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輝 王新鵬
校園專區
針對大學生社會責任與感恩意識的幾點思考
周洪輝 王新鵬
目前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對于應有的社會責任不十分敏感,本文主要針對當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現今背景下社會責任及感恩教育進行分析,論述了在以上方面培養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解決和教育方法。
社會責任 感恩 思想政治教育
感恩,指接受幫助后表示感激,并對其產生的正向反饋。感恩,是可以跨越時間空間來傳遞的。生活在不一樣的時間背景下,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領受著或大或小的恩情。在社會科技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中,在我們接受和發展個性化教育之時,針對社會責任和感恩的教育卻被忽視,這和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感恩與責任在自古就被人們推崇,我們遵循孔孟之道,常懷感恩仁義之心。自古戰士在邊疆守衛國土,遠居邊塞,征戰沙場,只因強烈的責任感和濃厚的愛國情懷。這是社會責任感與感恩的集中體現,感恩國家的培養,責任感使他們可見古人社會責任意識之強,而這種意識也需要被傳承和發揚。
然而現今社會壓力很大,就業困難,高校學生很容易迷失方向,并忽略對社會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的培養。很多時候,大學生會在接受幫助后,感恩意識淡化,變得急功近利,甚至迷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對祖國培養的回報責任和感恩意識
現如今很多大學生在接受國家高等教育后,缺乏回報社會的意識。比如,有些大學生申請了國家助學金卻任意揮霍,缺乏社會責任感。這樣既辜負了父母的善良,又辜負了國家的栽培,有的大學生甚至對社會現狀不滿。這些現象都是由于大學生變得功利化,不能正視國家的培養教育造成的。
(二)缺乏對父母的理解和回饋意識
現在家庭多為獨生子女,許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不知感恩,從未主動關心過父母,甚至埋怨父母。
(三)缺乏對老師的教誨的尊重和感恩心態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現在的學生對待老師不夠尊重的現象,如課堂上隨意說話、睡覺、看手機,課下見到老師也仿若視而不見。這樣的現象的確不應該發生,所以高校應加大對大學生責任感和感恩意識的培養力度,使責任和感恩意識深入人心,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缺少對朋友幫助的感恩
許多大學生生活在快樂的海洋中,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和付出,享受著別人的愛和包容卻缺乏責任意識;會單向接受不會雙向反饋;懂委屈卻不懂包容。自我意識過于強烈,把自己當做世界中心,極少顧及他人的感受,也不會溫暖和幫助別人,社會責任意識薄弱。
責任與感恩是做人必不可少的兩項,是人生的基本準則,更是未來良好發展的基礎。大學生的感恩與責任,對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是非常有利的,對處理多方面關系很有好處,更能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首先,開展對大學生責任和感恩教育能使學生理解父母,懂得回報,與身邊同伴和諧相處。其次,大學生感恩和責任意識的教育有利于學生的思想建設,讓學生能夠正視困難,能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明天。可以讓社會責任和感恩的信念化作種子,開遍校園的每個角落,遍布祖國的大好河山。
(一)結合“十八大”精神進行教育改革,銳意進取
新時代要創新和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形式屢屢遭人詬病,就是因為那樣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缺少自己的顏色,是工廠流水線上生產出的規格、型號完全一致的機器。正因如此,我們要著手改變這個現實,把以社會責任和感恩教育為根本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推行到廣大高校中,從根本上解決。
(二)開展以“感恩”和“社會責任”為主題的推進式教育實踐系列活動
如果只將感恩停于表面,學生內心思想意識不會有所提高和升華,要用具體行動來推進實施。我們可以通過在學校里開展主題文化節、班會等形式來深刻推進,只有讓學生們親身參與,有所體悟,才能從心底改變其想法,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和感恩意識,感受世間百態,走出自己那一片天,在活動過程中踐行責任及感恩教育。
(三)加強學生自我教育
時間推移,我們的生活環境不斷變化,學生的心理也在成長。成長路上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關鍵,學生們一方面要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另一方面又要豐富自己改變環境,只有當每一個個體都做出改變,整體才會發生變化,社會的風氣才能好轉。這就需要我們不懈努力,從小處做起,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會責任的意義,學會珍惜,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國家的“軟實力”。
同時,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下,人們可以平心靜氣的去面對生活,正視錯誤,互幫互助;在感恩和充滿責任的空氣中,人們將充滿正量。
切實做好社會責任和感恩教育,就必須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的廣大師生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16號文件精神,將思想與實踐相結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責任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義,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觀念。
總而言之,關于感恩和社會責任教育是建設優秀校園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所必不可少的。只有我們全身心投入,親自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去,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成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2572015BC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