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民法總則的頒布實施, 標志著網絡虛擬財產在民法上財產權屬性的確立,完善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立法也隨之提到了議程。為此繼承立法需要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類型化設計,化解虛擬財產繼承與用戶協議、個人隱私權的矛盾,制定虛擬財產繼承程序,切實保護公民合法的繼承權。
關鍵詞 繼承 虛擬財產 用戶協議 個人隱私
作者簡介:湯昊,廣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65
目前而言,我國有關虛擬財產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網絡安全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而在虛擬財產繼承領域,我國一直屬于立法缺失的狀況,隨著我國《繼承法》修改工作的推進,如何將“虛擬財產繼承”納入《繼承法》之中,無疑是修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基本理論
(一)網絡虛擬財產的概念
虛擬財產是指以網絡為載體,具有財產性質的電磁記錄的總稱。所謂具有財產性質指的是虛擬財產應當滿足稀缺性,價值性,可支配性,流通性的特征。具體而言,虛擬財產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虛擬財產指的是網絡游戲中的游戲裝備以及游戲幣等;廣義的虛擬財產的范圍還應當包括電子郵箱,軟件賬號、網絡儲存空間等信息類財產。
(二)網絡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
虛擬財產繼承需要滿足繼承的一般要件。我國《繼承法》第3條第七項的規定在性質上屬于兜底條款,是對遺產種類所作的一個開放性規定,它表明公民的合法財產均可作為被繼承的對象。
虛擬財產是公民合法財產的一種。虛擬財產的合法性包括取得方式的合法性和對象的合法性。在獲取方式的合法性上,虛擬財產往往是在用戶協議的基礎上,由網絡服務提供者制作和網絡用戶消費、使用、創作產生,其符合公平、自愿等民法基本原則。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虛擬財產不得作為繼承的對象,例如通過外掛、數據修改器等行為獲取的財產不得繼承。在對象的合法性上,虛擬財產的內容與形式不得違反法律強制性的規定,不得同社會的公序良俗相違背,例如,虛擬財產不得為違禁物品,淫穢、暴力的網絡虛擬財產不得繼承。對于非法的虛擬財產,應當由網絡服務運營商通過刪除、凍結、注銷等方式依法處置,從而排除用戶的繼承權。
二、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立法面臨的問題
(一)個人隱私的限制
虛擬財產其本身反映了人格權與財產權的融合,其中的諸多內容與用戶的個人信息和隱私密切相連。例如:虛擬財產中的相片、音頻、視頻、電子郵件都涉及個人隱私。因而有觀點認為:基于用戶協議和網絡安全法規的規定, 網絡服務運營商具有個人隱私保密的義務,其應當妥善管理用戶個人信息,避免信息泄露,維護網絡環境的信息安全。《民法總則》第111條也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對此,繼承人一樣負有不得侵犯被繼承人隱私權的義務。筆者認為繼承權和隱私權的沖突可以通過法律的合理設計予以化解。如果一個用戶生前不愿意泄露自己儲存于網絡世界的個人信息,其應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反之,用戶在未明確表達此類意愿或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法律應當推定繼承人的繼承符合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愿,不存在隱私權的限制。而在被繼承人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例如:加密或隱藏的音像資料、電子郵件數據,這些內容應當排除繼承人的繼承權,只有在被繼承人有遺囑或其他授權時,隱私數據才可以被繼承。
實踐中,網絡服務運營商以保護個人隱私為由拒絕虛擬財產的繼承請求,筆者認為其也不能實現對死者隱私權的保護:一方面,運營商對于用戶的個人隱私并沒有審查的權利;另一方面,運營商在確認存在個人隱私的前提下適用隱私保護條款,其確認行為本身就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在缺乏用戶明確授權的情況下,網絡服務運營商對用戶隱私權的保護應當僅僅限定在用戶使用虛擬財產期間,而不涉及用戶死亡之后虛擬財產的繼承。
(二)用戶協議的限制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網絡用戶服務協議在虛擬財產權利的流轉上作了一定的限制乃至排除。例如,騰訊QQ號碼規則規定:“QQ號碼是騰訊創設的用于識別用戶身份的數字標識。QQ號碼的所有權屬于騰訊。如果騰訊發現您并非號碼初始申請注冊人,騰訊有權在未經通知的情況下終止您使用該號碼。”目前,網絡用戶協議一般以格式條款的形式存在。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四十條的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筆者認為,運營商只是設置了網絡虛擬財產的初始數據,而用戶在之后的使用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對虛擬財產進行經營管理,增加了虛擬財產本身的價值,因而應當認定用戶對虛擬財產享有所有權和使用權,只要用戶行為本身沒有違反法律的規定,用戶即有權進行虛擬財產的交易及轉讓行為,并且享有交易產生的收益。就目前我國的網絡虛擬產品市場而言,各大網絡服務運營商都開設了一定的平臺進行虛擬物品的轉讓與交易,但是卻禁止用戶進行虛擬物品的交易,顯然也違背了公平原則。網絡運營商通過網絡協議禁止用戶交易和轉讓虛擬財產,并以此為依據限制虛擬財產的合法繼承,會嚴重侵害用戶對虛擬財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屬于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合同條款,用戶有權主張該格式條款無效。
三、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立法的幾點思考
(一)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客體的類型化設計
虛擬財產的多樣性為研究其可繼承性造成了一定障礙,單純列舉虛擬財產客體類型的立法方式難免會有遺漏,同時列舉式立法在開放性上具有缺陷,難以應對今后出現的新型虛擬財產。因而對虛擬財產繼承客體進行類型化設計在立法中就顯得十分重要。由于虛擬財產其本身往往具有財產型和人格型雙重利益,以是否直接蘊含市場價值為標準將網絡虛擬財產分為財產利益型虛擬財產和人格利益型虛擬財產。前者指的是游戲貨幣,游戲裝備等,后者則包括網絡信件、個人照片、視頻等。財產利益型虛擬財產,如游戲貨幣等可以直接體現經濟價值,與繼承人的情感沒有聯系,該類型的財產繼承能直接滿足繼承人的經濟利益,所以在繼承的主體范圍上可沿襲《繼承法》的繼承人順位設計。 人格利益型虛擬財產多表現為個人照片、視頻等,其往往包含了被繼承人大量的個人信息、繼承人對死者的感情寄托。對人格利益型虛擬財產的繼承需要進一步劃分,對于其中未公開的內容,即死者采取相應的保密措施的內容,如加密的郵件、電子音像資料應該劃歸為不可繼承的虛擬財產,由網絡服務提供者予以凍結或封存。對于公開的內容,如果僅僅是死者本身的個人照片、個人博文等,應當按照傳統繼承順序進行繼承。如果該虛擬財產涉及共同隱私,則應當由享有繼承權的人中與該隱私信息具有最密切聯系的人繼承。如被繼承人與兄弟姐妹的來往信件,應該先由兄弟姐妹進行繼承。endprint
(二)繼承的程序
網絡虛擬財產的特性決定了關于它的繼承法律關系不僅建立在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還涉及網絡服務商。因而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程序是一個多元參與的模式,網絡服務提供商對網絡虛擬財產之繼承發揮著紐帶作用。繼承程序的立法設計應當及時完善網絡服務運營商的權屬確認、信息修正的權利,以及積極的保管、協助虛擬財產轉移的義務,從而為繼承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具體而言,筆者認為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程序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 繼承的啟動與認證程序
繼承人應當提供被繼承人的死亡證明以及能夠證明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身份關系的法律文件和財產繼承申請書給運營商核對,從而證明其擁有合法的繼承資格。網絡運營商在收到相關的證明文件和財產繼承申請書后,應當對相關文件進行形式審查,核對相關信息是否與死者的虛擬財產注冊登記信息相一致。
2. 繼承客體的認定程序
依據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判定虛擬財產的內容是否合法;劃分可被繼承的虛擬財產的種類、范圍;并對虛擬財產進行價值評估,數量計算。
3. 交付及信息更正程序
網絡服務運營商將審核通過的虛擬財產交付繼承人占有、使用。繼承人應當配合網絡服務運營商及時對虛擬財產的有關賬戶信息進行變更。比如對淘寶網店,游戲賬號的信息資料進行更改,更改的內容包括用戶的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等重要信息。從而實現國家對網絡實名認證的要求,保護網絡交易安全,保證網絡用戶個人信息的真實性。
四、結語
民法總則的頒布是推動虛擬財產繼承立法的一大契機。互聯網時代財產種類日新月異,對于虛擬財產在繼承領域進行類型化設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嘗試。對于虛擬財產繼承進行立法規定,將有效保護公民的財產權,是我國繼承法律制度的重要進步,具有理論與現實的意義。
注釋: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繼承法》第三條中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一)公民的收入;(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網絡安全法》第四十條規定:“網絡運營者應當對其收集的用戶信息嚴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
《繼承法》第十條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參考文獻:
[1]游路遙、陳舒筠、吳國平.虛擬財產繼承立法構想.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2]劉洪源.論虛擬財產的繼承.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3]張冬梅.論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4]梅夏英、許可.虛擬財產繼承的理論與立法問題.法學家.2013(6).
[5]錢明星、張帆.網絡虛擬財產民法問題探析.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6]李巖.虛擬財產繼承立法問題.法學.2013(4).
[7]馬一德.網絡虛擬財產繼承問題探析.法商研究.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