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亮
孩子是否自信,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評價。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為自信的人,因為自信的孩子愿意學習新的技能,面對新的挑戰。但現實是,有相當多孩子缺乏自信。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不自信的。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自信須從幼年培養。不然,成年后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孩子的自信與大人的培養有很大的關系。父母生活中的不經意的言行,都可能摧毀孩子的自信。
作為父母,你是不是經常這樣?
常跟孩子哭窮很多父母常跟孩子“哭窮”,想以此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舉些例子:“你知道我每天上班多辛苦?賺的錢都給你上學了!”;“家里沒錢,只能靠你好好讀書找個好工作了。”“要是沒有生你,我和你爸就不會過得這么辛苦。”
貧窮感會帶給孩子什么?最直接的就是自卑感、匱乏感和愧疚感。其實,富養窮養取決于父母的心態。跟經濟能力關系不大,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教育和培養。即使生活不富足,只要家庭保持生活的美感,孩子們也同樣能自信、愉快地成長。
有條件的愛父母的愛和回應,是孩子自信的起點。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覺得自己愛孩子,實際上,很多時候這些愛都是有條件的。孩子上家長安排的興趣班、聽話懂事、做父母認可的事等等,這些往往是得到家長的愛的條件。但是你知道嗎?孩子小時候,得到的愛越是有條件,長大后他的自我價值感就越低。
破壞性批評什么是破壞性批評?簡單來說就是家長對犯錯的孩子,采用嘲笑侮辱、諷刺挖苦等語言進行批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你怎么這么胖啊”“沒見過比你還蠢的人”“我怎么就攤上你這么個笨兒子”……
每個人的童年時期,心靈是極度敞開的。這些父母說的過激性語言,也很可能成為孩子消極的自我暗示,讓孩子長期處于羞愧、自卑等情緒中。
常拿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來刺激他一個人首先有自尊,然后才會自信。很多家長試圖用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以此來激勵孩子。
但是這世界上有哪個人,會喜歡技不如人的感覺?這樣做,除了一次又一次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沒有其他正面的作用。
以謙虛的名義,當眾讓孩子出丑和親朋好友相聚時,有的父母為了表示謙虛,常說:“哪有你家孩子乖,我這個孩子不行,太任性!”如果孩子其實并沒有這些“毛病”,他聽了,會是怎樣一番復雜的感受?
即使孩子真有這些缺點,當著外人損他、貶他,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從心理學角度講,當著眾人的面揭孩子的短,其結果只會加深孩子被訓斥的印象,感到自己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甚至會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形成懼怕社會的心。
不信任孩子孩子的信心,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獨立”。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年紀小,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比如孩子本該自己吃飯時,大人怕孩子弄臟衣服。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現在先包辦了,等他長大了再說不遲。
其實不然。如果父母一直不信任孩子,不給孩子獨立的機會,孩子離開父母的身邊的時候,會覺得事事都難做,事事都不成功,挫敗感會常伴孩子左右。
只盯住孩子的缺點
發現孩子的優點,告訴他什么地方行。而不是總揪住孩子的缺點,暗示他沒有行的地方。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運動不行、馬虎、粗心......那么這些評價會轉換成孩子“內在的聲音”,不斷苛責著他們,使孩子出現消極的自我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