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云

[摘要] 目的 探討該院的21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發生低血糖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方法 對于2016年1—12月入住該院內分泌科的21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住院病歷與床邊調查的會診,前瞻性收集患者資料(包括對出院、轉科患者的跟蹤調查),除患者住院基本信息外,主要調查患者病情、治療及服藥依從性、夜間低血糖發生次數、胰島素使用情況、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波動指標、飲食習慣及排泄情況等等,數據的收集和處理數據,進行數據分析。結果 經統計和調查發現,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發生主要因素與治療用藥依從性、飲食及活動情況、心理狀況、基礎疾病及并發癥等呈正相關。 結論 老年糖尿病夜間低血糖的臨床觀察和護理,最重要的是要使患者及其家屬充分認識到其嚴重性和危害性,加強對夜間低血糖的有效控制并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全面提升護理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 老年糖尿病,護理效率,夜間陣發性低血糖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7(b)-0119-02
該研究旨在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多發性或多發性疾病對夜間低血糖代謝的預防和護理是最常見的,如老年人和非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比較,發現很容易低血糖,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因此,加強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預防和護理具有重要意義。在糖尿病低血糖的臨床研究有重要的意義,疾病已經嚴重影響了生存的水平,人們更加重視疾病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生活質量。但往往伴有特定或過程中的低血糖癥狀,通過調查發現,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飲食不當所致,所以醫院是醫療衛生教育的重要場所應加強防范,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有利于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1]。糖尿病夜間低血糖癥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是老年患者,雖然很多護理人員注意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在糖尿病護理的具體過程,但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所以經常有疏忽,導致臨床工作的負擔,但效果仍不理想,因此,該文具有現實意義[2],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12月該院21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癥患者的護理預防,患者年齡61~81 歲平均年齡(71.23±1.40)歲,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①護理組,共109例,平均年齡(71.54±1.11)歲,采用了全面護理對策。②對照組,共109例,平均年齡(72.21±1.01)歲,采用了常規的臨床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方法,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身體狀況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臨床研究對比意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方式,常常需要給患者口服降糖藥治療,醫院的護理人員應準確并熟悉掌握各方面藥物的藥理,同時清楚的懂得禁忌癥和劑量數據,以及不良反應和過敏反應,必要之時應立即采取措施。記錄每天出入量,定期復查血糖、尿糖、24 h尿糖定量,觀察病情轉歸,定期測量體重,發現病情變化,應遵醫囑適當改變進食量。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的過程中必然會有產生低血糖的可能性,對照組在治療的過程中告知患者必要時必須飲少量糖水,嚴重時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1.2.2 護理組 護理組應給予綜合護理。①密切觀察。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病情,在出汗和嚴重的噩夢情況下進行血糖測量,同時,應每天告知患者如何監測血糖和監測血糖的重要性,在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增加胰島素和降糖藥物的用量,特別是加強血糖監測,尤其是早上3:00左右,一定要有關鍵觀察記錄,②焦點轉移。建立輪班管理制度,對于低血糖癥狀應說明這種情況的原因,不要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并對患者勸說,以免加重病情。同時應重視臨床反應及對策。
1.3 評價標準
該次論文研究的評價標準是針對患者的血糖、胰島素水平的情況進行評價。
1.4 隨訪
該次研究的全部患者均進行了隨訪,隨訪時間為7~10個月,平均隨訪時間為(8.03±0.76)個月。
1.5 統計方法
用SPSS 14.3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組間計量資料(x±s)用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n(%)]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針對兩組患者護理8個月后的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護理組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組采用以患者為中心的綜合護理,圍繞患者的需要,提高護理服務整體水平,優化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和社會滿意度,加強夜間巡邏觀察室,更多的患者,增加患者夜間就寢前血糖監測的數量,其次,了解患者的血糖監測,血糖,根據用藥情況, 飲食合理的患者,綜合護理應穩定護理,穩定患者的情緒、思想和情緒,消除糖尿病治療中的不利因素,幫助患者康復。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短期治療效果的關鍵,要充分了解低血糖和夜間頻繁病房的危害程度,密切觀察 血糖變化情況、積極護理、護理前后護理效果對比分析。
3 討論
3.1 老年糖尿病夜間低血糖的原因分析
3.1.1 老年人代謝功能降低 基本代謝指的是休息狀態,在適宜的溫度環境中,為了維持基本生命活動所需的單位時間能量消耗,基礎代謝稱為基礎代謝率,在醫學中,基礎代謝和基礎代謝率常常被用來作為觀察新陳代謝的指標之一。基礎代謝率的下降,加上老年人體力活動的減少,自然會導致更少的能量消耗。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降糖藥一定要正確,否則會導致低血糖,老年人代謝下降的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尤其是在降糖治療過程中,必須考慮到代謝功能下降的問題,優化護理,避免低血糖癥狀[3]。
3.1.2 多種疾病的綜合因素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多種疾病,也可能服用多種藥物,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抗血栓藥物都能增強降糖作用,這些原因都是由低引起的血糖,護理人員對患者用藥無詳細了解,導致老年患者低血糖癥狀,血糖不能有效調節老年人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此外,熱量攝入不足也會導致嚴重低血糖。endprint
3.1.3 健康教育不到位 老年患者在運用胰島素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忽視而出現用藥后未按時就餐的情況,胰島素仍未及時調整劑量致低血糖發生。
3.1.4 夜間護理忽視 夜間是臨床護理工作的薄弱環節,夜班人數少,患者睡眠不足,但許多老年患者可能有夜間低血糖癥狀,且 十在噩夢中,無法及時召喚護理人員,這種情況由于夜間的護理工作而不到位[4]。
3.2 老年糖尿病夜間低血糖的預防
3.2.1 心理護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生率較高,夜間發生這種狀況就會引發昏迷狀態,對老年患者而言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心理狀態[5]。這主要是因為老年患者從心理層面來講較為恐懼死亡,這種突然發生的昏迷狀態會引發老年人心理層面的恐懼,同時也會加深針對糖尿病的恐懼感受,在這樣的情況下,護理人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要聯合家屬,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及時疏導[6]。
3.2.2 應急準備 診斷明確后,應給予50%葡萄糖液40~60 mL靜脈注射,適當的重復應用,如果是腎功能不全,應減少降糖藥物P romptly用量,為了更好地預防低血糖的發生,護理人員要將應急救治的相關藥物、器械準備好,保證治療及時。
3.2.3 嚴密觀察 觀察病人活動情況,無蒼白、乏力、饑餓、顫抖出汗、視力模糊、頭暈、老年人反應能力低,因此,觀察時間的把握,最好每3 h觀察1次,并做詳細記錄。
3.2.4 健康教育 通過不斷細分患者的需求,提高老年人參與健康教育的積極性,觀看科教片能夠促使患者理解問題關鍵,提升記憶力。
4 結論
通過該文的研究,闡明了預防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采取綜合護理方法對其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從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觀察,及時預防,實現夜間低血糖的護理措施,有效的控制,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莉.預防2型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發生的護理措施分析[J].甘肅醫藥,2013(8):632-634.
[2] 張海榮,于士敏,王瑾瑜.糖尿病病人夜間低血糖的預防及處理[J].中國民間療法,2012(9):79.
[3] 周莉,陳偉.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8(4):440.
[4] 張偉,劉學梅,姜琳.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的觀察與護理體會[J].醫學檢驗與臨床,2008(4):113.
[5] 孫玉肖,周嫣,馮芳茗,等.睡前飲食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的干預效果[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22):14-16.
[6] 何慧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夜間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4):591-592.
(收稿日期:2017-0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