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鑫
有評論認為,建設和管理好首都的探索,不僅反映了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而且,對于中國破解特大城市發展中的諸多難題都具有示范性意義
2017年國慶節前夕,《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總規》)正式公布。北京的城市空間結構明確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
具有法律效力的《總規》,決定了北京未來如何發展,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作出了明確宣示。
“《總規》通篇貫穿了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同時,統籌考慮疏解與整治、疏解與提升、疏解與發展、疏解與協同的關系,力求在疏解功能中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這改變了以往聚集資源謀發展的思維定式。”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總規劃師施衛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事實上,過去5年間,北京早已開始實踐《總規》的精神。專家認為,建設和管理好首都的探索,不僅反映了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對于中國破解特大城市發展中的諸多難題都具有示范性意義。
2017年10月6日晚6點,經營了12年的西城區“動批”世紀天樂市場正式閉市,這是“動批”內單體面積最大、商戶最多的市場。至此,“動批”商圈內僅剩“天和白馬”“東鼎”兩個市場尚未閉市。而“動批”第一個完成疏解的市場——天皓成市場,早已在近3年前的2015年1月11日閉市。
“動批”即動物園批發市場,形成于上世紀80年代,幾十年時間中已經聚集了10多家商場,一度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建筑面積約35萬平方米,日均人流量可達6萬至7萬人。
北京市核心區最重要的是服務保障政治中心。根據統計,“動批”80%以上的業務服務外埠,大量人流、車流使周邊環境、交通、安全問題突出。這顯然不符合核心區乃至全北京的功能定位。
而且,即便單純從經濟上來分析,也并不劃算。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孫碩算過一筆賬:“動批”年均給西城帶來經濟效益約6000萬元,但政府支出的管理費用年均超1億元。
疏解“動批”被視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標志性項目。
截至2017年8月,北京累計疏解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1940家,調整疏解市場482家、物流中心83個,大紅門、動批、天意等人們熟知的批發市場陸續騰退。
而在增量方面,北京市也嚴格控制:北京制定實施并不斷修訂完善全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截至2017年8月,北京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達1.78萬件。
2016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在聽取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有關情況的匯報后,習近平總書記說,從國際經驗看,解決“大城市病”問題,基本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辦法。
2016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指出:“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個新城,形成北京新的‘兩翼。這是我們城市發展的一種新選擇……在新的歷史階段,集中建設這兩個新城,形成北京發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2017年底,北京四大市級機關及相關市屬行政部門有望正式入駐北京城市副中心,遠期將帶動疏解40萬人。
北京城市副中心還將承接高端商務、文化旅游等產業。以大運河為骨架,將形成一條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環境帶;沿六環路形成創新發展軸,依托水網、綠網和路網將形成12個共享組團。
未來,這里將建設成為總書記期望的“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兩翼”中的另一翼雄安新區,更為年輕,也將承載重大使命。
按照中央的部署,距離北京市中心近110公里的雄安新區,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重點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轉移。
不過,雄安不僅要建設一座“新城”,更要在經濟新常態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中國的城鎮化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目前,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等四大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取得明顯進展。
疏解不是目的,而是要騰出空間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先后考察了五棵松體育中心、首都體育館。這些都是北京市2022年舉辦冬奧會冰球、短道速滑等項目的場所。座談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北京冬奧會是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是展現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展、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有著強有力的牽引作用。
2016年,京張高鐵、延崇高速公路等重要的冬奧會交通配套工程項目相繼開始施工。按照規劃,它們將于2019年底竣工。同年竣工投入使用的,還有北京新機場。
除了申辦和籌辦冬奧會,過去5年中,一些重要的國際會議,也同樣給北京帶來了“國際流量”。
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在北京懷柔雁棲湖舉行,原本在國際上鮮為人知的雁棲鎮一舉成名。隨后,一系列國際會議、會展向北京郊區的這個生態小鎮涌來。
當年,APEC會議雁棲湖主會場的投資建設方——北京北控置業董事長于力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2014年年底前每天都排滿了會議,明年上半年的會議也排滿了。”他告訴媒體,會議訂單大多數來自世界500強企業。
北京也隨之成為2014年中國舉辦國際會議數量最多的一個城市——名副其實的“國際會議之都”。endprint
2017年,又一場重量級國際會議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會議期間,駕輕就熟的北京再次向100多個國家的各界嘉賓展示出自己獨特的國際風范。
不過,北京這座古都的影響力,并不僅僅限于國際會議、國際賽事的聚光燈下。每日每時,它都在發揮著自己影響世界的能力。
總部經濟是首都的顯著特征。北京總部企業數量規模位居全國第一。自2013年以來,北京擁有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數量一直居于全球城市首位。
科技領域,北京的創新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
2014年,《大西洋月刊》刊出了一份問卷調查。他們調查了硅谷的50多名高管、發明人、創始人,這些高科技企業的領袖人物認為,中國正超越美國,成為硅谷精英眼中“新興高科技產業最有希望的國家”。
2016年,北京市統計局聯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首次發布“北京創新驅動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及監測評價結果,以2010年為基準年,2015年,北京創新驅動發展總指數為130.7,指數連續五年穩步提升,年均提高6.1個。
這種創新影響力并非偶得。過去5年間,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實施了28項國家層面和70項市級層面的改革,以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
2016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4.6萬億元,較五年前增長1.3倍,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北京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惠及北京市外:2016年,中關村示范區技術合同成交額流向外省區市和出口的占比達71.3%。
不僅如此,在增強文化軟實力上,北京也在發力。過去5年間,北京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總營收邁過萬億元大關以來,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同期北京市GDP的增速。而且,北京仍將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北京市“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力爭達到15%,產業支柱地位更加鞏固。
出北京地鐵二號線積水潭站,順著新街口北大街往南,沿街店鋪林立,招徠聲此起彼伏。轉而進入東側胡同,幾步后,周圍又安靜下來。這里距離什剎海不過一兩百米。
北京核心區二環以內是老城,占地62.5平方公里。這里相當一部分區域保持了傳統老城風貌:南北向街道遍布商鋪,喧嘩熱鬧,東西向胡同里一排排四合院挨在一起。北京老城這種棋盤式的道路布局形態、商與居既融合又隔離的空間結構,在元朝確立,并延續了下來。
10年前,根據衛星影像圖,北京舊城中僅余四分之一左右保留了傳統風貌街區的模樣。而5年前,因房地產項目,梁啟超、林徽因故居被拆后,曾引發一場如何對待老城的討論。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時,離開北京展覽館后,實地考察的第一站——玉河古河道、南鑼鼓巷雨兒胡同,就處于什剎海區域。
考察中,他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
國務院對《總規》的批復中特別提及“老城不能再拆”。《總規》也明確了類似規定。
實際上,不僅北京,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很多老城都面臨著類似問題。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其中明確提出“注重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促進功能提升與文化文物保護相結合”。
2014年以來,北京不斷加大老城的整治力度。尤其是,2017年開始,包括老城在內的北京全市整治臨街店鋪“開墻打洞”,節奏明顯加快。1至8月,北京市拆除違法建設3834萬平方米,拆除量達到去年的2.9倍;整治“開墻打洞”2.5萬余處,完成全年計劃的155.7%。北京市政府表示,以后將對新增違法建筑“零容忍”。
老城街區的過度商業化問題也進入整頓日程。
2015年8月,曾經是老北京文化代表的南鑼鼓巷、什剎海景區更是落選首批國家歷史文化街區,重要原因之一是商業氣息過濃,且業態偏低端。
隨后,南鑼鼓巷希望從歷史文創領域尋求改變,最明顯的是引入15位非遺傳承人。2016年4月22日,南鑼鼓巷暫停接待旅游團隊。同一天,南鑼鼓巷取消3A景區資質的申請獲得通過。同一年,南鑼鼓巷整頓低端“廟會小吃”,增加文創類店鋪,把原先200多家商鋪削減了四分之一。
過去的5年,也是北京向PM2.5宣戰的五年。
2015年12月8日,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措施。這一天,北京首次實施因霧霾導致的單雙號限行、中小學停課。
《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由北京市政府2015年3月30日發布。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時指出,像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
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霧霾污染已經波及中國30多個省(區)的1000多個市(縣)。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首次將細顆粒物納入約束性指標,并將改善環境質量納入官員考核體系。
2013年以后,北京市開展了控煤、控塵、控車、控制工業污染和新建項目污染等行動,治理霧霾。這其中,既有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科技手段,也有把霧霾治理納入官員考核體系等行政手段。同時,在不同環節,還會根據需要開展聯防聯治,加入的有京、津、冀、內蒙古、晉、魯六地。
除此之外,北京還在籌劃并建設一套完整的通風廊道網絡系統,意圖把風送進市中心,加快霧霾擴散過程。
經過治理,北京市的空氣質量有了明顯改善。5年之后,全市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年均濃度,較2012年分別下降23.7%、64.3%、7.7%、15.6%。
5年來,作為“大城市病”之一的交通擁堵問題也在不斷改進。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連續遞增。2012年,北京市民高峰時段,選擇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的比例為43.7%。2016年,全市市民純電動汽車、公交地鐵、自行車和步行綠色出行比例已達71%。
在市民越來越多地選擇綠色出行的背后,是北京軌道交通、地面公交線路等的持續投入。
軌道交通是北京市的交通主動脈。根據北京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數據,截至2017年1月,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經達到574公里。此外,北京市還在建設20條全長超過350公里的軌道線路。
五年來,北京市公交線路和車輛也在持續增加:2012年,運營車輛為2.12萬輛,運營線路為754條;2016年比2012年新增運營車輛8000輛,新增公交線路266條。截至2017年,北京市公交專用道已達850公里。途經專用道全程的公交線路平均提速41.9%至123.4%。
此外,北京對步行、自行車系統進行了治理,步道、自行車道的出行體驗也正在明顯改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