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唐朝后期是中國儒學發展的轉型期。這一時期,《春秋》學率先轉型,出現了快速發展的狀況,該情形的發生有著深刻的原因,不僅在于佛道對《春秋》學的沖擊,主要還在于《春秋》經在重振秩序方面的內在價值,同時還有傳統社會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正因為社會發展對傳統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反過來就促進了《春秋》學進一步發展,《春秋》學的這次發展不僅表現在吸取佛學和教學新的因素,還有春秋學本身自身的變革。
關鍵詞 唐后期 《春秋》學 發展 尊
作者簡介:楊飛鵬,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75
一 、《春秋》經的自身價值
(一)倫理:撥亂反正
孟子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俱。” 春秋時期,諸侯之間不斷發生戰爭,禮崩樂壞,孔子著《春秋》經,明確當時的君臣關系,“春秋之義,王人雖微者,猶序于諸侯之上,所以尊尊也。” 。孟子闡發了《春秋》大義,這為后世儒者所繼承,漢代大儒董仲舒認為《春秋》具有“綱紀天下”的神圣法典的意義,這種“綱紀”不僅體現在對臣民的束縛,還在于明確了君臣之間的關系。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則明確指出:
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前有讒而弗見, 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 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 必蒙首惡之名。
按司馬遷的解釋, 《春秋》經包含有治國之大“義”,對“有國者”、“為人臣者”關系極大,如果他們不通此義, 就會出現“君不是君、臣不是臣、父不是父、子不是子”的混亂場面,社會治安將會混亂。太史公將《春秋》大義提到了治理國家的絕對高度, 強調了《春秋》在維護傳統宗法秩序上具有的特殊地位。
(二)史學:《春秋》筆法的繼承
《春秋》對于傳統學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書法體例上。首先在書法上,喬福錦先生在《文化視野中的春秋經》認為書法對于后代的意義 ,影響巨大。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的時候,以政治與軍事為主要內容, 也有典章、習俗 、禮樂等的敘述,與《春秋 》極有很多相同。歐陽修作的《新五代史》,其中的事件在原有的傳述中也可以找到,最重要的是《新唐書》 在觀念上繼承了《新五代史》的思路,誅、薨、死、殺等科條的確立,繼承與仿效了《春秋》書法體例的內容。后代許多著作也是繼承了《春秋》的做法。
關于《春秋》經體例的效仿,也不缺少例證。唐代劉知幾作的《史通》是我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史學理論專著,全書內容主要是評論史書體例及轉述方法,例如其分類轉述方法在《春秋》中早有體現。
(三)政治:大一統理念
作為以治理安邦為最終目標價值的儒家著述,《春秋》經對于先前政治文化的意義也是非常大的,吳海蘭先生在《唐代新春秋學與政治》一文中也曾經有過同樣的敘述 ,他認為《春秋》學在政治上表達了尊王室,反對分封,對加強中央集權,對唐朝政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學者也指出“中唐以后,繁盛景象不在,社會動蕩,使政治和學術面臨危機,變革當時的《春秋》學成為當時思想家重振王綱的武器” 。
后世“百王”之法 《春秋》,自漢武帝始。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一整套“大一統”、“張三世”、“通三世”、“德刑并舉”、“譴告說”、“經權說”的理論體系來加強中央集權, 其淵源即始自《春秋》公羊學 。《春秋》為漢人立法,雖然只是當時經學家的附會,然其部分內容影響了漢代實際的政治,卻是不容否認的。用《春秋》經來斷獄,是文化影響政治的典型例子,漢朝統治者也用這種方法來鎮壓民眾反抗,維護漢朝統治,源于《春秋》的“德主刑輔”精神,也為此后兩千余年的歷代統治者所效法。唐代學者用《春秋》來議論當時政治環境,雖然沒有前代顯現,但是采用 《春秋》 “議禮”的形式,與漢人的《春秋》學取向有相同之處 。
春秋中的政治思想同樣對于后世政治制度以及統治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春秋的政治價值在于它維護以郡縣制為主要特征的大一統國家政體, 反對分封制,維護中央集權制度, 反對分裂割據,注意強調君主的德行 、以民為本,它所倡導的改革思想就是實現以上主張的途徑之一 。而唐代后期藩鎮割據地盤到五代時期國家四分分裂,正是需要其價值的改變。
二、唐朝中后期的現實需要
(一)藩鎮割據時代的訴求
中晚唐《春秋》學的發展的原因有四點:
其一,由于唐代中后期社會的混亂,人們對當時的官方教學的懷疑,所以首先此學乃出于對“官方教科書”的反動。如對《春秋左傳》的懷疑,在唐前期的許多學者就已經對《春秋左傳》的懷疑,而這在唐中后期的思想家中更為盛行。
其二,從社會時局來看,安史之亂證明唐玄宗開元“全盛”的虛假”引發了士人對官方經學的懷疑,為適應文化發展的需要和統治的需要,從而催生出新的經學思想。
其三,自王玄感、劉知幾以來,當時的學界已經蘊發著“經學更新”的風氣,對于《春秋》學的某些觀點,更是需要改變。
其四,《春秋》學受到當時統治者推崇,作為其官方思想,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地方割據,如唐太宗所說,他最喜歡的,是“堯舜之道”、“ 周孔之教”。 首先由啖助、趙匡和陸淳最先開始,后來經過韓愈等人的推動,終于形成潮流,從而促進了《春秋》學的發展。
(二)關注時政的學術風格
葛兆光在《盛世的平庸》 中指出,實際思想史的變化,大約綿長了相當長的時間,在新《春秋》學興起前的《左傳》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完全脫離對社會政治問題的關注,而只以“事實文采”娛人。然而,關注時政的這種說法起始自啖、趙、陸的新《春秋》學,在推出明確褒貶之義例、確立以君主自己制定法律的說法以及接續傳統《公羊》學的微言等方面,表達出對社會現實的強烈關懷。這種現實關懷和致用之處上的差異,截然導致了兩者興衰不同的命運。endprint
關注時政這一學術性格的不同,也是傳統《左傳》學趨于衰退、新《春秋》學關依著時局而逐漸興起的重要原因。可以說,儒學之所以在唐朝獲得發展,與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焦點的唐朝政治有密切的關系。安史之亂以后,傳統的知識分子已寓意于包括加強中央集權在內的政治秩序重建問題,應時而生的新《春秋》學適應這一需要,成為知識界表達政治見解的重要渠道,因而獲得發展。正是這一原因,成為《春秋》學在唐中后期興起,到宋代繼續發展的動力之一。
(三)佛道之學的刺激
安史之亂后,混亂的政局使得詩人們“寄興于江湖僧寺”,多懷“憂苦流寓之思。” 陸質等人的新《春秋》學,即與當時流行的佛教傳統有密切的關系。正如時人所知的那樣,隋唐時期佛教形成宗派,有的融合,有的繼承。其中與新《春秋》學者最密切接觸的是天臺宗。很可能新《春秋》學的形成在交游方面及主要思想方面都接受了天臺宗的影響。陸淳在《刪東集序》中“表現了對老莊思想也有理解和憧憬的一個意外的側面”。這一論說雖未能涉及早于陸淳的新《春秋》學者與佛道教的關系問題,但八世紀中葉儒家學派運動開始興起之后,許多鼓吹儒家價值的知識分子在精神生活上依然以佛、道為本 ,中唐經學革新運動的發起者也不會有大的例外,如啖、趙、陸摒棄繁瑣,崇尚簡易的解經方式,所持的“大中之道”觀以及化人救世的思想,都有佛、道教思想的影子。因此,中晚唐《春秋》學的發展在一定情況下也受佛、道教的影響。
三、結語
可以說,唐代中后期《春秋》的發展異常活躍,不僅涌現了一批專門的《春秋》學者,還產生了關于《春秋》解讀的新思想,比較主要的是對待《春秋》學主要思想的問題、《春秋》學的性質問題和關于《左傳》的問題,這時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啖助、趙匡及陸淳等,他們在這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既有對前期的繼承,又提出了不同于前代的觀點。
當然,促使唐后期《春秋》學發展的原因比較復雜,但綜合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方面,經過歷代學者的闡發,《春秋》學的內在價值,使得《春秋》經不僅僅是一本史書,它還對于統治理念、史書體例以及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唐代中后期,隨著現實政治的發展,尤其是安史之亂所帶來的秩序混亂狀況,藩鎮割據等社會環境的一些變化,使得時代對《春秋》學的呼喚愈發迫切,也讓學者對《春秋》的認識邁進了新的世界。雖然本人已經從各方面分析了唐代春秋學發展的原因,但是由于個人能力的局限,對于某些問題的研究還比較片面,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注釋:
楊伯峻.《孟子譯注》卷五《騰王公章句下》.中華書局.1960.155.
楊樹達.《春秋大義述》卷五《言序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84.
姜廣輝.中國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4,95.
[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959.3298.
喬福錦.文化視野中的春秋經.遼東學院學報.2010(5).
吳海蘭.唐代新春秋學與政治.人文雜志.2003(4).
劉麗.領悟與實踐:歐陽修、呂夏卿“春秋筆法”異同研究.史林.2010(5).
許凌云.中國儒學史(隋唐卷).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44.
葛兆光.盛世的平庸//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卷三十四《五行志》.中華書局.1975.921.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77.
參考文獻:
[1][唐]陸淳.春秋集傳篡例.商務印書館.2013.
[2][五代]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99.
[3][北宋]王溥.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
[5]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二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6]張國剛、喬治忠.中國學術史.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2.
[7]張躍.唐代后期儒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榮新江.唐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9]葛煥禮.唐代中葉至北宋末年的新春秋學.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10]付麗敏.中晚唐春秋學研究.吉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