據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4-2016年中國資本凈流出額累計達到7847億美元,占新興市場總資本流出的13.6%。可以看出,美國加息、美元走強直接導致投資者從中國市場撤資。
(二)國內貨幣政策過于寬松,加速跨境資金流出
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去產能與去庫存政策頻頻出臺,在緩解促進制造業與房地產產能過剩問題時,也降低了工業生產與固定資產投資的發展速度。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為刺激投資需求,努力激發服務業增長潛力,并促進消費。但是,目前經濟舊動力削弱與新動力不充足的結構性矛盾尤為凸顯,對此,中國陸續出臺寬松的貨幣政策。2015年,中央銀行降息5次,存款準備金率普降4次,支持“三農”與“小微”達標的銀行定向降準5次。隨后,2016年又降低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重新調整金融機構支持“三農”和“小微”存款準備金率,并進一步改革存款準備金考核制度,一些刺激經濟增長措施相繼出臺。在此情形下,人民幣資產的收益率減少、風險溢價提升,國內資產吸引力嚴重不足。國外投資者開始對中國市場的投資風險加以重新評估,使得投資者對中國國內資產投資觀望態度強烈,轉投他國資產意愿增加。在此情況下,跨境資金加速流出,資金凈流出壓力進一步加大。
(三)國內資產價格穩定性較差,對國際資本吸引力不足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調整不斷深入,各方面的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在房地產、金融產品等資產領域,仍存在諸多不足,如銀行資產質量不佳、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完善、房地產市場走勢不強等。這些不足持續被市場炒作,增加了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疑慮。并且,2013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逐漸出現分化,證券市場也出現較大波動,二者作為吸引國際資金的重要載體,均缺乏穩定的收益率,降低了國際資本的風險收益比,對國際資本繼續在中國的投資吸引力不足。此外,近三年人民幣兌美元持續貶值,加之中國進行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改革,并減少了對市場的干預和增強匯率波動彈性。這些現象及措施增加了國內資產價格的波動,進一步降低了國際資本投資意愿,造成資本流入不足,而相應的資金流出加大。
(四)國內企業與居民增持外匯
基于人民幣貶值與美元升值雙重預期的激勵,國內經濟主體與個人積極增持境外資產,減少了人民幣資產持有量,同時減少境外負債,并加快償還對外負債。近幾年,我國金融機構、投資公司等主體通過增持外匯存款、償還外匯貸款等方式,優化境內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集中表現出經濟主體購匯意愿強烈,結匯意愿下降。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4 2016年三年間,衡量企業和個人結匯意愿的結匯率分別為65%、68%和59%,均超過50%,說明企業、個人等更傾向于保留外匯收入。衡量購匯動機的售匯率分別為69%、81%和74%,表明企業外匯支出中來自購匯的增多而來自融資的減少。2016年1-4季度,銀行國內外匯貸款余額持續下降,降低額分別為350億、234億、120億和151億美元。基于境內外匯貸款的償還與跨境融資增多狀況,2016年中國企業外匯存款余額仍較去年增加352億美元。此外,2014年至2016年,個人境內外匯存款余額分別增加133億美元、184億美元和252億美元。由此可以看出,國內企業與居民增持境外資產,減少境外負債,是中國跨境資金流出的重要原因。
三、中國緩解跨境資金流出壓力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跨境資金流動預警體系
隨著跨境資金流動環境的變化,跨境資金流動的管理方式也要及時轉變。2010年以來,我國針對跨境資金異常流動已多次啟動應急預案,但出臺的政策主要針對跨境資金流動。2012年后跨境資金開始出現大量流出現象,而相應的預警體系并不健全,資金流出監測工作存在較大改善空間。因此,中國應宏觀性審慎外匯監管框架,有效借鑒國際經驗,大力整合現有資金流動的信息資源。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平臺與指標體系,監測和預警跨境資金流動狀況。并且,國家應按照跨境資金流動強度,設置不同類型的預警級別,并預先做好應急預案工作,對跨境資金流出狀況及時、審慎的調控。此外,外匯監管部門應監測研究全部轄區的外匯收支與購付匯形式,深入探析大金額與異常貿易的動機及原因。同時應強化對重點區域、重點主體的購付匯監測,動態關注監測目標的購付匯規模變化,提升大額以及異常資金流出的監測分析能力。
(二)建立價格調節手段,抑制短期資金流出
跨境資金流動中波動較大的主要是套利性資金流動,對此,應建立價格調節手段,打擊短期投機套利行為,減少跨境資金頻繁流出。對短期跨境資金流動的價格調節應采取以下幾種手段,一是應采用托賓稅方式,對外匯交易征收外匯交易稅,尤其是針對期限越短的金融資產,制定越高的稅率,增加跨境資金流出成本,進而抑制短期跨境資金市場劇烈波動。二是應對開展售匯、結匯等業務的金融機構計提一定比例的外匯風險準備金,以應對跨境資金流出風險。三是應制定不同性質的跨境資金停留最短期限,包括規定債務資金與資本金匯入達到一定期限之后允許匯出,且每筆匯出額之間具有一定的間期。人民幣購匯資金也應規定必須存滿一定期間之后才能匯出或使用;一年以上外匯貸款應得到相關部門核準;遠期外匯交易辦理應有足夠期限。endprint
(三)嚴厲打擊跨境資金流出違法違規行為
近幾年,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明顯,通過多種渠道持續流出,其中存在一些違法違規行為。對此,中國應加大跨境資金流出審查力度,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一是應增強對類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外匯業務合法檢查,增強外匯檢查力度與頻率,促使金融機構穩步合規運營。基于此,督促金融部門完善內部監控,切實履行銀行管理規定業務原則。二是應對進口多付匯、大額集中購匯、預付款、提前償還借款、利潤匯出、對外投資及對外放款等跨境資金流動領域,加大真實性和合規性核查力度。三是應嚴厲查處無真實背景貿易融資、購付匯不匹配、非法外匯買賣和虛假和違規跨境支付行為。四是應保持對地下錢莊的高壓打擊態勢,深入開展嚴厲打擊借助離岸企業與地下錢莊轉移贓款行動,查處跨境資金轉移行為,并實時向社會披露相關情況和典型案件處置情況。
(四)重視跨境資金流動政策的市場溝通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實現資本項目的可兌換,而任何新的資本管制形式,尤其針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管制,都會對金融市場造成沖擊。對此,為了減少跨境資金流動管理對市場的負面沖擊,政府應及時與市場溝通,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具體而言,一方面,應加強重大管制政策出臺前的市場溝通。政府應把貨幣政策、匯率改革措施等通過媒體、網站、報紙等方式,向市場清晰準確地傳達,并以實際行動落實,促進市場充分了解跨境資金管理政策。如在匯率方面,政府應公布一籃子貨幣內容,引導市場產生對國內市場的良好預期。另一方面,應加強政策出臺后的市場溝通。政府應根據政策執行情況,及時將政策效果傳遞給市場,幫助市場主體穩定預期,增加對中國資產收益的信心。此外,政府應加快落實各項經濟改革措施,努力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并通過一系列實際行動,展示推動經濟轉型和穩定經濟的決心,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
(五)強化跨境資金流出主體的監控
跨境資金大量流出,對國家金融穩定和區域性金融外匯帶來了沖擊和風險。而采取針對性的監控方法,對于應對不同情形跨境資金流出意義重大。一是在銀行金融產品方面,應加強對銀行融資產品創新的監控,嚴格限制對存在逃避監管嫌疑的金融產品市場準入,并應防范利用境內外利差、匯差進行資金大量流出的行為。二是對“出口不收匯”企業,應增加對多種出口不收匯或者收匯較少的企業進行有效監控,并采用發放風險提示信函、增強現場審核與分類監管等手段,引導貿易企業積極收結匯,擴大貨物貿易資金流入比例,同時強化對異常違規主體的懲戒力度。三是在個人購付匯行為方面,應加強宣傳和引導。具體來說,針對個人購匯量較大或短期內個人購匯金額增速較快的銀行,應該采用風險提醒、現場核查與重點杜絕約談的方式,緩解資金流出壓力。
(六)加強跨部門協調聯動的綜合管理
當前,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的管理由外匯管理局和貨幣政策二司負責,外匯管理局主管外匯,貨幣政策二司主管跨境人民幣業務。但是,兩個部門管理理念不同,管理方法差異較大,致使在跨境資金流動管理時銜接不順暢、產生政策盲區,進而造成監管割裂。對此,我國應協調、統一監管部門,整合外匯管理和人民幣管理政策法規,做好兩部門溝通,統一管理口徑,搭建完整的跨境資金監管制度體系,綜合提升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管理水平。此外,還應構建跨部門交流聯動機制,實現貨幣管理部門與其他金融管理部門、財政、商務、海關、稅務及統計等多部門的有效協作,既要對上游政策施加控制,還要實現對跨境資金流出高峰的綜合治理,共同控制跨境資金流出,從根本上防止跨境資金大規模流出而對宏觀經濟造成不利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