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工作及成效:
頂層設計。緊扣《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積極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蔬菜生產保護區,編制《崇明區農業布局規劃》《崇明綠色(有機)農業建設發展規劃》《崇明區設施農用地布局規劃》《崇明區休閑農業設施布局規劃》《2016-2020年崇明區林地建設專項規劃》等相關農業規劃。
調優結構。一是農業生產設施不斷完善。建成53萬畝高水平糧田和高標準農田,創建37家蔬菜標準園,完成15家畜禽養殖基地標準化改造,開展52家水產標準化養殖場改造。二是初步實現農林水一體化。農田灌溉保持率達到95%以上,節水灌溉工程覆蓋率達到76%。三是產業結構不斷調優。圍繞優質稻米、特色果蔬、崇明白山羊和清水蟹四大主導產業,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18萬畝,穩定蔬菜種植面積13.4萬畝。
生態優先。一是積極推進綠色食品認證工作。年初以來,制定了崇明綠色農業投入品準入標準和崇明水稻、蔬菜、林果綠色食品農藥目錄,篩選出67種適合崇明綠色食品生產的農藥。二是優化農業生產環境。2017年底將全面實現綠肥取代“二麥”種植,化肥、農藥畝均使用量已分別降至21、0.5公斤/畝,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推進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形成“稻田養鱉、稻蟹共生、林下食用菌、菜田蚯蚓黃鱔”等多種種養結合、循環相生模式。
品牌建設。一是篩選優良品種。“花優14” “秀水134”等逐漸成為崇明區水稻種植的主導品種。崇明白山羊、沙烏頭豬、清水蟹等特色優質種源影響力日益凸顯。二是加強品牌建設。目前全區共有上海市名牌產品10個、上海市著名商標11個、地理標志商標注冊6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產品4個。
產業融合。一是延伸農業產業鏈。涌現出明珠湖肉食品、綠晟凍干果蔬加工、立明糧油大米加工等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二是發展休閑農業。大力推進生態綠道、生態廊道、生態水系、開心農場、特色小鎮、田園生態綜合體等“多旅融合”(多種旅游形態融合)項目建設,形成一批特色各異的開心農場、田園生態綜合體和生態特色小鎮,實現農業“接二連三”(農業一產連接二三產業)。三是加大農產品產銷對接力度。啟動崇明蔬菜產銷三年行動計劃。
科技支撐。推進崇明生態農業科創中心建設,初步形成“1個展示中心+X個創新基地+Y個創業農場”的農業創新創業體系。
培育主體。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博士農場、開心農場,著力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由增量向提質轉變。
存在問題:
農業發展人才隊伍建設仍需加強。建議市人大督促市級部門牽頭科研院校等單位加強指導,制定科研人員服務崇明的激勵政策。
農業發展政策瓶頸亟待突破。建議強化對崇明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資金、土地、技術等要素支撐。
各項土地指標間的矛盾亟待解決。建議市人大督促市級層面進一步加強指標銜接。
下階段工作舉措:
實現崇明農業“三高”目標:即“高科技”,要成為全市農業科創中心的主承載區;“高品質”,要體現崇明農產品是全市最好品質的特點;“高附加值”,要體現農業產值有限,價值無限。崇明農業將打破產業界限,延長農業產業鏈,挖掘農業的非食用農產品功能,實現農業產業的增值和農民的增收。
夯實農業工作基礎。切實抓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和產權制度改革兩項任務。大力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啟動搭建土地招商媒介。
規劃農業空間布局。形成“2+2+1”農業布局,即港沿鎮區域和崇明現代農業園區兩個優質農業企業項目集聚區,港西鎮北雙村三灣公路和豎新鎮仙橋村兩個農業合作社集聚帶,以及一個橫沙標準農業產業園。
控制農業生產要素。一是嚴控農業投入品。二是加大農業土地統籌管理。三是全面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管控基礎設施建設??刂频蜋n農業大棚,布局高標準農業基礎設施。著力提升中華鱘和鳥類保護基地的生態能力。
打造區域公共品牌。今年先行先試全面啟動崇明大米線上線下營銷戰略,實現從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
建立農業發展負面清單。開展對林業適種樹種、優質果品、蘆筍種植等方面的調研,科學確立綠色農業發展負面清單,在此基礎上調整淘汰落后產能。
打造智慧農業發展高地。啟動地理信息系統基礎數據調查。繪制一張崇明綠色農業發展家底圖,編織一張崇明農業生產管理實時數據網,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
提升美麗鄉村建設能級。選取適宜區域,進行布局設計,試點打造樣板區域,提升“花村” “花宅” “花溪”品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