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粒米、一顆菜、一個果,牽動千萬家;大米、蔬菜、瓜果雖小,但其意義重大而深遠。10月24日,市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召開農業專家座談會,就本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情況發表意見建議?,F摘錄如下。
從高投入高產出向綠色有機引導
方志權(市農委政策法規處處長):本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顯著,包括規劃實施、信息化建設、產業融合發展、品牌建設等都取得了明顯成效,綠色農業也有起色。但是產品品質較低、生產成本較高、環境壓力較大、產業鏈條較短、市場競爭力較弱等五個突出問題始終存在,應加大力度解決。
建議:1.進一步調整、改進相關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要適應新形勢的變化。通過政策引導,從追求高投入、高產出轉變為追求綠色、有機,激發農民的積極性。2.進一步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激活市場,配置好要素。3.城市和農村如何共融共進,需要提高認識,調整相關政策和措施。
借鑒推廣上海國慶新大米市場拓展新模式
王德弟(市農委經濟商務處處長):上海屬國際化大都市的小農業。巨大的消費市場決定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導向、發展導向、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實施導向。
1.思路和路徑:要看清楚、想明白,定方案、立計劃,準確把握“三求”與“三堅”的辯證關系?!叭蟆奔?,正確執行上級的要求、準備理解基層的需求、科學謀劃工作的追求,尋找最大公約數,尋求最佳發力點?!叭龍浴奔?,思想上,要堅定不移;行動上,要堅持不懈;意志上,要堅忍不拔,成敗往往存在于“堅守”之中。2.探索和實踐:要勇敢闖、大膽試,敢擔當、見實效。如9月22日—10月22日,由市農委統一牽頭協調的上海國慶新大米上市,通過市場拓展及宣傳推介新模式,成功地從“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本市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打造出上海國慶新大米品牌,成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主食文化的“鄉愁與回味”。市農委計劃對本市地產晚稻谷、蔬菜、水果等特色農產品,也嘗試借鑒上海國慶新大米的市場拓展及宣傳推介新模式進行推廣銷售。
造好林 管好林 用好林
朱建華(市林業局林業處處長):目前,本市林地面積167萬畝,森林面積14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5.56%。有兩項政策助推林業發展:一是每三年一輪的林業政策,用于造林的市財政專項資金不斷增加。二是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將經濟果林納入生態補償,更加明確生態補償的用途、指向。通過改變經營方式、科技投入、品牌建設等提高產業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問題:1.資源總量不足。2.林地不穩定,土地和林木的管理是分開的;3.綜合效益不夠,生態效益不錯,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不足,市民親近、享受、融入的不夠。
下一步工作:1.造好林,要保質保量抓好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調整品種,滿足市民需求。2.管好林,要管住管好現有的林地。統一林地的權、責、利。做好森林資源年度監測,進行考核。要分類開展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3.用好林,要更好地利用森林資源。
建議:1.立法保障,如制定森林資源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2.加大監督力度,加快落實造林政策、林地利用政策等。
建設蔬菜生產供應大數據平臺
黃丹楓(上海交通大學農學院教授):我談談農業結構調優過程中關于綠葉菜設施生產的問題和建議。
1.上海溫室建設可持續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目前,上海的蔬菜大棚,有一部分10年以上的需要修繕或評估新建;溫室的水肥一體化設施、信息化管理還沒有跟上;在溫室類型上,玻璃溫室的建設遇到瓶頸。建議:提升溫室建設水平;滿足工廠化、自動化、機械化生產需求;把發展工業化生產技術納入都市農業科技發展的主線,提升效益,保障安全。2.通過建設大數據平臺保障蔬菜生產和供應?,F在各部門各管各的平臺,農民都是被動地上報數據。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和健全機制,引導數據的積累;通過建立技術標準,實現數據共享,建立包括氣象數據、農田環境數據、生產信息數據、市場交易數據等的共享和利用機制;加強科技研發,促進數據分析和數據利用研發團隊的建設。3.加強蔬菜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并舉的新型農業綜合體建設。
調整品種讓蔬菜既好看又好吃
朱為民(市農科院園藝所所長、研究員):上海一天需要2.2萬噸農產品供應。其中,上海地產農產品8000噸/天,供應量在40%左右。
目前的基本現狀是:1.農產品安全基本可控。2.在營養風味方面,有些市民反映好看不好吃,這與品種的選擇密切相關,之前品種選育的主要目標是耐儲運、抗逆、抗病,與市民需求有較大差距。3.在產業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效益下降、生產利潤不高、農民缺乏積極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難,名牌企業轉型升級難等問題。
建議:1.為保障本地蔬菜供應,建設高標準高水平的基地,引導調整品種結構。2.在技術上,要機械化、工廠化、品種優質化三化同步。3.品牌提升,產銷對接。4.創新體制機制,培養人才,建立青年人才新生產方式的全產業鏈實訓基地等。
細分乳品市場 加強新鮮教育
朱航明(光明乳業集團總裁):作為中國乳制品行業中惟一的全產業鏈企業,光明乳業集團注重三個“品”:1.抓好品質。光明從奶牛養殖、生產、冷鏈物流到終端控制,都有自己獨創的考核標準。2.開創品類。一個突出案例就是,光明2010年開創了常溫酸奶品類。3.打造品牌。
下一步工作:1.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作為重要方向。2.研究細分乳制品市場,向定制化發展。如為排球運動員定制奶粉,研發細分嬰兒奶粉等。3.關注消費升級,通過提高科技水平、改進工藝、控制全產業鏈,提高品質和新鮮度。
問題和建議:1.環保的高要求對養殖的壓力和挑戰加大。2.奶業科技研發上希望得到進一步支持。3.要加強新鮮教育,告訴大家新鮮的牛奶是最好的,堅持培養喝奶習慣。endprint
發展品質優、品牌硬的都市型瓜果產業
范紅偉(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研究員):我主要從本市瓜果產業現狀和發展方面談點建議。
上海瓜果產業發展呈現四個特征:一是區域化生產趨勢明顯;二是種植品種不斷優化;三是設施栽培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四是品牌質量意識逐漸增強。下階段,建議圍繞“品質、簡約、品牌、休閑”四個方面來發展都市型瓜果產業。
品質:一是需要選育適合上海地區氣候特點與栽培模式的具有“好吃、好看、好種、有特色”的瓜果新品種。二是需要應用與新品種配套的高品質栽培技術和安全生產技術,形成瓜果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
簡約:一是引進開發適宜設施栽培條件下小型園藝機械與設施裝備,以提高生產效率。二是在需要大量用工的環節,推廣應用少整枝技術或推廣應用適宜于機械化作業的樹形。
品牌:一是積極開展瓜果標準園創建和上海市安全優質信得過果園評選。二是大力推進“三品一標”工作,包括瓜果生產基地和產品的無公害認證、綠色認證、有機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三是積極組織評優、推優、展銷等活動。四是大力推進以二維碼應用為特征的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
休閑:一是推行具有上海特色的瓜果采摘模式。二是各區根據當地特色,積極延伸瓜果產業功能,舉辦采摘節、文化節等活動。三是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
花卉產業要促生產強繁種進家園
池堅(上海種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長期以來,種業集團主要以服務農民為主,提供種子、種苗、花卉,現在也開始服務市民,把種子、種苗培育成產品向市民延伸推廣,通過網上銷售、開辦花卉培訓班、舉辦親子活動、開展家庭園藝活動等,走進社區、走進家庭。
問題:1.這幾年本市花卉產業在走下坡路。本市花卉產業有水平,但沒有生產能力,沒有規模,缺乏相應的配套和鼓勵政策。2.雖然花卉畝產值高于瓜果,但是本地產量低,因為辛苦、收入低,農民不愿意種植。
建議:1.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扶持經濟收入高的產品,促進良性發展。2.給予花卉產業必要的支持,包括農業設施、肥料農藥、防災減災補貼等。3.種業是花卉產業的重中之重,但繁種和推廣能力不夠。建議研究出臺這方面的政策。4.土地方面,集約化經營和土地規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一些配套、輔助設施不能建,不利于提高園藝水平和農業經營水平。希望在政策方面給予協調、保障。(孫鑫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