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雅萍
五谷雜糧可養五臟
早在古代就有“一谷補一臟”的說法。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五谷分別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制作面粉用)、菽(shū,俗稱大豆),現今五谷多指小米、大米、小麥、大豆、高粱類為代表。
中醫認為,五谷不僅可以果腹,還是五臟食療養生的好食材。而雜糧所含的纖維質約是細糧的9倍,可改善多數人因飲食不均衡所產生的便秘,膳食纖維有助于腸內有毒物質的排出、延緩血糖上升的速率,有利于預防糖尿病及肥胖,并可以增加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及數目,減少致癌性物質的產生,保持人體健康,預防癌癥的發生。
五谷雜糧各有“看家本領”
大豆重養腎
大豆中的黑豆被稱為“腎之谷”,中醫認為它具有補腎強身、解毒、潤膚的功效,對腎虛、浮腫有較好的食療作用。
做法:泡發后打制成豆漿,或煮黑豆粥,每天早晚各一次。
大米重潤肺
大米包括稻米、紫米等,在出現肺熱、咳嗽等癥狀時,具有很好的滋陰潤肺作用。
做法:用小火熬制大米粥,直至米湯濃稠,只喝米湯不吃米粒,隨時可服用。
小米重養脾
小米是“五谷之首”,常食能補脾益胃。小米對脾虛體弱的人而言,可謂是進補的上品,可補中益氣、延年益壽。
做法:熬一鍋小米粥,用湯匙撇出小米粥上層的精華———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養脾胃的療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小麥重養心
小麥被稱為“五谷之貴”。中醫認為它能養心安神、除煩去燥。對消除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自汗盜汗以及煩躁情緒有食療作用。
做法:取帶皮的全小麥熬粥,或去中藥店買一些浮小麥熬水,每天早中晚服用。
高粱重養肝
高粱和大豆都屬于雜糧,但卻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養肝益胃、收斂止瀉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瀉的人,持續吃一段時間后,會有良好的功效。
做法:適合做點心,高粱磨成面做點心,既細膩又富含營養。做銀耳羹或玉米羹時放點高粱,口感會更好。
如何增加五谷雜糧的攝取
作為膳食寶塔的塔基,五谷雜糧是最好的基礎食物,也是相對經濟的能量來源。成年人每天攝入250至400克五谷雜糧,就有利于預防相關慢性病的發生。想養生防癌,早餐可以選擇全麥吐司、全麥饅頭、雜糧面包取代白吐司、白饅頭、奶酥面包、菠蘿面包。也可飲用五谷奶、純濃燕麥、燕麥谷奶等多谷類牛奶,或沖泡各種燕麥片、大麥片、谷類脆片、原味玉米片等。
飲食上多選用糙米飯、紫米飯、燕麥飯、蕎麥飯、蕎麥面,五谷米飯、十谷米飯、小米粥各式全谷物取代白飯米、白面條,點心也可多選擇全麥餅干、糙米卷、紅豆湯、綠豆湯等。
五谷雜糧類因保留麩皮,含粗纖維質,清洗后需先浸泡,使其有充分時間吸收水分再烹煮,才會口感最好。把主食換成全谷類比較容易做到,可將白米飯改成五谷雜糧飯。開始可能會不習慣,可以從添加三分之一的五谷雜糧及混合三分之二的白米開始,讓口感習慣,也讓腸胃適應,逐步增加雜糧的比例。煮飯時可將水放多一點,讓雜糧飯柔軟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