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摘要: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每一個國民所重視的話題,它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發展。隨著前幾年的三鹿三聚氰胺、雙匯冷鮮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食品安全的監管再一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本文就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執法體系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管;對策
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物資條件。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食品安全問題也日漸暴露出來。食品安全關系著民生大計和國家未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國也不斷加大監管力度。2015年全國人大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 (征求意見稿) 》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16年開展了食品安全執法檢查。今年也開展了食品安全宣傳周和做了食品安全重點工作計劃安排。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加大監管查處力度、各類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廣大消費者也主動投訴食品違法行為。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然而,食品發生經營的趨利性,執法體系建設不完善,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非法添加、制假售假、違法使用農獸藥等違法行為屢禁不止。我國已在食品問題高發期,加強食品安全監督,保障食品安全已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
(一)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1. 食品安全法律、標準體系不完善
我國食品安全體系是由《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等多部法律為主導,《食品衛生行政處罰辦法》、《食品衛生監督程序》等食品安全的專門規章為主體,以及諸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刑法》等法律、法規中有關食品安全的相關規定和國務院各部委出臺的規章、最高檢察院和最高司法院的司法解釋組成的。盡管現有的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數量較多,但大多數都是不同部門在不同時期制定和頒布的部門立法、分段立法、分散立法,單個法律法規規整范圍較為狹窄。而《食品安全法》實施時間較短,其統領協調作用又尚未充分顯現出來。所以,導致了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總體上缺乏協調性。此外,由于我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時間并不算太長,加之由于我國地域及風俗的多樣化,使得各地的立法難度大大提升,目前配套法律規章滯后問題仍然突出,在《食品安全法》中大量存在著諸如“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具體管理辦法由省、市、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依法制定”等規定,使得許多具體問題得不到解決。
而關于標準體系,由于現有食品安全標準層級過多,部分標準之間交叉甚至矛盾。已制定10年以上的占1/4,有的甚至多年未修訂。據了解,我國目前2200種食品添加劑中,有檢驗標準的只占總數的近四成。這也就意味著,有六成食品添加劑無法檢驗。由此可見,食品安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來自食品安全標準的缺失和落后,無法滿足高速發展食品產業的需求,影響了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督,應盡快完善。
2. 食品檢測技術設備落后
我國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資源方面也存在著明顯不足。除了表現為監督管理人力不足和素質不高之外,還表現為用于監督管理的設備和檢驗的設備嚴重不足落后。如在農藥殘留檢測方面,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多種殘留方法可檢測360多種農藥,德國可檢測325種農藥,加拿大可檢測251種農藥,而我國缺乏同時測定上百種農藥的殘留分析技術。在環境污染物檢測方面,發達國家擁有針對二惡英及其類似物的超痕量檢測及對瘦肉精、激素、氯丙醇的痕量檢測技術和大型精密的儀器。而就我國的檢測設備來說,雖然高校液相色譜儀(HPLC)、氣相色譜儀(GC)、原子吸收光譜儀(AAS)等已得到普遍使用,但是對于國際公認的設備,例如,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HPLC-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設備還沒有得到普及和應用。
3. 食品行業準入門檻低
在我國,多年以來一直存在著一些企業沒有通過食品安全認證也可以生產食品的問題,這就造成了食品安全認證形同虛設,問題頻發的局面。同時,如前面講到的我國在執法體系中,食品標準體系方面存在的不足導致了相關部門即使檢查到了這些“問題食品”,對相關違法企業的處罰卻無法可依,對罰款數額也沒有統一標準。通過2011年央視“3.15”晚會曝光雙匯瘦肉精事件,發現使用瘦肉精和檢測部門檢測過程只是流于形式,從而可以看出我國食品行業準入門檻低的問題嚴重。
(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食品生產和流通中存在信息不對稱以及食品加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還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1. 一些農民受利益驅使,購買劇毒農藥進行農業種植。2. 糧食收購過程中,由于質量控制不嚴格。劣質糧食進入流通市場,使食品安全問題頻發。3. 食品加工過程中質量控制不嚴格,加劇了食品安全的問題。由于食品加工企業對于資金和技術要求不高。行業進入門檻低,所以整個行業中企業較多,其中不乏一些小作坊,這些企業生產加工出的食品質量和衛生狀況令人堪憂。
二、對于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幾點建議
(一)修善《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細則
《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規是食品安全監管的基礎,應加快修訂完善的步伐。食品安全法律的制定應當具有全面性和兼容性,在制定《食品安全法》的同時,針對不同食品類別和食品鏈條各環節的監管。對特殊食品和關鍵環節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我國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體系應積極與國際接軌,借鑒國外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交流經驗,探討既符合國際運行規則,又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監管理論。
(二)建立統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
在食品管理機構的設置上,就目前各國的實踐情況來看,有獨立監管模式和聯合監管模式。從理論上說,為保證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性,應當由一個獨立的專業監管機構負責食品安全的監督。就目前世界各國來看,負責食品安全監管的機構大多都是兩個以上的部門聯合監管。對此,政府應設置食品安全監管的專門機構,由政府各職能部門、輔助參謀部門等組成,將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置于各級政府決策層來考慮。
而《食品安全法》提出了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但是并沒有明確規定其具體職責和運作模式。我國也可以針對,適當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強化安全委員會的作用。食品安全委員會應當是一個跨各部委的,具有明確具體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更高一級的組織。
(三)適時更新檢驗檢測技術設備
對于食品安全檢測設備,我國要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引進和研制先進的檢測設備,加強現有監督檢測機構的能力建設。同時,國家級食品質量監督檢測機構應引進高科技人才,開展技術創新,加快研究和掌握前沿技術、監督檢測和技術手段,為我國的食品安全預警管理提供保障。
三、小結
食品安全監管是一項負責的系統工程,僅一部《食品安全法》并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現實的食品安全問題。要充分認識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也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標準、整合監管職責,建立統一、協調、權威、高效的監管體系,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程有效監管,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發生。
參考:
[1]關于加強我國食品管理工作的思考[J]. 施藝.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6(21)
[2]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制研究[D]. 黃曉青.復旦大學 2011
[3]論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完善[D]. 鎖放.安徽大學 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