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燾陽 蔣杰
摘 要 傳統養老模式弊端日益凸顯,居家養老是適應人口老齡化和家庭結構變化,在傳統養老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善用社會資源的養老模式,它滿足了老年人多樣化需求。本文認為只要國家、社會、家庭形成合力,就能為老年人提供溫馨、安全的養老場所。
關鍵詞 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 老齡化 社會化
基金項目:2016年度西華師范大學科技創新項目“南充市社區養老調查及問題研究”(cxcy2016155);2017年度研究生院級課題,課題編號:xhmks1712。
作者簡介:蔣燾陽,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蔣杰,法制與社會雜志社。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31
妥善解決養老需求成為中國面臨的緊迫而嚴峻的社會問題。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我國養老問題的不足與缺陷已經日益顯現出來,并將成為相當長時期內最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養老模式在我國雖然種類繁多,但是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仍然以傳統家庭養老為主,社會商業養老為輔。就目前而言,養老問題如何解決,其根本思路在于以強化居家養老為根本,完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推進社區養老建設,建立多種養老模式并存的養老保障體系。就現實情況而言,我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已逐漸弱化,社會養老制度面臨眾多挑戰,由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向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過渡的措施應怎樣設計,這是當前必須認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傳統養老模式嚴重不適應當代中國國情
(一)養老已成為我國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
截止2017年,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并且預計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可能達到四億,將占社會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人口結構組成中我國已由上世紀中葉的正金字塔轉變為目前的倒金字塔結構,意味著社會主要生產力組成部分的青壯年是倒金字塔的中堅力量,他們將贍養自己數量兩倍的老齡群眾,并且還要養育自己的下一代,相較于以前社會,當代青年人所面對的社會養老壓力已日益加劇。并且在現當代多數老年人自居,不與自己子女同住,生活方式的分離也使得養老難度不斷提高。
以上現狀表明,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如何養老似乎并沒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絕大部分人仍習慣于傳統的養老模式。殊不知傳統養老模式已嚴重脫離我國當代現實國情。
(二)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缺陷
1.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功能逐漸弱化
自封建社會以來,我國在以“孝”為先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絕大多數的老年人都是在自己的家中安享晚年,由兒女贍養。特別在以前的封建社會,當時的中國尚且處于農業社會時期,“養兒防老”的氛圍遍布是許許多多農民家庭的一貫思想,在沒有計劃生育的規劃下,子孫繞膝亦是當時人們對于晚年的一種憧憬。這一實情表明在那個時期,將子女養大成人,再由子女供給自己的老年生活,是當時的普遍養老規律,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幻影與中國生產力國情的。但在20世紀新中國城里以來,特別是計劃生育實施之后,社會的組成單位——家庭,有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是家庭成員的規模由以前的一對夫婦多個子女降為一對夫婦一個子女,當子女長大成人并組成自己的家庭后,家庭規模將成為一對夫婦贍養四位父母以及他們自己的子女,并不像以前的由兄弟姐妹分別承擔對父母的贍養,這就造成了傳統家庭養老壓力的增大。再加上目前城鎮化進度的加快,使得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與老年人愈加分離,使得子女對父母贍養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增加了老年人完全由子女養老的難度。在物質層面的壓力增大、精神慰藉的不斷減少之下,我國的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已逐漸弱化、不再適用于當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和生活節奏。
2.傳統社會商業養老機構不能滿足老年人多種需求
學術界關于社會養老問題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從我國目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基本國情出發。就目前而言,“未富先老”的現實國情使得我國不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福利性養老模式。另一類是從老年人各方面需求進行的多角度研究。首先,從文化傳統出發,認為養老院敬老院此類商業模式的養老機構會使人缺乏“歸宿”的感覺,失去了傳統養老可以享受到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而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符合大多數老年人“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并且將大多數老年人聚集在一起生活的集中宿舍式生活可能會使老年人適應社會的能力逐漸喪失;其次,從經濟效率來看,以四川省南充市為例,規模較大、設施相對較好的公辦養老院屈指可數。排位靠前的有順慶“李家愛老養老院”床位1000多張,“親情樹”養老院200多張床位,西山“金泉養老院”150張床位。但是有相當一部分養老院、敬老院硬件設施差,人手少,服務人員素質低,臟亂差現象突出。特別是民辦養老院,處于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他們一方面以價格低廉吸引老年人入住,另一方面以減少服務人員,降低服務標準,簡化設施配套來降低成本,致使入院養老的老年人基本護理、飲食起居照顧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最后,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老年人在養老機構生活,失去原有的生活環境與人際關系,容易產生被家人遠離和社會冷落的孤獨感,使得老年生活的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并且時有目睹在養老院中同樣的老人去世,更為加深了老年人內心的孤獨與恐懼心理。
二、居家養老模式適合老年人養老需求
(一)居家養老模式的內涵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其實質就是讓老年人在不離開其原有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的前提下,讓老年人享有專業的醫療、飲食、衛生、健康等服務,同時又以社區為單位會不定期的舉行一系列專為老齡群眾開展的各種社交活動與服務。同時也讓老年人的子女在對父母進行除了物質上的贍養之外,由于老年人不會離開其原有生活環境,所以這種養老模式對于子女來說還會讓父母得到精神需求上的滿足和慰藉。endprint
(二)居家養老模式的優勢
對比傳統的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有三大優勢:
1.政策優勢
在2017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提高養老金標準,為此,白冬委員建議,政府作為發展養老服務的主要力量,應進一步加大對養老機構建設的投資力度,轉變觀念,整合資源,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中央的這一態度無疑為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經濟優勢
在我國計劃生育實施40年里,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年齡勢必邁入老年,這使得社會上將出現越來越多的一對家庭贍養四位老人、再加上二胎政策的開放,還會養育自己的一至兩個子女。家庭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成本也會越來越高,贍養四個老人對許多城市青年來說已成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家庭養老功能愈發弱化。而從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機構養老也難以成為主要養老方式。首先,成立養老機構在環境、設施、服務、管理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而這些無一不是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其次,養老院尤其是民營的養老院收費較高,許多老人在退休后并沒有什么實際收入,其家庭無法負擔高額的養老費用。比如2015年,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賣房養老”事件,他和老伴每月的住宿費大概要兩萬元,這已經是普通工薪階層幾個月的工資,試問中國有多少老人能夠如此“奢侈”?再看社區養老,首先,社區養老服務成本較低,因為社區養老并不需要另外建設一個生活場所,只需有幾間房屋作為養老護理服務中心即可。其次,可以節省資源,選擇社區養老服務老人的飲食起居都還是在家庭里,而社區只提供給老人他們需要但家庭提供不了的服務,大量的節省了人力、物力。
3.心理優勢
據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在養老環境與地點上都傾向于家庭和原來的社區,且且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組和不同健康狀況的老年人都樂意接受這種在不脫離原有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下的養老模式。這表明了我國老年人對養老模式的認同并不在于其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的不同。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就具有這種滿足老年人在情感方面希望呆在家中,共享天倫這一心理的優勢。而養老機構則大部分缺少家的感覺,住在里面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尤其是老人的感情需求,在養老機構他們大多是被當做“客人”來對待的,許多護工無意與老人進行情感交流,這也是養老機構難以盛行的一個原因。
三、對我國居家養老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多方助力是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基礎
中國社會保障體制在改革開放以來至今經歷了建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其有機組成部分的養老制度的發展凸顯其帶有顯著的過渡性和實驗性特征。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的養老制度主要服務于農村的五保戶和城鎮的困難老齡人口,屬于具有針對性的社會救助機制,對象是面向符合救助條件的個別群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突顯,在90年代以后,老年人口服務事業越來越被政府加以重視,不同樣式的養老模式開始在社會上進行探索與研究。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誕生并凸顯其相對于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和社會商業養老模式的優勢之后,政府對這種養老模式除了制定規劃、進行政策引導和支持以外,資金充裕的省市每個財政周期還對其投入一定的福利性資金來鼓勵這種養老模式的發展,體現了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具有針對社會老年人口的公共福利屬性。但是,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愈來加快、老齡化人口數量的日益龐大、以及我國“未富先老”的現實國情,亦使得這種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無法以完全的免費福利性質由政府向社會老齡人口無償提供,支持這種養老模式的資金來源需要多方支持的投入,動員市場、社會、家庭、志愿者、民營機構、社區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其發展水平亦受制于我國的國情。因此,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需由政府主導,明確其屬于帶有一定福利性質的公共服務產品,再推動社會參與,指導社區、民間等社會力量參與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事業,然后引進市場推動,充分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與方式,推動養老服務產業化、不斷提高市場化程度,培育出一個水平高、覆蓋廣、可持續發展的居家養老服務市場。
(二)傳承孝道是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的重要根基
縱觀全世界,不同國家的養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本土文化傳統的特點。傳統文化不同也使得東西方的養老模式存在較大的差異,西方強調養老事業由國家、政府和社會投入,而東方國家則更加突出“家”在養老中的重要地位。千百年來,儒家的“孝”文化在中華民族有著源遠的發展歷史和深刻的社會影響,“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對于老年群體所展開的居家養老服務使得老齡人口在不脫離其原有的社會人際關系與環境下的社區服務和護理,符合當下老年人“戀家”的心理需求,也能使子女對老年人的物質贍養與精神慰藉得到雙重保障。
(三)家庭核心是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的重要保障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國家、社會、社區、個人等多方協助下的共同產物,注重不同群體在養老事業上的各種職能分工,這種體系的核心是家庭。從情感層面上講,我國老年人養老注重以“家”為核心的血緣親情和生活上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從物質條件淺析,國家和社會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投入是有限的,家庭養老勢必是其它力量參與這種養老模式的重要核心和樞紐,并且將長期是這種體系維持與發展的基礎。所以,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改善了家庭成員的養老壓力,但是并沒有降低他們的養老責任,無論是在法律義務還是血緣情感上,都應堅持家庭在這種養老模式的核心地位與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實現健康并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大力發展我國養老事業已經刻不容緩,只有國家、社會、家庭形成合力,才能推動我國養老事業健康發展,老人才能安享晚年,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才能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2006年12月.
[2]楊宗傳.居家養老與中國養老模式.經濟評論.2000(3).
[3]龔靜怡.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養老模式.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