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無人駕駛是近年來處于“風口”的行業之一,尤其是隨著倫敦、巴黎等城市推出未來無石化能源汽車的時間表,無人駕駛的電動汽車更是炙手可熱。
目前這個行業已經涌入了太多的玩家,有高科技領域的巨擘,有機械領域的大鱷,還有懷著一顆“勇敢的心”的初創企業,甚至就連做吸塵器出身的戴森也宣布要進入這個領域。
這場資本盛宴的另一端是即將被改變的生活方式。從汽車到輪船再到飛機,無人駕駛的浪潮撲面而來,照這個趨勢下去,最后需要人們親歷親為的出行方式,恐怕只剩下可以健身的自行車了。
可問題是,對于無人駕駛,人們準備好了嗎?
從16世紀人類開始征服遠洋的“大航海時代”開始,經驗豐富的水手就成為輪船安全抵達目的地的必備因素。而最新的海上無人駕駛實驗,則已開始令海員們擔心下崗。
最近,芬蘭能源及科技企業瓦錫蘭公司在海上進行了一次為時四小時的實驗,由坐在電腦邊的工程師遠程操控一艘在蘇格蘭海岸航行的巨型貨輪。工程師通過衛星通信與貨輪保持聯絡,僅靠手動遙控操作來精確控制千里之外的船的移動方向。計算機屏幕上的船只虛擬圖標實時移動。與此同時,在這艘貨輪上,實驗人員一邊監控設備運轉,一邊監控船只的搖擺顛簸情況。
瓦錫蘭公司認為,實驗人員遠程操縱只是實驗的第一步,以后計算機將取代工程師對船舶進行遠距離操控,未來,無人駕駛的智能化船舶能夠更高效地控制船舶的航行,降低能耗并削減排放。
遠洋航運是一個規模巨大的產業,過去,除船越做越大外,高科技的滲透率并不高。目前在各大洋的固定航線上來往穿梭的很多輪船都是體型龐大、耗油驚人的海上巨獸,這種狀況多年沒有變化。
大型的遠洋貨輪需要上百名船員,而采用一定程度的自動化技術將削減船員成本。隨著技術成本不斷下降,且某些航運產業出現勞動力短缺問題,自動駕駛船舶將比人們預計的更快地成為現實。
船舶革命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在于治理污染的急迫需求。據測算,16艘世界最大船舶的污染物排放量就已和全球所有汽車的總排放量不相上下,而自動駕駛由于采用電力推進等先進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排放。
為了適應自動駕駛的需求,挪威康斯伯格海事公司正在與其他企業合作,測試并部署全自動駕駛貨船。
目前,康斯伯格旗下的兩艘全自動駕駛貨船“號角”號和“伯克蘭”號正在建造中,按計劃,80米長的全電驅動集裝箱船“伯克蘭”號將在2018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康斯伯格自動化業務主管彼得·杜伊對測試船只上采用的傳感器的精度稱贊有加。他說:“監控系統甚至能探測到水面上的一只啤酒罐,雖然看不清是喜力啤酒還是嘉士伯啤酒,但你能看到它正浮在水面上,距離船只越來越近。”
機器學習能夠訓練系統判斷哪些物體較危險,需要規避。“一只海鷗可以置之不理,但是如果發現水里有人游泳,就必須規避。”他說。
無人機走入人們的視野,比無人船和無人車更早。不過,應用于出行領域的無人駕駛客機要比小型無人機復雜得多,但這種帶有科幻感的交通工具也進入了研發階段。
其實,飛翔在天空中的龐然大物早就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動化,飛行任務已經交給電腦系統,關于飛機的每個計算都是自動完成的。駕駛艙中飛行員的工作是記錄有關飛機的一些細節并使飛機著陸。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許多飛機也已經使用自動化系統來確定如何調整空速。
隨著技術的發展,客機上的自動化程度還會進一步提高。瑞士銀行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之前會出現無人駕駛的飛機,每年可以為航空公司節省約350億美元。
瑞士銀行還表示,2030年之后,可能會出現自動化商業噴氣式飛機和直升機,以及無人駕駛的商用飛機。這份報告稱:“今天發展的技術,在所有飛行階段都能協助飛行員,從而讓飛行員在各種情況下免去手動控制和運行系統的工作。”
如今,商務航班已經在電腦的幫助下著陸,飛行員平均手動駕駛飛機的時間只有幾分鐘。
瑞銀的分析師表示,要過渡到無人駕駛飛機,可能還需要好多年。貨機大概會首先采用新技術,最后才是商用飛機。飛行員數量會減少,也會減少相關的培訓、薪資,以及其他費用。
如果采用無人駕駛飛機,航空業的盈利能力將會提高,還能把節省的成本傳遞給消費者,機票的價格會便宜得多。預計在美國,機票價格可能會便宜約11%。
面對無人駕駛的風潮,飛機制造商自然不會無動于衷。在2017年的巴黎航展上,飛機制造商波音公司發表了一份簡短的聲明,透露將在2018年測試無人駕駛的噴氣式飛機。
還沒做好準備的是乘客。瑞銀對8000名乘客進行了調查,發現只有17%的受訪者表示愿意搭乘無人駕駛飛機。要說服乘客登上無人駕駛的客機,各方還要拿出更多有信服力的證據才行。
無人駕駛上天入海,很熱鬧,但實現起來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倒是地上行駛的車輛在自動行駛方面已到突破的臨界點。
2017年9月中旬,美國眾議院表決一致通過了一項旨在加快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和部署的《自動駕駛法案》。在此之前,美國已經有20多個州通過了自動駕駛相關法規。法律問世,說明無人駕駛汽車已經蔚然成風。
從谷歌開始,越來越多的企業已將自動駕駛汽車投放到真實路面進行測試。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人員正在努力讓緊張的乘客們相信,他們的車知道怎么把車開得像老司機一樣好。科學家、安全監管機構和汽車企業告訴乘客,自動駕駛汽車將會挽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少發生交通事故是無人駕駛推廣的硬道理。谷歌稱,“無人駕駛汽車可減少99%的由于人類疏忽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124萬人死于交通事故,這一數字在2030年可能達到220萬人。僅在美國,每年就大約有3.3萬人死于交通意外。
無人駕駛汽車有可能大幅降低交通事故數量,為此可能挽救數百萬人生命。研究顯示,如果美國公路上90%的汽車變成無人駕駛汽車,車禍數量將從600萬起降至130萬起,死亡人數從3.3萬人降至1.13萬人。
然而,數據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并不是一回事。
“對于自動駕駛汽車來說,挑戰不是來自技術層面,而是來自心理,”研究消費者體驗的勒克斯坦公司的分析師克里斯·羅克維爾說,“汽車內部需要提供反饋,告訴乘客你看到的信息汽車也看到了,以此強調一切盡在掌握。”
在解決法律和乘客心理方面的障礙后,無人駕駛汽車才會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