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東
“遵照基本方略,就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認為,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是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長遠戰略的重要依據。黨章據此作出相應修改,為我們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和階段性特征、更好推進黨和國家事業提供了重要指引。

? ?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
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
“十四條基本方略是基本工作要求,比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更具體。”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十九大報告指出,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5年。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
2013年至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7.2%,高于世界同期平均增長水平;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2012年至2016年,人均國民總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不過,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在此基礎上,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事實上,從十七大開始,執政黨就開始關注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
比如,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等。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
“以前發展中確實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但是這在當時并不是社會主要矛盾。就好比是,在人們飯還沒吃飽的情況下,很少有人考慮空氣質量問題、生活環境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原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李君如說,作為矛盾一方,人民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那么,矛盾的另一方,社會生產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矛盾雙方呈現出許多新的階段性特征,隨即便會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許多新要求,進而催生新的指導原則。
十八大以來,黨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戴焰軍說。
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報告還提出了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涵蓋了黨、人民、改革、發展、國防、對外等所有工作的方方面面。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一全面的基本方略中均有相應布局:
比如,十九大報告提及民生領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而基本方略第8條提出要實現“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十九大報告中提及“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基本方略提出要“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此外,基本方略中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是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直接回應。
一路走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在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十八大報告用“八個堅持”概括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十七大報告用“四個堅持”闡釋了如何在實踐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十六大用“十個堅持”概括了改革開放13年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
當下,社會主要矛盾已然發生了轉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工作內容也要隨之變化,而基本方略就回答了新時代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
與此前相比,這十四條方略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李君如說:“比如,此前也一直強調堅持黨的領導,這次的十四條方略則進行了強化——‘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而十四條方略中‘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以前沒有出現過的,是創新。”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治黨還是外交等所有工作,我們過去一直都在做,但是并沒有形成基本方略。而這‘十四個堅持,第一次以基本方略的形式規定了今后需要怎么做。”李君如說。
“遵照基本方略,就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李君如說。
董云鵬是河北省代表、河北省紀委常務副書記、省監察廳廳長、省預防腐敗局局長。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是從事紀檢監察工作的,報告對全面從嚴治黨給予充分肯定,也對全面從嚴治黨指明了方向。報告中的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堅持零容忍態度不變,進一步糾正四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等對我們的反腐工作也均有指導意義。我們下一步要繼續努力,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牢記使命,團結奮進。”
“十四條基本方略是基本工作要求,比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更具體,但在實踐中,仍然需要在工作方案中具體細化。”李君如說,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需要根據基本方略制定規劃、方針政策,再到具體的工作辦法等。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事實上,過去5年已經有過諸多符合十四條基本方略的具體實踐。比如,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方面,從實施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破解“民告官”難題,到“陽光信訪”深入推進、努力化解信訪積案;從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到實行憲法宣誓制度……全面依法治國的腳步極為頻密。
在未來如何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十九大報告作出了詳細論述: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
“社會主要矛盾推動社會不斷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同時又會不斷產生新的需求。伴隨其變化,將來,黨和國家的工作也需要不斷與時俱進。”李君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