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事辯護制度是我國刑事訴訟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刑事辯護制度的水平高低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刑事訴訟制度民主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標志。我國現階段所實施的刑事辯護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司法的進步,但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刑事訴訟一旦缺乏辯護律師的積極參與,與此同時缺乏刑事辯護制度的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將無法從根本上得到保證,審判的公正性也會受到負面影響,法治的最終目的也很難實現。基于此,相關人員應該認真分析刑事辯護制度出現的相關問題,從而不斷完善刑事辯護制度,維護法律方面的尊嚴,提出完善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相關建議,最終實現司法公正。
關鍵詞 刑事辯護制度 民主化 科學化
作者簡介:張麗霞,四川東榮律師事務所律師。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57
刑事辯護制度最早起源于古羅馬使其,近現代的刑事辯護制度是歐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物。近現代刑事辯護制度引入我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1906年編制《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開創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發展先河,因此也標志著我國刑事辯護制度開始趨于民主化。在2007年,我國首次通過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的修訂,較之前的修訂律師法和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都有著較大變化,成為律師修訂的一大亮點之一,從而為下一步的刑事訴訟法的刑事辯護制度完善奠定基礎。
一、 刑事辯護制度的重要性
辯護權作為被告人和嫌疑人的最基本權利,已經逐漸成為了衡量世界各國法制文明的主要標志。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憲法即使對被告人和嫌疑人做了相關規定,無論是法律規定還是司法規定在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權利要求中存在很大差距。基于此,從保障人權和推動司法改革角度來看,完善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非常有必要。
刑事辯護制度作為法治國家法律制度的不可或缺部分,能夠鮮明體現出訴訟制度民主化,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價值。
(一)實施刑事辯護制度能夠有利于及時發現案件的真相
實施刑事辯護制度,能夠讓辯護律師積極地參與到訴訟過程中來,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觀點等,對檢控方的觀點進行積極反駁,交叉盤問控辯雙方,在諸多情況下能夠幫助法庭盡早發現案件的真相。
(二)實施刑事辯護制度能夠實現好程序正義且充分落實訴訟程序
辯護律師參與到刑事訴訟中,可以進一步促使公權力的行使者更快的發現自己的錯誤,嚴格遵守法律的相關規章秩序,最大限度的防治錯誤案件的事故出現,促進司法公正。
(三)實施刑事辯護制度能夠保證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被告人的自我辯護是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的一種手段,建立辯護制度能夠使得律師/被告人有機會依法進行解釋,從中提出有利于自己/當事人的證據,從而維護好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二、 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司法現狀
(一)接受委托比較難
聘請律師應該由犯罪嫌疑人來申請,但是嫌疑人不懂法,不利于充分發揮刑事辯護制度,因此公安部頒布的偵查機關告知犯罪嫌疑人擁有此項權利和義務,但是事實上該項權利缺乏積極有效的監督機制。就算犯罪嫌疑人清楚上述權利,但是其家屬沒有主動聘請相應律師,犯罪嫌疑人想要聘請律師往往需要通過家屬寄信的方式來告知,此項工作耗費的時間比較長,繼而使得各種委托遇上更大的挑戰。
(二)會見比較困難
對安排律師會見時間進行明確固定,律師會提出會見犯罪嫌疑人,在規定情況下要在兩天內安排會見,但是在實踐中無法真正落實。 偵查機關以各種理由拒絕或者延遲律師來會見嫌疑人,如“辦案人員忙不在”理由。在此種情況下,律師想要達到會見當事人的目的,要根據法律依據來進行會面,或者采取向上級部門反映的方式。
(三)閱卷比較困難
在實踐過程中,部分人民檢察院在向人民法院移送卷宗時,將次要的證據作為主要的證據,將主要的證據藏起來,將其作為“重型炮彈”到庭審時才打出來,使得律師措手不及。有的法院僅僅移送被告人有罪的主要證據,將證明被告人無罪的主要證據藏匿起來,使得律師在庭前和庭上無法看到事實依據。個別地方借著經濟困難僅僅移送起訴書和證人名單,而沒有移送證據材料,從而剝奪了庭審前律師的閱卷權利,部分律師由于受到時間的顯示,所以直接影響到了辯護的整體質量。
(四)取證比較困難
在《刑事訴訟法》中,有相關規定律師調查被害人和相關證人要經過人民檢察院的認定和許可,經過被害人同意。事實上,給律師的調查取證設置了門檻,一道是同意門檻,一道是許可門檻。調查證據過程中要經過證人的同意,事實上,就是賦予證人對律師調查的拒絕權。律師提請檢察院的申請過程中,及時準許律師調查取證。律師在調查證人的過程中也不敢向辯護律師說話,甚至有證人做一些假證,被偽證罪批準逮捕。
(五)審判階段中律師辯護制度存在的諸多問題
在實踐過程中,辯護方要求傳喚證人或者被害人等出庭作證比較困難,法官偏信庭前書面的材料。事實上,證人和被害人等出行作證普遍呈現消極態度,對于書面證據材料更為偏新,而輕視被告人和證人的口頭闡述,最終導致誤判效果。我國現有的司法體制導致法官存在疑罪從輕的做法,舉例來說,在1991年,武漢市公安機關就對被告人進行70多次的審訊,被告人因為在短時間內逼供次數過多而被迫承認殺人,在法庭審判時拒絕承認,法庭不管被告人當庭如何辯解刑訊是否是被逼承認,最終法庭判定其為無期徒刑,且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除此之外,即使被告人的庭前供述是刑訊逼供均得到相關證明。法官因此也采用庭前書面供述,置被告人的當庭申辯于不顧。舉例來說,杜培武故意殺人案,法庭當庭出示刑訊逼供的血衣,法院照樣采信庭前的有罪供述,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后執行,剝奪政治權利。endprint
三、 完善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相關措施
(一)明確律師在偵查階段中的辯護人主體地位
我國現階段實施的《刑事訴訟法》中第33條規定,公訴案件移送審查起訴日起,犯罪嫌疑人應該有權委托辯護人。在《刑事訴訟法》中第96條固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那日起,就可以聘請律師來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或者代理控告。從上述規定不難看出,我國的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在檢察院審查訴訟階段中,委托辯護人,在偵查階段中,犯罪嫌疑人可以聘請律師提前介入,因此在法學理論界引發了律師在偵查階段中處于何種訴訟地位的爭議。
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律師的提前介入權利往往名不副實,無法操作也未有相應措施進行保證。舉例來說,在偵查機關階段中,偵查機關任意為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所提供的種種障礙使得提供法律咨詢無法得到根本保證。規定的律師可以為之申訴和控告,也由于律師看不到案件的真實材料,無法取證,無法會見當事人。由于不能掌握好具體案情,所以也無法代為控告。法律沒有明確介入律師的辯護人身份,律師在缺乏必要的司法控制之后,偵查程序演變成一種行政治罪程序,偵查權也成為一種不受到任何約束的法外特權。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在立法上對律師在偵查階段中提前介入是一種宣告性規定,造成上述尷尬的局面的最為直接原因是:無法確定提前介入的律師身份。
從法理上來看,根據有控訴的民主法制原則,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訴訟階段中均享有辯護權,與此同時也可以委托律師來行使辯護權。
從上述規定來看,提前介入的律師不是辯護人,也不是訴訟代理人。用上述身份來參與刑事訴訟,在我國比較常見。根據聯合國關于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規定,所有的人都有權強求其中一名律師來協助保證其權利。聯合國中的第10條規定被拘留人有權為自己辯護或者依法由律師來協助辯護。基于此,不管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歐美法系國家,均應該在法律中逐漸肯定律師在偵查階段中的辯護人地位。例如,美國憲法資政案的第6條規定,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享有接受律師幫助的權利。日本的《刑事訴訟法》第30條規定,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都能夠隨時選任辯護人。我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也是諸多國際公約的締約國,不管是我國的國際地位,還是現階段從我國國內的政治經濟角度來看,均需要明確律師在偵查階段中的辯護人地位。
(二)提前辯護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
在被告人第一次訊問時,偵查機關應該告知嫌疑人的涉嫌行為以及法律評價。如果被訊問人已經聘請了律師,則告知這名律師合法通知,偵查人員此刻應該立即進行訊問。
(三)完善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辯護權
立法應該確定偵查機關的義務,由于嫌疑人的人群文化素質比較低,所以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度不夠深入,因此立法過程中應該明確好偵察機關的相關義務以及不履行義務會導致的后果。
(四)增設律師在偵查階段中的取證權
調查取證權是律師辯護權的關鍵,明確律師的“辯護人”地位,在偵查階段中明確賦予律師調查取證權。律師應要依法調查取證,對偵查機關的相關工作起到輔助作用,而不是添加矛盾。
(五)確立傳聞證據排除法則
在庭審過程中要求證人出庭,控辯雙方要當庭對證人進行詢問,排除宣讀書面筆錄。我國的實際情況中,證人很少出庭作證,刑訴法則確定了書面證言的法律效力,控訴方以提交書面證言的方式來代替傳喚證人做出庭證明。
參考文獻:
[1]陸筱婧.如何更好地保護刑事辯護律師的權利.江蘇經濟報. 2015-03-18 (B03).
[2]姚曉丹.刑事辯護律師如何應對道德難題.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5-04-17 (A03).
[3]毛立軍.委員呼吁為刑事辯護律師“松綁”.人民政協報. 2007-07-28 (A02).
[4]竇玉梅、趙琳琳.保障刑事辯護律師的調查取證權.人民法院報. 2006-07-11 (006).
[5]丁若、段文.“刑事辯護律師要善于保護自己”.21世紀經濟報道. 2003-07-28.
[6]段文.誰愿意在中國做刑事辯護律師?.21世紀經濟報道.2003-07-28.
[7]田毅、趙杰、季譚.兩個刑事辯護律師的無奈.第一財經日報. 2006-02-13 (A01).
[8]王鋼懿.律師偽證罪:中國刑事辯護律師的“原罪”?.法制日報.2004-0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