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麗貞
摘 要:求職擇業是大學生本科學業結束后面臨的重要人生課題,各高校也非常重視大學生就業指導,但更加側重于大三、大四學生的教育,本科新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滯后,導致新生在學習目標、自我管控、專業學習與未來職業關聯等方面的認識及其模糊,影響其學業發展、職業綜合素質養成,必然加大就業困難。本文從本科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要性探討出發,提出存在問題,并從教育體系建設、教育內容創新、師資隊伍打造等方面提出在本科新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模式。
關鍵詞:本科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有效模式
一、本科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新生明確學業與職業的關系
中學時代的學習目標是高考,進入大學后,很多學生會陷入迷茫與焦慮,在大學第一年及早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盡快明確大學學業與未來職業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學習認知與態度,進而制定學習計劃與步驟,科學規劃大學生活,循序漸進地培養過硬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為開啟未來職業生涯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為樹立科學的職業發展目標和職業理想奠定基礎
大一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基礎階段,是形成專業認知、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社會認知的關鍵時期,是職業準備階段,通過教育,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從職業和社會需求出發,初步樹立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和職業理想,并在實踐中不斷校正,最終較好的實現人職匹配。
(三)為提升綜合職業素養提供扎實連貫教育
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實現個人的職業理想,最根本的是具備高水平的職業競爭力,這需要大學四年持續的職業規劃教育,讓學生不間斷的學習提高,充實自己,為在職業生涯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未雨綢繆,成功實現自我。
二、大一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體系不連貫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都側重于在大三、大四學生中開展,對于新生更多的是單純的入學教育,內容多強調專業學習的規劃,涉及自我認知與定位,職業與社會認知的部分很少,與后三年的教育內容不能很好的銜接,四年教育不能形成一個完整連貫的教育體系,碎片化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職業生涯認知模糊導致學業規劃不明確
大多數學生在大一結束時,對職業生涯的規劃是陌生的,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更是茫然,要么沒有目標,要么目標脫離實際,導致對學業的規劃也不明確,缺乏學習動機,在專業學習和綜合素質訓練之間沒有合理的規劃,對職業探索興趣索然,不利于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大學生。
(三)缺乏專業化、跟蹤式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目前,承擔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主力是輔導員,而輔導員中很少有人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教育,也沒有豐富的社會職業經驗,只能是機械式的完成相關教材的教學,同時,每名輔導員都是在各年級甚至各專業中輪流教學,不能實現一名輔導員對應固定的學生群體進行跟蹤式輔導,師生根本無法深入交流了解,就談不上實施針對性的指導,這也導致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成效甚微。
三、大一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高校要科學設置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并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從大一到大四持續開展教育,內容上要連貫,要根據每學年學生的培養目標要求設置相應課程內容,尤其要重視在大學一年級引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業和未來職業的關系,并正確認知自我、職業、社會各方,看到目前自身素質和理想的職業所要求的素質之間差距,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在大二大三的教育中掌握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法和具體步驟,有意識的去縮短差距,或是在成長中校正職業目標和理想,為大四做最有效的就業指導提供依據,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全面有序的幫助大學生逐步實現其走向社會的初步職業目標,并對其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產生深刻而積極的影響。
(二)創新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形式與內容
在大學一年級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要引入自我、專業、職業、社會等多方面的認知教育,要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進行個體測評和分析,引導學生掌握自己的性格、興趣、職業傾向,清楚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從而進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同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本專業的就業前景、社會發展對本專業人才需求標準的介紹,結合主客觀條件設定合理的職業目標,為后期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提供科學的基礎。
(三)建立專業化、職業化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師隊伍
切實重視高校職業生涯輔導教師隊伍的建設,一要加強教師專業化發展。既注重對其他專業出身的輔導員在思政、管理、職業規劃、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培訓,也要注重把好新進輔導員的專業素質關,制定詳細的教師培訓計劃,不斷提升職業生涯規劃的科學指導水平。二要加強教師職業化發展。鼓勵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調查研究能力,根據不同年級學生不斷整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同時,高校要創造條件,實現一名輔導員對應固定學生群體跟蹤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指導,只有經過四年一個完整周期的教育,才能在充分了解和互動交流的基礎上使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也更加有利于專家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偉,雷靂.大一新生學習適應于教養方式的關系:人格的中介作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0):31-34.
[2]李麗,劉霞,張會來.高校新生學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高校輔導員,2016(5):49-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