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
2012年11月29日上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后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時發表重要講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幾年來,《復興之路》展覽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201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劃推出了“復興之路”大型巡展,讓“復興之路”走向全國,每到一地均引起強烈反響。這不僅僅是因為展覽本身發人深省,更是因為展覽所展示的精神已經化為一種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在問答網站知乎上有這樣一條提問:“參觀《復興之路》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有網友回答:“復興之路,是整個國家的偉大藍圖,也是每個華夏子孫的不朽信念。我走出這個展覽,也許匆匆忙忙,可我會在夜深人靜時抬頭回想,那曾體驗過的崢嶸歲月。”
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這樣的論斷。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華民族能夠渡過一次次危機與難關,靠的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凝聚力與文化自信,而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的中華文化,又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回望復興之路,是為了走好今天的路。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到瞻仰鄧小平銅像,再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黨史,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作出明確回答: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中央黨史研究室黨史專家薛慶超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