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欣
中職與應用本科銜接人才培養方案與傳統分段培養人才培養方案的比較研究
——以我校物流管理專業“3+4”分段培養項目為例
李曉欣
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從人才培養目標、職業面向、職業資格證書、綜合素質及職業能力、課程設置等方面將中本銜接與傳統分段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對比研究。
“3+4”分段 中本銜接 人才培養方案
中職與應用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學制七年,其中中職學段三年,本科學段四年。學生必須完成三年中職學段學習,第六學期進行本科院校組織的轉段考試,符合要求的,直接升入本科學段學習。以我校物流專業為例,中職階段其專業名稱為“物流服務與管理”,本科階段其專業名稱為“物流管理”。
傳統中職學制三年,采用“2.5+0.5”模式,在校五個學期,第六學期進行校外崗位實習,專業名稱為“物流服務與管理”,在第五學期分專門化方向。
培養目標是根據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發展趨勢及人的發展規律等多方面因素來確定的。
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分如下兩個階段。
(一)中專階段
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具備扎實的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專業技能,能適應企業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管理的技能操作性工作的技術人才。
(二)本科階段
面向生產企業、商品流通企業和物流服務企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原則,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先,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具備本專業相適應的文化知識,掌握本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了解企業經營管理基本內容和過程,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能夠滿足現代物流業生產經營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5+0.5”傳統培養的畢業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和職業道德,掌握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對應崗位必備的知識與技能,能從事倉儲與配送崗位群的工作,具備職業生涯發展基礎和終身學習能力,能勝任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等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者在中專階段的區別是“3+4”分段培養強調畢業生要獲得扎實的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專業技能,而且具有一定的高校學習能力。后者強調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中等技術技能型人才。
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的畢業生主要到內外貿公司、工商企業以及物流企業從事物流經營管理、運輸管理、倉儲管理、物流規劃、生產運作、第三方物流服務等,也可從事物流系統設計和物流運作(包括運輸、倉儲、管理、決策),或在政府部門、教學及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
“2.5+0.5”傳統培養的畢業生主要到專業化物流服務企業、流通企業、制造企業擔任收貨員、保管員、理貨員、物流中心單證員、客服專員等。
前者的職業面向特點是形式多樣、崗位豐富,有利于學生多元化發展。
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的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分如下兩個階段。
(一)中專階段
畢業時可獲得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證書(辦公軟件應用中級)、公共英語一級證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漢語水平證書(中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職業能力等級證書(物流員)。
(二)本科階段
畢業時可獲得大學英語四級證書、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證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物流師證書(高級)或FIATA貨運代理資格證書。建議取得的證書有:大學英語六級證書、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證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物流師證書(技師)。
“2.5+0.5”傳統培養的畢業生在中專畢業時可獲得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證書(辦公軟件應用中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流職業能力等級證書(物流員)、叉車操作證書(18周歲以上選考)。
二者在中專階段的區別是“3+4”分段培養的畢業生要取得公共英語一級證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漢語水平證書(中級),體現了對學生在文化基礎課上的要求,為其今后的管理類專業本科學習及職業生涯發展打下基礎。同時,“3+4”分段培養的畢業生在專業領域的證書與“2.5+0.5”傳統培養的畢業生基本相當,但后者更強調專業操作能力,滿18周歲建議獲得叉車操作證書。
綜合素質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以及各種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養。
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與“2.5+0.5”傳統培養在這一方面對畢業生的要求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都要求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具備人文素養,具備勇于創新的精神,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具有健康的體魄等。但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更強調畢業生要具有自覺學法、懂法、守法的意識,具備吃苦耐勞、積極進取、敬業愛崗的工作態度,要求畢業生形成穩固的專業思想和良好的生活態度,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5+0.5”傳統培養更強調畢業生具有良好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能力,具有運用計算機進行技術交流和信息處理的能力,具有借助工具查閱中、英文技術資料的基礎能力。前者要培養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能夠滿足現代物流業生產經營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后者要培養能勝任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等技術技能型人才。
職業能力是指個人從事職業活動所必須擁有的本領,它是進行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和身體能力的整合。
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的職業能力分析包括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兩個方面。“2.5+0.5”傳統培養的職業能力分析包括行業通用能力、職業特定能力和跨行業職業能力三個方面。前者的職業技能與后者的行業通用能力、職業特定能力、跨行業職業能力大體相當。前者著重強調畢業生的職業知識能力,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繼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后者則著重強調畢業生的職業特定能力,如要求倉儲與配送方向的畢業生具有倉庫安全、流通加工等相關作業能力,具有常見的裝卸搬運設備、計量設備、保管設備、包裝設備、養護檢驗設備、消防設備、監控設備的使用與設備保養、簡單維修的能力等,這也體現了其培養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中等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的前三年中職階段主要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基礎課,第一至五學期的周課時數分別是6節、6節、8節,保證學生畢業時文化基礎水平不低于高中畢業水平。循序漸進地開設現代物流概論、管理學基礎、倉儲管理實務、物流市場營銷等專業課程,使學生對物流專業的就業面向形成初步了解。此外還安排了專業實訓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提高學生技能操作水平。此階段的核心課程為現代物流概論、倉儲管理實務。
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的后四年本科階段開設與高中畢業入學的本科生相同的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主要包括物流設施與設備、物流經濟學、物流管理信息技術、供應鏈管理、采購管理、倉儲管理與庫存控制、運輸與配送管理、物流工程、國際物流、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等核心必修課程,以及電子商務、運籌學、國際貨運代理等一般必修課程。此外還安排了多門綜合實踐課程和素質培養課程。
“2.5+0.5”傳統培養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基礎課,第一至五學期的周課時數分別是3節、3節、3節。開設物流基礎、物流設施與設備、運輸實務、倉儲實務、電子商務基礎與實務、物流認知與養護、物流法律法規、物流營銷實務、物流信息技術等多門專業課程。此外還安排了一學期的畢業實習。
在中專階段,二者都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課程,但是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在開設課時數量上明顯優于“2.5+0.5”傳統培養,而后者專業課程開設數量明顯優于前者,前者的專業課程大多安排在本科階段。
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的中專階段強調夯實文化基礎和專業基礎,本科階段強調專業能力培養,體現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其對實踐體系的完善比較重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學生可根據個人從業需要,撰寫高水平的實習報告獲取畢業論文學分;二是優化實踐教學進程,各專業課程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實踐課程;三是增設實訓周,學生可通過實訓周的實訓,獲得學分。
此外,考慮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的學生在七年時間里,理解能力逐步提升,針對中職與本科階段相關的專業核心課程,對課程內容體系進行重構,即對課程內容體系進行銜接研究。如針對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的核心課程《倉儲實務》,中職與本科階段任課教師對課程內容重新解構,共同編寫中職階段和本科階段的課程內容體系。遵循中職階段課程內容“偏技能、中低難度”,容量適中的原則,由中職階段任課教師根據中職階段的內容體系,編寫該階段的課程標準,課程名稱定為《倉儲管理實務》。遵循本科階段課程內容“偏理論、中高難度”,容量適中的原則,由本科階段任課教師根據本科階段的內容體系,編寫該階段的課程大綱,課程名稱定為《倉儲管理與庫存控制》。中職與本科兩個階段的內容各成體系,課程內容知識點前后關系符合邏輯遞階層次要求,使中職和本科的課程教學和能力培養做到了合理銜接。
總體上看,中本銜接“3+4”分段培養的課程設置重視理論知識系統學習,注重學生能力培養,“2.5+0.5”傳統培養比較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中職與應用型本科銜接不是中職、本科簡單對接,而是“有機”對接,即在課程設置上要有貫通培養的內涵,即“縱向一貫”。同時,銜接又不僅僅是“貫通”,尚需中職、本科保持各自的人才培養特點,中職畢業生除了升學外,也應該可以選擇就業、創業及其他升學渠道,即“橫向一體”。
因此,開展中職與應用本科“3+4”分段培養物流管理人才,能夠拓寬本科物流人才培養選擇范圍,提高物流人才供給,滿足蘇州及周邊地區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
[1]劉景霞,李家墅.中高職銜接與傳統人才分段培養方案的對比性研究——以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15(2):8~9.
[2]張代宇,戴淑嬌.現代職業教育視域下中本“3+4”分段培養模式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2):158~159.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旅游與財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