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目次
經濟·管理
基于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籌集問題及對策研究
叢春霞 閆 偉 (1,1)
民營餐飲企業員工薪酬滿意度研究
李秀彬 薛思民 (1,7)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區域物流發展的經濟影響因素研究 ——以吉林省為例
肖 靜 董慶雪 (1,15)
吉林省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李思勇 張 晶 (1,20)
唐代后期國家財稅的改革與經營
蘇 毅 朱宏斌 (1,25)
基于“互聯網+”戰略的直銷模式研究
王力民 沈霜潔 (1,29)
股權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關系研究綜述
張春穎 蘇桂賓 (1,33)
戰略性新興產業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的政府補貼研究——基于三重螺旋視域
張 健 吳 均 (3,1)
旅游上市公司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DEA-Malmquist指數分析方法
吳琳萍 (3,7)
大數據時代企業內訓師選拔模型研究
高亞超 (3,16)
金融支持我國創意企業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
陳 茵 (3,22)
日本農業發展的現狀及政策走向分析
王國華 (3,27)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化3.0的建設機制思考——以“數字福建”建設為例
余鯤鵬 郭東強 郭建宏 (5,1)
“互聯網+”背景下大連文化創意品牌的發掘與構建
楊玉新 (5,6)
二手房市場傭金模式選擇研究
汪 瑞 (5,10)
我國部分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研究
金子杰 (5,17)
PPP融資項目落地難問題及對策研究
張 麗 (5,22)
在線品牌社群中體驗價值與忠誠關系研究
李雪茹 李夕冉 (5,28)
黃山市屯溪區城鎮文化資源調研、評價及保護對策
陳 玲 徐 君 (5,34)
吉林省經濟發展新動力——民營經濟的發展分析
張曉輝 金 晶 王 佳 (7,1)
網絡分層與網際交往的演化博弈分析
姜曉東 (7,6)
城鎮化進程中安徽省碳排放驅動因素分析
李 錦 (7,11)
吉林省農村商業銀行發展策略分析
楊志平 常 晶 (7,15)
社會關系對異地養老旅游者行為的影響研究
羅赟敏 (7,21)
知識溢出研究述評
肖仁橋 宋 瑩 丁 娟 (9,1)
福建省加工貿易面臨的挑戰及轉型升級路徑
鄭小梅 (9,8)
基于決策樹與Logistic回歸的P2P網貸平臺信用風險評價比較分析
余華銀 雷雅慧 (9,13)
日本女性勞動就業支持政策及影響分析
王國華 (9,17)
資源依賴視角下民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發展模式研究
王浩林 營 雪 (9,22)
博弈論視域下我國石油行業的競合關系研究
潘福林 谷藝萌 (11,1)
美國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對我國的啟示
劉曉梅 李 蹊 (11,6)
中國保險企業海外并購研究
劉 璐 蔡 婷 (11,11)
土地經營權流轉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鄭 峰 (11,15)
新形勢下福建與東盟貿易潛力和對策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
黃榮芳 (11,19)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投融資平臺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建議
高同彪 王文昭 (11,24)
吉林省生豬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唱曉陽 張春穎 (11,28)
語言·文學·文化
英漢語空間范疇的語言表征及空間隱喻研究
劉桂玲 (1,38)
語言哲學視域下的語言陌生化解讀
彭吉軍 (1,42)
談“銷紅”的使用及其在“雙臉銷紅”中詞義
秦霽月 (1,46)
冰心作品語言陌生化的修辭藝術
劉婉晴 (1,50)
沈從文與哈代的桃源夢
馬 彥 (1,54)
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視角解析莫言小說《豐乳肥臀》
魏紅霞 (1,59)
多重視角下的托尼·莫里森文學價值研究
楊亞萍 (1,63)
論哈貝馬斯“文學公共領域”的裂解
蒙曜登 (1,67)
“無緣社會”里的疼痛與掙扎——日本“80后”女作家揭示的現代性困境
邢以丹 (1,72)
逾越與延宕:圖像敘事的深層表達——以明刊插圖本《剪燈余話·鸞鸞傳》為例
秦 聞 張玉勤 (1,77)
跨文化交際中道歉策略的中日對比研究
蘇 娜 (3,32)
基于語義韻的極度副詞“Too”漢譯方法研究
要文靜 (3,36)
“畢竟”、“到底”和“究竟”語義分析
趙 舸 (3,41)
從“一甄一賈”看《紅樓夢》的士文化內涵
王 湘 朱 赫 (3,46)
小說《白鯨》中兩個問題解讀
陳 濤 (3,50)
張愛玲筆下的“戰爭”
段曉玲 (3,54)
《慈悲》空間形式的主題意義解讀
周 權 (3,58)
反思與進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以安徽黃山市為例
陳文苑 (3,63)
敦煌寫本《壇經》的繁化俗字
吳士田 (5,39)
變譯理論視角下的旅游文化意象重塑
陽 瓊 (5,44)
喪家之犬 長歌當哭——論雷平陽的長詩《去白衣寨》
王四四 (5,49)
探析周邦彥詠物詞中之“竹”
任夢池 (5,54)
“童真”與“人性”——新美南吉作品解析
姜 巧 (5,60)
論《人造黑人》的成長懲戒
劉 蓉 (5,65)
《消失的愛人》話語風格探析
彭學修 (5,69)
應然與實然之間——論電影《聚焦》的身份焦慮
鄭錦菁 (5,74)
《鼻子》——喜劇下的悲劇
王 萍 (5,79)
英語呈現句的界面研究
尹洪山 (7,26)
普法語篇的功能分析:一種評價視角
何占磊 (7,30)
民族自治區域《語言文字工作條例》中的翻譯政策分析
張 陽 陳麗湘 趙小兵 (7,35)
多元系統理論下模糊語言“道”的翻譯
馮 娟 (7,40)
網頁鏈接與圖片的元話語功能與使用特點研究
宋彬彬 高 健 (7,44)
小說《別讓我走》身份敘事的后現代戲仿
李厥云 (7,49)
美國生態報告文學主題研究
傅啟龍 (7,54)
論尼伯龍根的黃金意象
丁 卓 (7,58)
道家文學思想在唐代試賦中的體現
任彥智 (7,68)
論江永對中古音聲類的分析
陳鑫海 (9,27)
房地產廣告語認知背景構建的主觀性解讀——以燕郊地區房地產廣告為例
代麗麗 朱 宏 (9,36)
《紐約時報》涉藏新聞話語建構策略研究
韓青玉 (9,40)
文體學視角下葉芝詩歌《當你老了》的愛情觀探討
袁 微 (9,44)
《秀拉》中黑人男性基于女性的身份重建
黃長萍 (9,48)
藝術之迷醉與生命之狂舞——論尼采對古希臘悲劇的升華
徐示奧 (9,52)
經典底色中歷史與多元文化的建構——以北京大學三屆澳大利亞電影文化節為例
張 華 (9,56)
清代游宦文人與臺灣原住民文化關系論
鄭麗霞 (9,60)
日本海洋民俗文化探析
曲鳳鳴 (9,66)
文學語篇中情感詞匯的韻律結構研究
靳俊杰 (11,35)
《象棋的故事》中的創傷記憶研究
廖 峻 吳海林 (11,41)
論《遠山淡影》的創傷記憶和身份敘事
李厥云 (11,45)
兩部作品中所影射出的柏格森生命哲學觀——《安娜·卡列尼娜》與《一個女人》
張 瑜 (11,50)
中美兩國女性青少年成長障礙比較研究——以沈從文與福克納作品為例
朱玲玲 石 平 (11,54)
寬恕、救贖和援助——《荒野獵人》的倫理視角解讀
胡 鵬 (11,60)
“棕皮膚、白面具”——論《半生》中殖民教育對亞裔文化身份的影響
唐 紅 郭書法 (11,65)
中西文藝理論視野下的文學思潮研究——評程金城《中國20世紀文學思潮論》
李 賢 (11,69)
汶川新見《重修壩州堡碑》考略
吳明冉 (11,73)
徽文化對外傳播與翻譯的多維思考
盧 迪 (11,77)
政治·法律·歷史
“倭”國號論考
于姍姍 (1,82)
2010年以來吉林省文化產業集群研究現狀與評述
徐光志 張愛華 (1,91)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實現路徑研究
徐春妹 (1,96)
論道德文化館在科普教育中的重要性
黎 瑩 (1,100)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合法性拓展思考
康雁冰 何 羽 (1,104)
論“共享發展理念”的社會主義意蘊
劉朝霞 (1,108)
儒家思想對班昭創作《女誡》的影響
顏 莉 (1,113)
交往行為視域下的中國協商民主運行機制分析
王 衛 (3,6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
黃成華 葛巧玉 (3,72)
涵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機制——基于優良家風家教的文化視閾
張旭剛 (3,78)
古典經濟學派與馬克思財富倫理思想研究
賀團衛 (3,84)
職業素質培養視域下的灌輸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余九林 李淑云 (3,89)
《淮南子》政治思想的當代價值
李 旻 (3,93)
多媒體時代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研究
黃 園 (5,83)
網絡意見領袖——互聯網時代高校師范生師德培育的新嘗試
孫洪波 崔曉庚 (5,87)
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研究
常飛云 (5,91)
文獻所見抗戰期間中日軍人意識概說
吳茂剛 (5,95)
“法治中國”視域下創新法律人才培養機制探究
孫結才 (5,102)
從剝奪國籍法案看社會黨內部的意識分歧
石 琳 (5,107)
新時期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論要
汪 為 (5,111)
新形勢下基層廉政文化建設現狀及其思考——以陜西西安高陵區為例
賀文華 (7,72)
司法認同的形成邏輯及強化機制研究
李 鑫 (7,76)
性自主權保障制度研究——以微信平臺色情信息為對象
袁翠清 (7,82)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權力監督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梁 罡 (7,86)
再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性
于渙茹 (7,90)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信息系統構建
李 華 (7,94)
程序主義下法治化發展及趨向——兼論行政執法程序主義法治化
付 超 李紅梅 (7,98)
再論我國1954年憲法的價值
楊銀霞 (9,70)
福建省生態環境倫理教育路徑研究——以臺灣地區生態倫理教育為鑒
葉 莉 (9,74)
論民國時期倫理思想變遷的表現
李明建 呂甜甜 (9,78)
《共產黨宣言》論無產階級的形成及其批判意蘊
盧文忠 (9,82)
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理論基礎探究
呂宣玲 (9,86)
涉眾型經濟犯罪被害人民事權益保護研究
王若思 (9,90)
蕪湖市城市社區自治的實踐
吳燕民 (9,94)
試論日本對偽滿洲國的農村社會統制政策
景 壯 (11,81)
農村基層黨建法治化:科學內涵、時代價值與實現路徑——以“楓橋經驗”的創新發展為例
尹華廣 (11,85)
生態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閩東生態問題研究
繆 姝 (11,89)
立德樹人視域下思想政治素養育人價值探析
湯修元 王引蘭 (11,93)
馬鞍山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問題研究
萬 師 (11,98)
意識形態建設制度論的邏輯依據和實踐指向
朱宏霜 (11,102)
新中國女性發展在立法保護下的實質進展及經驗總結
張鹿鹿 (11,106)
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女性生育權益保護困境及對策
陳 敏 (11,110)
特殊教育
視障大學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能力條件研究
楚洪波 吳啟航 (1,117)
培智學校包班制教學的利弊分析與對策研究
米 括 房永霞 (1,121)
聽障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研究
姚文婷 (3,98)
近十五年來特教學生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綜述
鄭玉榮 (3,102)
“十二五”期間新疆特殊教育發展狀況述評
張阿妮 (5,115)
當代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姜春明 辛 遠 (5,121)
我國特殊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分析
王艷梅 萬 婷 (7,102)
廣東省普通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的調查研究
石夢良 陳敏怡 (7,106)
面向視障大學生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程序設計
莊天舒 楚洪波 (9,100)
新媒體背景下特教生網絡過激行為的干預模式構建
歐陽葉 (9,104)
高等特殊教育針灸推拿專業理論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艾 民 史 勇 (11,116)
殘疾大學生自主創業現狀分析
王建光 高 羚 (11,120)
美學·藝術
賈樟柯的現實感與世界性——以“故鄉三部曲”為中心
符 曉 (3,107)
浙南地區民間傳統技藝保護與傳承
李 燕 胡智文 (3,112)
試析彝族花鼓舞的文化意蘊
吉差小明 (3,116)
傳統服飾設計元素再創新設計研究
方 雪 (3,120)
服務設計語境下的產品形態架構研究
左鐵峰 (9,108)
基于德勒茲“塊莖”思想的當代室內空間設計
汪 瑜 孫秀麗 (9,113)
漢字形態圖形化設計的視覺表現
何 磊 (9,117)
從自然之云到藝術之云的形式與表現
陳 剛 王子暄 (9,121)
漢語國際教育
留學生習得漢語制作義動詞的偏誤分析
王曉慶 趙 君 (7,112)
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基于兩種漢語教學模式比較視角
金吉華 (7,116)
初級階段對外漢字教學“認寫分流”的新探索
郭 菁 (7,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