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月14日,市委出臺了《關于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對本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部署,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積極推動本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對本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
上海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是鮮明的都市現代農業特征。多年的發展實踐表明,上海最有基礎和條件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具有經濟、生態、服務等集成功能,在模式上重點發展生態高效農業,在生產經營上表現為高度集約化、市場化。二是巨大的市場容量。上海是人口超過2400萬的國際性大都市,人口的集聚營造了對農產品巨大的市場需求。其中,年消耗糧食約120億斤,蔬菜650萬噸,生豬1200萬頭。三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發展目標定位,把生態環境作為城市實現創新、綠色、共享發展的底線和紅線,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城市創新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城市規劃中更加凸顯“以人為本”,強調提高城市品質。上海農業的量很小,自然稟賦條件相對較弱,在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上海發展農業,更多不僅僅為了生產保障而是突出生態功能,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更加注重農業對人居環境改善、保障農村宜居宜業的促進作用。
那么,本市如何加快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括起來主要為“五大體系建設”:
一、健全農業生產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一是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優化種植業結構和茬口布局,繼續推廣秋播麥子、綠肥、深耕曬垡“三三制”模式,適度降低復種指數。穩定水稻生產,優化水稻品種結構,擴大優質早熟品種種植,穩定雜交水稻面積,積極推進糧食產銷對接。積極推廣種養結合、水旱輪作、糧菜輪茬耕作方式,有效改良農作物生長土壤生態環境。二是發展高效養殖業。全面實施《上海市養殖業布局規劃》,推進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提高畜禽、水產養殖的生產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穩定奶業生產,引導擴大生鮮乳消費,培育國產優質品牌。嚴格落實禁休漁制度,規范有序發展遠洋捕撈,繼續開展涉漁“三無”船舶整治。三是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堅持質量興農,繼續完善農業標準體系,提升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和優質果品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快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發展,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強化證后監管。積極推行農藥、化肥減量化生產,凈化產地環境,控制農獸藥殘留。深入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創建,全面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城市。
二、建設農業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以農業設施化、機械化水平提升為抓手,推進蔬菜瓜果、花卉苗木、食用菌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依托市場優勢,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新品種,支持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以品牌為紐帶,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支持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申報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和上海名牌。二是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充分發揮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 “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鄉村、林業(濕地)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全市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及林地(濕地)休憩等產業設施布局規劃落地。加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及林地(濕地)休憩等項目立項、用地供地、財稅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重點聚焦市級示范項目和重點項目,加大公共設施配套建設支持。加快完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用地試點工作。
三、健全農業經營體系,促進適度規模經營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引導農戶委托村集體統一流轉承包地等方式,加快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和支持流出的土地由本村農戶經營,并逐步向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集中。繼續推進糧食生產家庭農場發展,鼓勵種養結合、機農結合、糧經結合等多種類型家庭農場發展。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鼓勵發展農民合作聯社;支持蔬菜等經濟作物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模式。支持農民合作社建設農產品加工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和應用高性能、智能化農機裝備,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農民合作社持有和管護。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和上市,進一步健全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強化農業龍頭企業對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支持供銷、糧食收儲、加工、農機等系統轉型,開展農機作業、農機維修、植保統防統治、糧食烘干、大米加工等經營性服務活動,完善為農綜合服務平臺。
四、加強科創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一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打造浦東孫橋、崇明、市農科院等三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優化科技創新重點,聚焦種源農業、生態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等重大科技問題,推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示范的銜接貫通。實施種業科技創新工程,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壯大種源農業產業。二是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機制,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深入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大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入戶率、到位率和覆蓋率。三是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開展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深入推進種業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權益分享、轉移轉化和科技人員分類管理機制。依托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培育農業科技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
五、完善農業政策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重點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蔬菜生產保護區、適度規模經營、農民增收、綠色生態、農業科技、品質安全。積極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加強對農村耕地修復的補貼,加大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扶持力度。二是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著力優化投入結構、創新使用方式、提升支農效能。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推進財政支農項目預算編制環節源頭整合改革,探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實施以獎代補和貼息,建立健全擔保機制,促進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三是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堅持規劃引領,進一步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合理安排農業農村各業用地,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加大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力度,對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嚴禁違法開發房地產或建私人莊園會所。完善農業用地政策,對符合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設施用地予以保障。
改革的成果明顯。但也要看到,上海農業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仍然是整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和弱項,表現為生產成本高、環境壓力大、產業鏈條短、經濟效益低、市場競爭弱。從產品供給看,全市綠色農產品的水平仍然較低。從經營形式看,雖然適度規模經營有新發展,但專業化、集約化水平還不高,農業科技引領的作用尚未凸顯。從要素配置看,市場經營主體活躍度不夠,土地、資金等要素尚未實現有效配置。這些都需要繼續加快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努力走產品綠色、產出高效、產業融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多功能農業發展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