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輝
如今的初中生能唱出意境淺顯的流行歌曲,卻背不出字字珠璣的古詩;他們個個津津有味地看著日本動漫,卻對中國古典名著敬而遠之;他們不知道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源和意義,也不知道每朝每代的民族英雄。可以說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失去了最為本質的東西。當今社會人性道德缺失,精神底蘊淡薄,這些都是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逐漸丟失造成的。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古詩文所占的比重也不少,內容各有側重,細細分析,大致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①愛國主義方面。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歌頌愛國的佳作也不計其數。如杜牧的《泊秦淮》表達詩人憂國憂民之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抒發了詩人憂國之痛和愿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縱觀初中三年所選入的古詩文,表現這種愛國情懷的,占了三分之一左右,它構成了古詩文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強旋律。②人間真情方面。親情、友情、愛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是古詩文永恒的主題。如崔顥的《黃鶴樓》抒發了思念家鄉的愁緒;《詩經》中的《關雎》表現了愛情追求中的苦與樂……此類古詩文能讓學生懂得真善美的存在,并更好地去發現真善美,它構成了古詩文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③偉大理想、抱負方面。古代君王社會難免會出現階級社會不公的現象,注定引發歷代文人的關注,然后他們將自己的追求抱負寄托在詩文上。如曹操的《觀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李白的《行路難》表達了他堅定的信念,樂觀的精神,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安居樂業的憧憬……它構成了古詩文中傳統文化教育又一道亮麗的風景。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要傳承傳統文化,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滋養,語文教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那么,語文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應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誦讀、背誦古詩文,積累傳統文化
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有達到一定的積累量,才能從中窺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全貌。而在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積累中,誦讀、背誦是一種極為重要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對于古詩文而言,只有熟讀成誦,才能積累其中的傳統文化經典,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自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對于教材所安排的篇目,應當利用課堂時間以及早讀、晨讀的時間,通過配樂朗讀法、吟唱法、配畫法、賽讀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全面背誦掌握下來。除了背誦課本所安排的篇目外,還應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背誦《弟子規》《三字經》等傳統文化讀本,牢記于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對古詩文的初步理解。
二、聯系生活,運用古詩文,感知傳統文化
古詩文是祖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我們帶領學生出去秋游,登上了高山之巔,就引用“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當學生失意時,就引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來勸慰他;看到春天到來時,就引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來形容;和親友分別時,就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安慰……這樣一來,學生們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又能引導他們認識人生價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使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不只是停留在朗讀和背誦層面,得到外延,使傳統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傳承。
三、了解古詩詞的時代背景,加深理解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創作的。在教學中可以詳細講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深入了解文學創作的歷史環境,能夠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創作背景和方法有一個良好的認知,從而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在杜甫的《望岳》《春望》這兩首古詩的教學中,我通過對杜甫和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安史之亂前后詩人內心世界的變化。前一首詩人正處于開元盛世時期,當時還很年輕,詩的字里行間洋溢著蓬蓬勃勃的朝氣,表達了自己遠大的志向和抱負;而后一首是安史之亂后滿目凄涼,國破家亡的背景,表達的是詩人憂國思家的愛國之情。這樣通過對古詩詞時代背景的講解,學生更深層次地認識了傳統文化。
四、豐富課堂教學,強化傳統文化
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能夠更加有效地開展課堂教育,傳統文化的教育應當結合現代環境進行展開。例如在中秋來臨之際,教師可以開展一個以中秋為主題的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可以借助《水調歌頭》這首詞,讓學生仔細品評作品中的中秋傳統文化,增強對傳統節日的了解。根據當代中學生表現欲較強的心理,可以讓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如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可將全班分成三到四個大組,推出組長,組內協商再推出編劇、導演、道具、演員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在表演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傳統文化得到良好的傳承。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師應重視初中語文中的古詩文教學,改革傳統古詩文教學模式,創造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古詩文,學習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古詩文的學習中領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加真切地關注自己,關注他人,關注社會,關注自然。
(作者單位:湖南省雙峰縣鎖石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