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自主學習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推波助瀾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對此我采取以下幾點策略。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進入積極、活躍的語文思維狀態,其潛能便會得到開發,主體性也會得到弘揚。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不迭時機地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
1. 巧妙導入設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導入新課是學生學習的起點,設計一個好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如在教《新型的玻璃》時,抓住學生愛參與活動的特點,教師可在導入時利用玻璃推銷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我們還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的特點,通過猜謎,猜想故事結果,設置懸念,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2. 營造民主氛圍,大膽質疑內化能力
“學貴知疑”,學生敢于質疑是自主學習的動力。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中進行,讓學生大膽質疑,善于猜測。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不解,允許學生提出節外生枝的問題,允許學生質疑教師的觀點。學生對自己或同伴的問題研究興趣濃厚,從而激發自主閱讀、自由表達。生說師評,師說生評,學生必然會在這自主學習的環境中進行思維碰撞與觀點融合,從而學到知識、運用知識,內化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3. 把握練習梯度,提供恰當鍛煉機會
教育應該是公平的,優秀生、中等生和下層生都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教師對任何學生 “不忽視、不拋棄”。要把握好練習的梯度,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摸得到、摘得著”。如我教《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向全體學生提問:“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理解能力一般的學生找到“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我便給予表揚。但對于理解能力強的學生,我還要追問“這對父與子”的“了不起”表現在哪里,引導他們作更深入的分析。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當前學習水平,分層次設置問題,為學生搭建屬于他們程度的階梯,引導他們顯示自己的能力,勇于嘗試,為每位學生提供恰當的鍛煉機會,促使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
學習活動中,有的語文教師眼里只有個別會表達的學生,上課提問成為他們的專利。正因為教師沒有著眼于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很多學生就此止步。有些學生不是不能發展,而是教師阻止了他們的發展。教師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學生,根據學生的能力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正如魏書生所說:“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要從揚長開始。”我們在學生努力的過程中,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覺得“我也行”“我能行”,促使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自信心就自然豎立起來。
三、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自主學習不是任意學習,教師不能完全放手,要充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1. 引導預習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結合所教學段不同設置不同的預習任務。如第三學段預習我設置了“五步走”:①瀏覽,從整體上快速把握文章大概內容、文體特點等;②梳理課文主要內容與脈絡結構;③找出不理解的詞句,自學生字新詞,賞評精彩句段,提出不懂的問題等;④對比閱讀,發現課文人文主題與表達方式等異同點,提煉單元主題;⑤根據主題,提出探究問題,搜集閱讀相關材料書籍。
2. 指導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會學比教會更重要,教師最重要的工作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學生終身受益的則是掌握學習的方法。
(1)方法引領,觸類旁通。如《新型的玻璃》每段的結構大同小異,于是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通過找特點、用途,研讀說明方法,作范例遷移自主學習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學生很快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有路可尋,有法可依,在觸類旁通中自主學習。
(2)拓展思維,提高能力。語文學習要常常從讀中思、從讀中悟,這是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你從哪里感受到‘我是一個十足的釣魚愛好者呢?”除了讓學生從直接的描述思考外,我還引導學生從“我”的語言、動作、內心感受等方面揣摩。學生多角度去想問題,拓展思維的空間,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也會提高。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有意識地在課堂中把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實驗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