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會兵 陳暉
摘 要 賄賂犯罪作為一種最為常見的職務犯罪,一直是檢察機關打擊的重點。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少賄賂犯罪披著民間借貸的合法外衣,進行著權錢交易活動,成為賄賂犯罪司法認定的難點。如何準確區分正常經濟活動與賄賂犯罪的界限,準確認定受賄數額,是辦理此類案件的關鍵點。本文擬從一起監獄民警利用職務之便向特定對象放貸收取高額利息的案件入手,從法理及司法實務層面探討普通民間借貸行為與受賄罪的界限,以及受賄金額的認定問題,以期對類似的案件的辦理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 民間借貸 賄賂 犯罪金額
作者簡介:鐘會兵,崇州市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陳暉,崇州市人民檢察院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70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中央反腐敗力度的不斷加大。檢察機關加大職務犯罪打擊力度的同時,賄賂犯罪的手法越來越隱蔽,不少新型賄賂犯罪披著合法的外衣,與民事行為與正常的社會生活相互交織。這些游走在法律邊緣的新型賄賂犯罪,罪與非罪的界限不清,受賄數額的多少存在爭議。
一、案件導入
某市監獄民警在擔任監區區長期間,利用看管罪犯的職務優勢,主動借款給罪犯親屬,收取高額利息。2009年8月,在一次和服刑人員談話時,高某得知服刑人員賈某的兒子開了一家投資擔保公司。高某就主動聯系賈某的兒子賈某某,稱自己要放貸,索取40%的年利息。雖然高某索取的年息遠高于賈某某向他人借款時所付的18%的年息,但是考慮到其父親處于高某的監管之下,賈某答應了借款。2009年8月,高某通過銀行轉給賈某某25萬元。2010年8月,賈某出獄后,賈某某按照約定的利息轉給高某連本帶息35萬元。2011年高某在監獄親情幫教活動中認識其監管的服刑人員龔某的表哥黃某,稱自己要放貸,月息4%。黃某為了讓表弟龔某在監獄的日子好過,便答應了高某的要求。2011年9月,高某將35萬元轉給黃某,黃某按月付給高某利息1.4萬元。直至2013年8月龔某不再被高某監管,黃某共付給高某23個月的利息32.2萬元,并歸還本金。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高某承認與賈某某、黃某之間放貸并收取利息的事實存在,但是其堅持認為該行為“是雙方自愿,屬于民間借貸,而非受賄”范疇,自己與服刑人員親屬有經濟往來屬于違規行為,但是并未觸及刑法。
二、公職人員向被管理對象放貸收息行為定性問題
(一)刺破“借貸”的面紗
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以借貸合同作為名行錢權交易之實的案件。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中關于受賄罪的第六條“以借款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財物行為的認定”,對于區分受賄罪與普通民事借貸從有無合理的借款事由、款項的去向、借貸雙方平時關系等七個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規定。綜合《紀要》的規定以及司法實踐中常見的情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重點審查是否是以借貸為名的受賄:
首先,對借貸雙方當事人進行審查。審查雙方當事人平時是否有交往、兩者的主體地位是否平等,是否存在上下級關系或者是其他“制約”關系,借貸是否出自雙方自愿。在普通的民事借貸中,基于理性的經濟人,借貸雙方主體地位平等且交往時間較長,有良好的感情基礎。而在賄賂犯罪中,雙方是圍繞職權進行錢權交易,一般不存在平等良好的感情基礎,而是依靠工作上的“管制”關系來迫使對方接受借貸。
其次,對雙方的借貸合同進行審查。審查雙方借貸是否存在合理的借貸理由、是否存在正式的書面借款合同、是否約定借貸期限、借貸的利息是否合理、借貸是否存在風險性等因素。民間借貸一般都存在合理的借貸事由即借入方經濟拮據或者急需資金,借貸雙方會對借貸的期限、利息進行書面合理的約定,同時民間借貸在體現高收益性的同時具有高風險性。而通過“放貸收息”的形式進行受賄則不然,雙方并不存在合理的借貸事由,資金的借入方并不是急需資金,資金借入后并不進行投資經營活動,給付出借方的利息與資金所得收益明顯不成比例;借貸雙方不會簽訂書面的借貸合同對借貸的期限進行約定,為了實現權力尋租的目的,雙方約定的利息往往高于當地銀行貸款或者民間借貸所約定的利息;與普通民間借貸高收益高風險性不同,“放貸收息”型受賄的受賄者利用其職權旱澇保收,不存在任何風險性。
具體到本案,賈某某、黃某與高某平時并未有任何交往,不具有感情與信任基礎;賈某某與黃某的親屬處于高某監管之下,使得他們對于高某提出的借貸要求不敢拒絕,雙方的主體地位并不平等,借貸具有強制性,而促成借貸的原因就在于高某對二人親屬存在制約關系。高某與監管對象家屬之間的借貸并不存在合理的借貸理由,借入方并非經濟拮據或者據需貸款;從資金流向上來看,借入資金后借入方并未將資金進行投資收益活動,借入方給付高某40%的年息遠遠高于當地民間借貸18%年利息的平均水平,這種行為明顯違背資金運作規律。
(二)把握受賄罪的本質
犯罪形式千變萬化,兩高司法解釋雖然增加了新型受賄犯罪類型,但是不可能窮盡司法實踐中的各種嫜形,而且“規定”遠沒有變化快,隨著社會經濟形式的發展,各種新情況、新類型仍然會層出不窮。認定一種新形式的案件是否構成受賄罪,必須要透過形式抓住受賄罪的本質進行判斷。
從受賄罪的客體來看,受賄罪最本質的特征就是權力尋租與錢權交易,侵犯了侵犯了職務行為的廉潔性與不可收買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務人員應該廉潔奉公是黨和國家對公務人員的必然要求,職務行為不可收買正是廉潔奉公這一要求的前提和基礎 。當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濫用權力進行錢權交易,毫無疑問地侵犯了職務行為的廉潔性與不可收買性。正如張明楷教授所言,受賄罪保護的法益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也可以說是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與財務的不可交換性 。從主觀方面來講,受賄者的目的就是利用手中的公權力進行權力尋租獲取利益,而行賄者的目的就是通過錢財等利益收買受賄者手中的公權力。因此,受賄罪客觀表現為行賄人員對受賄者手中公權力的“購買”,受賄者對手中公權力的“出售”,而主觀上行賄、受賄雙方必須有錢權交易的合意。endprint
本案中高某“放貸收息”的民事合同難掩錢權交易的本質。表面上高某與賈某某、黃某不存在任何職務上的往來,但是賈某某和黃某的親屬均在高某的監管之下,這就導致了其對高某提出的高息借貸不敢拒絕,也就為高某的權力尋租提供可能。而從借貸關系存續的時間來看,借貸雙方未對借款存續的時間進行約定,而賈某某和黃某均在其親屬脫離高某監管之后立即終止與高某的借貸關系。雖然行為人基于為自己脫罪的本能不會說出自己的主觀故意,同時本案中的受賄罪還穿著“民間借貸”的外衣,受賄者更是以此作為借口對自己的受賄行為進行開脫。但是人的主觀意識控制著自身的行為,行為人受賄的主觀心態必然支配著客觀的犯罪活動 。賈某某和黃某之所以同意高某的高息借貸,最根本的原因是高某對其親屬的監管權,而這種監管權一旦喪失,就會失去權力尋租及錢權交易的基礎,賈某某與黃某就立即終止借貸。從借貸雙方終止借貸關系的時間節點可以看出,行賄、受賄雙方對于以借貸為名進行錢權交易是心知肚明的。
三、受賄金額認定問題
在辦理“放貸收息”型賄賂案件中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認定受賄數額。“放貸收息”型賄賂案件與兩高《關于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條委托請托人投資證券、期貨或者請托委托理財的名義收受賄賂型的案件有一定的相似處,可以比照該條來認定處理“放貸收息”型受賄案件。在計算受賄數額上,該條指出:以“收益”額與出資應得收益額的差額計算。究竟如何認定“出資應得收益”,存在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四倍以內的利息可以認定為出資應得收益,其理由是根據最高法《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六條規定,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四倍利率以內的利息屬于合法利息,法律應當予以保護;第二種意見認為,賄賂犯罪不能與普通民事關系混為一談,確定“出資應得收益”應當慮到社會現實上大多數民間借貸的利息情況,將將其確定為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的兩倍為宜。
筆者認為,機械地將是利息否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四倍作為認定受賄數額的標準是不妥的。
首先,高法《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是用于指導民事合同,合同雙方主體平等、意思自治且不損害國家公益,其基礎是存在真實的民間借貸關系。通過上文分析,“放貸收息”型的受賄案中,借貸雙方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意思自治不能充分體現,其風險性與民間借貸極為不匹配,是以虛假的民事借貸來進行錢權交易,侵犯國家公益,明顯不能將此種行為認定為民事借貸而對受賄金額進行保護。
其次,上文已經論述,受賄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務行為的廉潔性與不可收買性,而不是財產權。只要存在權力尋租、錢權交易的情況就應當以受賄罪論處。現實中,部分國家工作人員在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托人謀取利益后,借款給請托人,每年獲取固定收益,收益率較高但從未超越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四倍,如果對此種行為不以受賄罪論處,勢必對公務行為的廉潔性與不可收買性造成沖擊。
將該種類型賄賂犯罪的“出資應得收益”確定為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兩倍有其合理性。如果將“出資應得收益”確定得太低,如為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則會破壞國家工作人員與親友間的正常借貸關系,打擊面過大。如果將“出資應得收益”確定得過高,則會縱容賄賂犯罪。在確定“放貸收息”型賄賂犯罪的“出資應得收益”,應當考慮到國家工作人員的正常社會關系,以當今社會上大多數正常民間借貸利息為依據,確定為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兩倍。
四、結語
隨著反腐工作的深入開展,更多新型的賄賂犯罪會將浮出水面。無論犯罪分子如何巧立名目對受賄行為進行掩飾包裝,只要我們揭開覆蓋在受賄罪之上的“面紗”,準確區分受賄罪與其他民事關系,把握受賄罪的本質,受賄犯罪就將無處遁形。
注釋:
王學峰.對受賄罪客體的重新審視.法制與社會.2009.12(下).
張明楷. 受賄罪中收受財物后及時退交的問題分析.法學.2012.
于洋.預謀委托理財型受賄案例分析.西南政法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