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旭輝 高文
摘 要 本文從習近平總書記5月3日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作為思考依據,通過對精神內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結合三亞學院法學學科的特點,將法律技術向法律科學進一步延伸,強化法治思維與法治品格、法治方式應用與法律職業倫理相匹配,對接法治崗位需求,夯實卓越應用型法治人才培養體系,更好地服務法制建設。
關鍵詞 習近平 依法治國 治國理政 法治人才 法治自信
作者簡介:代旭輝,三亞學院法學與社會學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講師;高文,三亞學院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團委書記。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47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圍繞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聚焦新戰略的系列重要論述,對指引法治人才的培養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在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和治國理政新思想的引領下;我們要多維度分析法治環境,由社區治理到社會治理,應用現代化的思維體系,有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這就需要在法治人才的培養上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的重要指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全面思考,法治人才的培養是實現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方式,是為全面依法治國培養可靠、優秀的法治人才勢在必行。
一、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對法治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明確指出: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法治人才尤其是對德性、德行上樹立標桿,德性,就是初心的善根,德行就是尋求真善美的方法和路徑,通過良法善治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堅持以人為本,通過道德思維來教育來教化人、啟迪人、發展人。也是我們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學校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和社會價值,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中全面詮釋信仰的問題,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習總書記:“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法律人的信仰也是如此,人的德性是先天的,法性是后天衍生的,德法兼修,重在修德,就是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為指導,樹立與時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認清道德與法治辯證關系,把握好當前的法治建設和發展環境, 習總書記指出“德法兼修”,就是在告誡將來法治社會的建設者和維護者,練技別忘修身、立身先要立德,時刻懷有感恩之心,盡其所能回報人民、回報社會,如此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法治人才。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故而法律認的信仰就是要信奉、信服、認同國家制度的選擇,從而賦予信仰的價值認同、情感共識、樹立堅定中國自信,相信中國智慧,解決中國自身的法治問題。
二、創新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路徑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斷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目前,不同地區之間法學教育資源特別是師資配置仍不平衡,法學院校與法治實務部門協同育人機制不夠完善,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法律職業的銜接不夠緊密,加強和改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刻不容緩。培養全面適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需求的卓越法律人才。
(一) 創新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思維體系
完善法學學科人才培養地圖,圍繞立法體系、司法體系、執法體系、法治政府建設等,把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學科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前瞻性法治基本概念、法治方法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互動機能等;打通課程體系是支撐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的重要環節,故而建立系統的課程體系是形成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思維導圖,在機制上增強法治人才培養多方協作的模式,創新法治人才培養的實踐機制,中國的法學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培養出來的法律人才大約有以下五種類型:一是著力于國際視野環境下的法律人才;二是復合型法律人才;三是應用型法律人才;四是研究型法律人才;五是地方性法律人才。從上述類型來看,各有優勢和特色,然而,在當前法治發展的環境下,如何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在法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發揮,是我們認清法律人才培養上升為法治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上把握時代前沿,適應人才發展的環境,培養具有扎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功底,正確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方向創新大賽思辨能力,踐行正確道路的法治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法治人才培養的支撐體系
法治人才的培養要著力于立德樹人,德法兼修這一理念,重在課程建設,從課程模式來分解,大致從以下三方面思考:
1.培養法治人才理想信念的課程。首先,在教材的選擇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為中心,尤其實在理論法學課程建設和教材的選擇上,沒有科學規范的法治理論指導,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法治實踐,要樹立學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其次,對應法治人才培養的理論課程上增加法學方法論和法律方法論課程,如法律邏輯學、法律解釋學、法律經濟學、比較法學等課程,使學生通過法學方法論與法律方法論的學習,更好地訓練法律思維與法治素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講法律案例,老師點評,組織學生互動參與講評,訓練法科學生的說案能力和法律適用,積極指導參與第二課堂,提高法治素養和人文情懷,為法治人才培養提供優質課程資源。
2.升華人才培養觀念,把法律專業人才培養提升為法治人才培養,主動適應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環境,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方式。一方面,從習總書記治國理政新思想上思考,“總書記提出,對世界上的優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積極吸收借鑒,也要加以甄別,有選擇地吸收和轉化,不能囫圇吞棗、照搬照抄,這成為我們的廣泛共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設計上要立足中國法的特點和特色;另一方面,注重結合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和司法實踐經驗的融合與滲透,開設的課程要能夠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建設和實踐的指導,習總書記告訴我們:“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因此在法治人才培養上要從基礎性、實踐性、針對性和適應性等方面全方位思考。endprint
3.增強法治人才的人文情懷,樹立法治人才品德和良知,需要從社會責任擔當和國家使命出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這對法治人才的培養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們全方位培養法治人才指明了尋找法治資源的方向,開闊建立法治人才需求培養的合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學專業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促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為我們指明了法學教學的方向。”在法治人才培養上我們要堅定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用堅定的中國自信來引領法治人才的未來。
三、培育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人才對策
對于如何培養應用型法治人才來說,主要經歷四個階段,即,知法、用法、論法、馭法四個能力階段,前兩個為法治理論基礎能力,后兩個為法治思維能力。“知法”是認識法治理論及理念的能力。包括三個方面,簡稱為“三熟”:其一,熟知立法(法條)。這是任何一個法律職業人的基本功。其二,熟練掌握教材的三個基礎理論(基本專業術語、基本概念特征、基本理論體系)。這也是學習法律的基本功夫,也是構建法治思維的基礎。其三,熟悉案例,在培養法治人才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熟悉部門法的經典或典型案例,并能夠從中找出法理依據和法律依據,學習法律知識有快慢之分,但是真正掌握法律智慧,就要不斷培養自己的法律思辨能力。擅于應用“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簡稱(TRIZ理論),正確適用法律方法的能力,簡稱為三會:一是會用法律方式思考問題。即法律人特有方法,通過合理的推理和論證,選擇適當的法律效果兼顧社會效果,規范解釋法律文本,找準法律適用范圍;二是會說案件的能力。既法律人的口才和雄辯力;三是會寫,既通過法律規范要求制作或寫作司法文書。法律人通過“用法”來踐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法治人才素質的核心就是實踐能力,這一能力為知法、用法之歸結點。是衡量法治人才是否具備了法律職業能力水平之尺度、標準。“論法”是法治理念及法治思維創造力。故而,堅持科學的態度非常重要,把法律從技術轉變為科學分認識是實現法治的基本路徑,就是形成,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基本原則。“馭法”是適用德法兼修,德才兼備的法治思想探索性法治人才,形成“三熟”“三會一兼能”的培養體系,法治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社會化極強的工程,故而要在專與廣、精與博上樹立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標,但也要結合自身學校的特色特點培養。
1.在課程設置上對接旅游產業,形成跨學科交叉培養模式。要逐步建立與“海南國際旅游島” 相適應,行業、產業對接的法治人才培養為目標,能夠體現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既能符合“地方法治人才特色”要求課程體系。
2.科學規劃選擇與教材體系,建設符合我國實際的法學學科的教材,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人才培養要求。建立適應法治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設置的要求。故而在教材建設一定要堅持我國的法治環境的特征,選擇理論、方法、方向正確的教材,同時兼顧在法治人才培養中規范的實踐類指導教材或教參。
3.創新法治思維方式,積極拓展教學改革,要把傳統的教師課堂講授為主,轉化為學生自主發現法律問題,形成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案,既分析法律問題策劃書,學生講案例,講法律思維,老師評述及點評,形成參與式教學與討論式教學有機結合。在法律實踐式教學環境。由“雙師型、雙能型”教師帶領學生辦理真實案件,及(法律診所、參與庭審、社區人民調解)等。此外,教師要善于應用互聯網技術,通過慕課、微課、公開課等實現課堂翻轉的方法吸引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率。
總而言之,法治人才的培養任重而道遠,在新的法治環境下,我們培養的法治人才的思維路徑,要緊密圍繞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結合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旗幟下,著力培養“四有”、“六有”為目標,培育堅定法治信仰和忠于法治的卓越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2]袁貴仁.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人民日報理論版.201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