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事務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的治理理論為高校學生管理提供了科學有效的管理依據,高校管理者有必要應用其從事學生管理工作,并可從治理主體、治理路徑、治理效果三個方面認識其管理邏輯。
關鍵詞 高校管理 學生工作 治理理論 管理實踐
作者簡介:黃立勇,廣西梧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43
在高校管理中,學生工作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做好學生管理工作,既是國家交予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又是高校發揮自身功能的必須。雖然近年來國家與各個高校大力緊抓學生管理工作,但各高校學生的心理與身體健康問題卻屢見不鮮,也屢遏不止,甚至出現重大的人生傷亡事故。如何管理好學生,牽動著高校各位老師的心,也因其為國家輸送人才而事關國家建設的“百年大計”。包括教育行業等在內的公共管理研究者也在不遺余力地尋求更好的學生管理之道,并將其中科學有效的管理理論應用于實踐,是學界關注的核心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的治理理論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以下將探討其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一、治理理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治理問題已經成為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問題。也因此,各利益主體的合作共治日益獲得了公共管理領域研究者的認同。治理理念以及通過各種治理路徑實現“善治”目標,也日益形成一套可供選擇的治理理論及其知識體系。
(一)概念及其內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日益形成了有關公共管理領域中的“治理”概念?!爸卫怼边@一概念是相對于傳統的“統治”或“管制”概念而言的,它并不贊成管理者“管理”被管理者的單向作用,而是主張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合作共治。也因此,全球治理委員會將其定義為:“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調和并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從全球治理委員會界定的概念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治理”與“統治”、“管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陳振明將其與“統治”概念進行對比,內涵歸納如下:1.管理主體不同。統治或管制是政府壟斷公共事務管理的活動,而治理則是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等公共行動者共同處理公共事務的活動;2.管理客體不同。它比統治的對象更多,范圍更廣,即除了處理公共問題、管理公共資源外,還要解決涉及人群較少的集體事物;3.管理機制不同。統治依靠政府的權威,由科層制組織對公共事務進行自上而下的管理;與之不同,治理則依靠網絡的權威,由公共行動者在互動過程中運用非強制性權力進行協作。4.管理手段不同。統治采用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甚至軍事手段在內的強制性方式;與之不同,治理則采用合同外包、內部市場、社區管理等方式。5.管理重點不同。治理以滿足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為出發點,而治理以滿足公民的需求為出發點。
(二)治理路徑
從全球治理委員會界定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共管理者可以采用多種方式管理公共事務。一般說來,根據其管理主體與管理范圍的不同,可將治理路徑歸納為政府管理、公民自治、合作共治三種路徑。這三種路徑擁有自己的分析對象、關系特征、行為假設、政策方案、政策過程特征、成功評價標準:
一是對于政府管理的路徑,主要將人的行為視為理性的和自利的,應該將政府部門與市場視為政府“掌舵”與市場主體“劃槳”這一關系,可以采用私有化與工商管理領域的管理手段并運用市場機制執行政府決策的方式實現政策目標。
二是公民自治的路徑,主要將人的行為視為利他的、人道主義的,應該將公民、第三部門與國家視為“自治”與“認同”的關系,可采用授權或公民自治并通過公共討論發展自己政策的方式來實現公共目標。
三是合作共治的路徑,即將人的行為視為具有反思性的“復雜人”,應該通過相互依存的多中心公共行動體系建構公共服務供給的合作網絡并采用共同規劃、共同執行、共同學習的行動過程實現公共目標。
(三)治理效果
治理效果既是相對于“統治效果”或“管制效果”而言的,也因其所采用的各種不同治理路徑而有不同。對于前者,由于給予被管理者意愿表達意志甚至共同決策的機會,采取治理方式會比統治方式、管制方式獲得更好的行動效果,即更好地實現了決策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三者之間的信息對稱,有利于被管理者或政策執行者更快更好地執行政策并增進其行動效率與效果,最終提升集體行動的產出水平。對于后者,不同的治理范圍適用于不同的治理路徑,不同的治理問題也適用于不同的治理路徑,只有根據治理范圍與治理問題選擇相應的治理路徑,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并增進整體的公共利益。
二、高校學生治理
高校學生治理也即應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日益興起的治理理論來解決高校學生管理問題。作為一項公共管理領域的重要議題,有關高校學生治理的問題也需要以先進的治理理論為指導,以便提升公共管理水平,確保學生們的身心健康。以下,將從治理主體、治理路徑與治理效果三個方面探討治理理論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實際應用。
(一)治理主體
就傳統的管制觀念看來,高校學生管理主體應該是高校行政人員,特別是從事學生心理與行為(特別是心理)方面輔導的輔導員。與之不同,就20世紀90年代以來興起的治理理論而言,高校學生管理工事關各種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是工商管理領域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能夠影響企業愿景和使命,同時受企業戰略產出的影響,并對企業經營業績擁有可實施的主張權的個人或群體”。 將這一概念應用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意味著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并不只是高校行政人員(特別是輔導員)單方面的事,而是事關高校行政人員(包括處于垂直體系的高校決策層、管理層、輔導員)、高校教師(包括教授、副教授、講師等各級職稱在內的教師)、學生本人、學生舍友及其同學、與學生有關的父母親友等多種利益相關者。一般說來,這些治理主體都在高校所培養的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兼職中充當著重要角色,進而影響高校所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其發展。endprint
(二)治理路徑
為了培養合格直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主義事業接班人,高校有必要根據所培養的學生所涉及的事務范圍選取相應的培養途徑。就學生所涉及的事務范圍而言,有大有小;有些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較多,有些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的人數較少;有些信息學生愿意公開而且希望得到幫助,有些信息學生不愿意公開而且希望別人不要參與。將三種治理路徑應用于學生管理,其解決的思路應該是:
一是選擇學生自主管理路徑。自主管理路徑即公共管理學所說的“自治”,它主張讓學生自組織起來管理自己的事務及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一路徑由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提出,她指出:“通過作為局內人的多元協同治理,具有分享公共池塘資源負載、分擔執行費用、獲得更多信息、強化管理與監督、履行承諾等多個方面的優勢?!?從入門那天起,幾乎所有的高校學生都已步入成年階段,他們基本擁有自主管理的能力。而且,80后、90后特別是00后的學生個性張揚,希望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解決問題。作為一個輔導員、課程老師以及其他高校老師,對于能夠辨認的那類學生能夠自主治理的事務,應該倡導學生自主解決。這不僅符合學生們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處于該階段所擁有的特性,也是著力提升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之舉。可實行學生自主管理的工作包括個人學習、生活作息、學生活動等涉及到個人德智體美勞發展的那類事務。
二是學校主導管理路徑。有些是學生難以解決或解決不了的,而且事關學校治理,這些學生管理工作需要采取以學校為主、學生為輔的管理路徑??刹扇W校主導管理路徑的公共事務包括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師生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為提升學生素質技能舉辦各種知識競賽等。在處理這類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但學校又擁有人財物等優勢資源的學生事務,學校應該扮演主導角色并發揮主導作用。
三是網絡治理的路徑。除了師生兩者之外,許多學生事務也涉及到其他利益相關者,包括學生家長、同班同學(特別是其舍友)甚至校外組織或群體(如學生在校外兼職單位的老板或管理者),而他們也與高校所教育的學生形成了一個大大小小的關系網絡,都應該成為參與學生管理的主體。作為學生工作管理的主體,高校在處理此類學生事務時,應該認真分析學生工作所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進而多方會同各種利益相關者協同處理這類事務,以便尋找問題根源并取得事半功倍的處理效果。應用這一路徑解決學生事務的工作類型包括學生校外兼職問題、校外掛職鍛煉及其家庭問題等,其中的許多問題高校老師會同多方一起解決。
(三)治理效果
一般說來,高校在選取以上三種路徑處理學生事務時往往出于多種目的,也會取得多種效果。選擇學生自主管理路徑往往因事關學生個人利益,選擇師生合作路徑往往因其關系到師生雙方利益,選擇合作網絡路徑往往因其事關多種利益相關者乃至社會的整體效能。從以上三種路徑所產生的治理效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它們之間存在內在關聯,即由實現學生個人利益,到實現學校利益,再到實現社會效益,它們之間是一個不斷提升社會資本與社會整體效益的巨大工程。
在各類組織或群體中,高校是向國家或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的“搖籃”。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可以實現部分學生工作自治,但不可實行完全的學生自治。在實行自治的部分事務中,包括高校在內的各種社會主體也不能置身事外。恰恰相反,在實行自主管理工作之前,應該制定相關的配套制度,以便引導學生工作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在實行學生自主管理之前,沒有制定相關的學生管理制度,很可能出現難以預料的學生管理問題。而且,采取任何學生治理路徑,校方都要密切關注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與兼職動向,積極動員高校自身擁有的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將學生問題遏制在“萌芽”狀態,以免發展成為重大問題。
注釋: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
陳振明.公共管理學——一種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1-91.
Walsh, J. P., Nord, W. R. Taking Stock of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30).426-438.
[美]誒莉諾·奧斯特羅姆著.余遜達,等譯.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11-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