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嘯
2017年年初,號稱史上最嚴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是否有必要制定如此嚴格的道交條例?筆者嘗試從一個普通市民的角度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筆者認為,嚴格規定、嚴格執法是為了促進市民的守法意識,遵守規則是為了讓社會公眾都能獲得交通便利和交通安全。從這個角度講,制定史上最嚴的道交條例是十分必要的,市民都能接受。嚴格規定的目的是為了使大家自覺養成文明的習慣,對城市安全和社會進步都有好處。通過幾年的習慣培養,公眾的許多交通陋習都會有所改觀,真正受益的也是人民群眾。
但對于廣大機動車駕駛者而言,可能短時期內無法快速適應,特別是平時已經習慣了較為隨意的變道、停車、超車、轉彎、調頭、甚至不禮讓行人等行為的駕駛員,其在道路上的行駛自由大大受限,自然而然會感到陡增了很多麻煩。
事實上,除了有車一族的“自由”受限外,真正引起市民關注的,是和“嚴”有關的另外兩個方面,一個是執法部門在堅持“嚴”的情況下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管理尺度是否前后一致;另一個則是在堅持“嚴”的情況下,遇到突發情況或是普遍情況,是否有人性化的處理措施。
令人詬病頗多的是“選擇性執法”,即雖然規定“嚴”,但執行不是都“嚴”,執法存在有時嚴、有時不嚴,甚至對待一般群眾嚴,對待特殊身份者不嚴的情況。例如對待騎自行車帶人、非機動車闖入人行道等較輕微違章行為,個別執法人員有時會睜一眼閉一眼,有時卻特別嚴格,存在尺度不一的情況。有人長年累月違章都沒事,某天突然被特別嚴格查處,因而引起了行政相對人與執法人員的矛盾。又如個別警車在黃線標識區域停靠,駕駛該車輛的警務人員卻在附近查處他人違章停車,根本沒有起到表率作用,亦會引起群眾對執法者的不滿。選擇性執法可能導致群眾對原本嚴格的法律規范喪失敬畏感,轉而想辦法鉆空子,將主動遵守交通規則異化為遵守警察執法和規避探頭偵測,甚至在違法行為發生時不是積極去承認錯誤,而是想方設法尋找關系解決問題。嚴格執法必須與公平、公正相輔相成,不然法律規定越是嚴格,因“選擇性執法”造成的不滿就會越多。
處理違法的人性化方面,一是具體執行中是否能更多考慮被管理對象的切身利益和合理訴求。有時一味強調剛性和嚴格,不考慮行政相對人的實際情況,不僅會使得執法效果大打折扣,有時甚至可能引發新的矛盾。例如,設置機動車禁止??康摹包S線”,嚴格管理固然十分必要,但是否能夠兼顧群眾臨時緊急的短時停車需求?面對居住小區車位緊張的情況,夜間的部分空閑道路是否可以給群眾提供停車便利?
二是執法者執法過程是否能更多地采用教育與處罰并用的方式,而不僅僅是簡單粗暴地一罰了之。個別執法行為較為簡單粗暴的情況有時會在媒體上曝光,最為典型的如近期松江交警在控制違法人員時未考慮其手抱嬰兒的情況,致嬰兒墜地痛哭,引起圍觀群眾和輿論非議。交通執法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查處違法行為,但同樣重要的是教育公眾遵守規則,因此教育與處罰同樣重要,教育說理比簡單罰款更有必要,也更貼近我們制定最嚴交規的根本目的。從這個角度講,培養基層執法人員在擺事實、講道理方面的業務能力更應引起重視。
筆者認為,只有公平、公正以及人性化操作等要求都能貫徹到道交條例的執行過程中,才能使史上最嚴的道交條例真正發揮出最大威力,同時又被全市人民遵守和擁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