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武安這種“以點帶面”的模式確保了美麗鄉村建設不落下一個村
特約撰稿靳雪利/河北邯鄲報道
十月的山里已涼意漸顯。清晨,當陽光穿透山巒間的薄霧灑滿石板路時,樓上村的小巷里便會傳來悠揚的唱戲聲。此時,這個坐落在太行山深處、不到四百戶人家的小村落開始蘇醒。
不長時間后,安靜了一整夜的山村便會迎來絡繹不絕的游人。他們漫步在村內蜿蜒曲折的小道上,或走進平調落子博物館,了解傳統戲曲的漫長歷史;或駐足在新落成的大戲臺前,聽上一曲平調落子選段。
一些感興趣的游客還可以自己扮上,跟村里的老藝人們即興學幾段唱腔。
“通過這樣的形式,游客能充分了解武安深厚的戲曲文化。”樓上村的黨支部書記王衛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這正是樓上村所在的河北省武安市希望達到的目標。作為一座重工業城市,武安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及其文化建設上下足了功夫。
“我們以武安的特色文化為抓手,以旅游為引擎,將傳統文化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武安市委書記魏雪生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美麗鄉村建設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觀點,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更進一步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而武安的文化鄉村戰略正是在踐行新時期黨中央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更高要求。
面積1818平方公里、擁有83萬人口的武安是河北邯鄲下轄的縣級市,地處太行山東麓,素有“太行明珠”的美譽。新中國成立后,這里因鋼鐵、煤炭資源豐富而逐漸發展成為河北乃至華北地區的工業重鎮。
重工業的迅猛發展雖然讓武安走上了小康之路,但也隨之給城市形象帶來了一些困擾。
“外界常常誤認為,武安就是一個工業城市,缺乏文化內涵和底蘊。”武安市委常委、農工委書記、統戰部長李樹明對本刊記者說。
實際上,武安自漢初便已設縣制,建城史有2000多年,擁有磁山、商幫、紅色、戲曲、冶鐵、民俗等六大特色文化,其中磁山文化的發掘更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和種植粟、核桃的國家。
如何讓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既為外界所知又能很好地保護和傳承下去是武安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為此,武安市各界人士進行過多次討論。“達成的共識是,如果把歷史文化保護簡單拿出來做,最后可能費了很大氣力,效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它缺少載體和活力,很難長久下去。”李樹明說。

樓上村村口
武安最終找到的載體是美麗鄉村建設。
“把傳統文化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去,這樣它就有了一個落地點,更能達到保護和傳承文化的目的。”武安市委農工委常務副書記王來斌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其實,早在2013年,武安就已開始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嘗試。
當時,美麗鄉村建設的前身——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在河北全省推廣實施,武安轄區內的20多個行政村進行了包括路面硬化、給排水管道鋪設等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
兩年后,河北便將只注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升級為內容更豐富的美麗鄉村建設。
2017年4月,武安召開了美麗鄉村建設市鄉村三級干部大會,并下發了《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從2017年到2020年集中打造美麗鄉村”,到“十三五”末,全市502個村中30%的村莊建成精品村,60%的村莊建成先進村,10%的村莊建成達標村。
自此,武安以文化引領美麗鄉村建設正式拉開大幕。也是從這時起,傳統文化與美麗鄉村相融合,助力提升鄉村品質,成為武安建設美麗鄉村的指導原則。
“要想把文化和美麗鄉村建設融合到一起,就必須找到每個村莊獨特的文化元素。”李樹明坦承,武安雖然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以往缺乏系統的挖掘和梳理。
因此,武安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做,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在全市范圍內收集和整理各個村的歷史文化,提煉出其特有的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個村莊的文化定位。
王來斌說,這是一項龐大且復雜的工作。為了保證文化挖掘過程中的嚴肅性,武安特別成立了以當地文化名人為代表的美麗鄉村文化顧問團。
2017年初,武安市政府與上海秦森園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秦森公司)就武安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后,后者也加入到了上述工作中。
之后的幾個月里,武安市農工委、市文化部門、文化顧問團以及秦森公司等有關方面的工作人員穿梭在武安的村村落落,走家串戶,一筆筆記下每個村里那些正在被人們遺忘的文化信息,然后匯總整理出來。
“通過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我們發現了很多以前無人提起但又非常有價值的文化資源。”走訪了100多個村的李樹明感嘆道,這其中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樓上村。
樓上村因居于深山,相對封閉,鮮有外人踏足,更無人了解其文化。經過多次調查,武安市農工委和文化顧問團的工作人員發現該村的戲曲氛圍濃厚,不僅人人懂戲,還有一支村民自發組織的業余劇團,甚至還保留有年久失修的演出劇場。
李樹明備感驚喜的是,該村輩輩流傳的戲曲正是武安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劇種——平調和落子,后者早在2006年便經國務院批準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在另一個同樣地處深山之中的大水交村,文化顧問團團長安秋生帶領的調查隊發現了村民家中留存的大量抗日戰爭時期頌揚革命英雄的牌匾;在門王莊村,他們還發現了抗戰時期左權將軍的指揮部舊址。
更讓安秋生意外的是,他們在因豫劇《朝陽溝》聞名的朝陽溝村發現了有關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歷史典故。
“這些發現讓我們最終得以明確每個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定位,以及他們應該扮演的角色。”安秋生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樓上村由此被定位成了山居戲鄉、平調落子戲曲小鎮;大水交村成了抗日英雄村;邵莊村則變為了書法小鎮。
之前,武安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村民的心口之間相傳,而如今則因美麗鄉村建設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活寶貝”,文化不再虛無縹緲,而是活躍于實實在在的生活當中。
不過,對武安來說,給每個鄉村找準定位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它們需要做的是,怎樣把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資金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如果沒有資金,美麗鄉村建設就很難進行下去。”王來斌對本刊記者說,武安總共有500多個行政村,要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的全覆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考慮到轄區內存在一些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較好、擁有一定資金實力的村,武安在2016年首推“政府助力,自主建設”的模式,主要依靠村里的投資建設美麗鄉村。
武安市政府則通過2016年3月專門成立的美麗鄉村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美開公司)幫建部分村莊的個別基礎設施項目,同時對一些投資較大的項目給予適當補貼。
“我們的原則是‘多干多幫,少干少幫,不干不幫,用這種方式來鼓勵經濟條件好的村先建先行。”李樹明說,事實證明,這種模式效果很好。
一年后,白沙村、磁山二街村以及伯延鎮下屬的先鋒街、先進街等4個最早一批開展自主建設的村就被評為了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目前,武安的每個鄉鎮都安排了3~4個村進行這類模式的嘗試。
而對一些本身已擁有豐富旅游資源、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村子,武安則鼓勵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通過招商吸引企業參與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來,實現村企共建。
如因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而聞名的伯延古鎮就在武安市政府的牽線下,與河北巨星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建設合同,由后者投資興建古鎮的主要旅游服務項目——停車場和游客接待中心。
當然,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村莊還是需要政府來投資建設。“樓上村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村鎮經濟發展落后,而美麗鄉村建設的各項投入預算高達3000萬元,單靠村里根本承擔不了,須由政府來投資。”王來斌說。
這種模式之下,武安市政府通過美開公司與秦森公司建立合作關系,以整體承包的方式將每個村的具體規劃建設任務交給秦森公司,由后者全權負責。
秦森公司項目經理段金剛說,目前秦森公司已投資了6000多萬元,完成了包括樓上村在內的11個村的70多個路面硬化、給排水設施、文化活動設施建設項目。
“我們充分考慮了每個村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它們的建設模式。”李樹明說,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武安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穩步推進。
文化搭臺 旅游唱戲
但李樹明心里非常清楚,無論是村里自建還是政府幫建、企業共建,只把一座座美麗鄉村建起來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給這些村子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在他看來,如果不能實現這一點,那附加在每個村子上的文化名片非但不是財富,反而會成為累贅,“最后美麗鄉村就可能變成一潭死水,沒有了發展的動能與活力。”
而武安于美麗鄉村建設之初便已對此有所籌劃,堅持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置于美麗鄉村整體規劃之中,借助旅游盤活鄉村,讓文化兼具公益和商業雙重屬性。
比如對位于東太行景區的樓上村“山居戲鄉”的整體規劃中,既有向大眾傳播戲曲文化的平調落子博物館,也有收費性質的戲曲劇院,還有與之配套的戲曲文創產品以及茶館、咖啡館、農家樂等。
“為了營造更好的旅游業態和氛圍,我們還依托村里的石頭房開發了民宿,在村口、路燈等處設計了臉譜等戲曲元素。”王衛江告訴本刊記者,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里,樓上村接待的游客數量較去年大幅增長。
當然,并非所有的村子都像樓上村一樣,擁有緊鄰東太行景區的絕佳地理位置。
“對那些區位條件不太好,文化特色也不明顯的村子,我們要做的就是‘以點帶面。”李樹明說。
為此,武安將全市范圍內的村子按照旅游定位打破行政區劃重組,劃分成了伯延、賀進、冶陶三大古鎮和太行長壽川、朝陽溝、白沙、磁山、蘭村、洺湖六大片區。
其中伯延古鎮的打造方向是“品古鎮文化,享農事體驗”;冶陶古鎮是“走進傳統村落,觸摸傳統文化”;賀進古鎮則是“覽太行風光,賞明清古韻”。
太行長壽川片區的定位是“養生福地”;朝陽溝片區是“傳統村落與知青文化”;白沙片區是“新時代,新農村,新生活”;磁山片區是“磁山文化和商幫文化”;蘭村片區是“民俗特色小鎮”;洺湖片區則是“休閑濕地”。
“每個古鎮或者片區都有1~2個核心村,只要核心村發展起來了,就能輻射帶動整個片區的發展。”李樹明說,這種“以點帶面”的模式確保了美麗鄉村建設不落下一個村。
王來斌告訴本刊記者,目前武安首批建設的24個美麗鄉村中,樓上村的建設進度最快,項目已完成90%,其他的村也都能在2017年底全部建成,“明年的建設范圍會更廣,任務會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