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兵+周開利
[摘 要]對工程碩士的工程應用能力培養不是高校擅長的,校企合作培養是較好的培養模式。為了在校企合作培養中進行有效管理、考核,提高培養質量,對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的兩個案例進行了研究,根據實際案例效果分析,對建立合作培養制度、合作企業、企業導師的篩選、合作培養內容等提出了建議。研究結論對改進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工程碩士;合作培養;案例分析;實證研究;企業導師
[中圖分類號] G64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11-0169-03
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是培養高層次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同時,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國家從1990年批準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來,專門設立了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類型。[1]目前碩士層次已有39種專業學位研究生,其中企業最需要的主要是工程碩士。工程碩士專業是從1997年被批準設立的,專門培養應用型、復合式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碩士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到企業從事工程技術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一、工程碩士及其工程領域
按照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將達到60%左右。[2]2015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還只有45.86%。[3]
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培養規模在適度增長,規模結構更加合理。不同類型研究生教育規模發展趨勢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研究生招生總體規模維持在每年5%左右的增長率,而學術型研究生規模在縮小,專業學位研究生占比則不斷上升,但離“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占比60%還有較大差距。
工程碩士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到企業從事工程技術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工程碩士培養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工程應用開發能力的培養,但是工程實踐能力并不是高校的長處,單獨依靠高校無法勝任工程碩士的工程應用開發能力培養,因而工程碩士的校企合作培養成為一種必然選擇的培養模式。[4]教育部關于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意見也明確規定了工程碩士培養“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5]
工程碩士培養的工程領域現已達到40個,但是工程碩士的就業率、就業質量、招生、企業和學生的滿意度都還不盡理想。[6]2016年3月公布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結果,顯示很多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授權點評估不合格或限期整改。[7]
對于工程碩士培養,按照教育部規定,都采取了學校導師、企業導師雙導師制。[8]同時,針對工程碩士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研能力培養、應用開發能力培養,各工程碩士點采取了各種培養改革措施,進行了針對性的教育改革。[9]對于工程碩士培養,有以創新能力培育為導向的[10],也有以應用研發項目引導的[11],但總體上仍顯示高校在應用技術上的不足、在實踐教育環節的條件欠缺。
為了更好地提高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特別是搞好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校企合作培養工作,我們將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的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中的兩個典型案例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工程碩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養的經驗和教訓。
二、案例一的情況及分析
工程碩士研究生A,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學生,研二起到某電子企業實習。該企業是制造汽車音響的企業,對技術創新、技術人才很重視,與高校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
研究生A是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招收的首批全日制工程碩士,是應屆三本院校畢業生,調劑錄取,入學分數較低,剛達到國家錄取分數線。該生進入企業后,學習企業現有音響產品技術。該生學習相關電子設計、嵌入式開發技術就花了半年多時間。企業是計劃開發基于嵌入式技術的車載智能設備,功能是集成音響、視頻、定位、車聯網、安全駕駛等。掌握一定的開發技術后,A設計了嵌入式車載設備的一些簡單功能,如GPS定位、播放音樂。企業每月給該研究生發放了1000元生活補助。
但在A進入企業實習第十個月左右,A擅自離開了該企業,到深圳一家電子廠找了一份全職電子設計工作。一年后,臨近畢業時,A提交的關于車載設備建立物聯網的學位論文,評審沒有通過,延期一年后才畢業。當時與A一起到該企業實習的研究生,幾乎都沒有完成實習任務而提前離開了實習企業,后來也都沒有到該企業工作,企業關于車載智能設備的開發也一直沒有取得突破。A所在的工程碩士學位點在教育部2016年3月公布的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結果為“限期整改”,將暫停招生兩年。
分析該案例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效果不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合作企業沒有參與工程碩士培養方案的制訂。由于是第一屆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沒有區分原來的學術型工學碩士,沒有結合具體工程應用,導致A就沒有學習過嵌入式技術、電子設計等相關課程。
2.導師沒有直接參與研究生A在企業的項目指導。由于導師的研究方向與合作企業的研發方向不一致,導師沒有直接參與合作企業的研發項目,從而對A沒有直接進行指導。
3.合作企業技術力量較弱,企業導師缺乏對A進行技術指導的能力。A認為學不到東西,這也是A最后離開合作企業的直接原因。
4.缺乏制度管理。學校與企業溝通少,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培養溝通機制和管理制度。A離開合作企業后,學校一直不知道,半年多后知道,已很難補救。
三、案例二的情況及分析
工程碩士研究生B,也是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學生,來自廣東省一所高水平建設工科大學。研一末的暑假B開始就到東莞神州視覺科技有限公司實習,進行校企合作培養。該企業生產電子制造業的貼片產品缺陷機器視覺自動檢測設備,是高新技術企業,是該產品行業國內老大,擁有較強的科技實力。但由于是民營科技企業,該企業技術人員學歷仍然不高,企業對碩士等高科技人才非常需要,對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技術人才也非常重視,與高校也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校企合作培養基地。endprint
研究生B是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與A同屆,是應屆二本院校畢業生,第一志愿錄取,入學分數相對A高得多,高于國家錄取分數線50多分。B進入企業后,企業非常重視。當時是五個研究生一起到該企業,其中兩個是另一所高校的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學術型研究生。企業將五位研究生分為了三組,每組安排了一位企業導師。同時,企業與高校合作申請承擔了省科技計劃項目,研發相關新產品。學校導師與其中一組學生、企業導師一起承擔合作省科技計劃項目。另外兩組學生承擔企業的自主研發項目和為其他企業的定制科技產品進行研發。
由于B所在的高校較早與該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在碩士點的工程碩士培養方案制訂中就征求過該企業意見,而且B的導師也是從事數字圖像處理、機器視覺技術研究的,所以B在研一就學習了數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智能信息處理等相關專業課程,進入企業后很快就融入了企業研發工作。
當然,B在軟件開發、直接的應用技術,如相機標定、光源設計等方面還存在欠缺,企業導師給予了學習指導。同時,學校導師與B在企業的研發工作獲得的突破,導師指導B進行了理論分析歸納,發表了高水平論文,論文被EI收錄,并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
B的學位論文就是他在企業實習期間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優秀等級。B還獲得了優秀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畢業后,B和其他三位同學留在了該企業工作,現已成為技術骨干。
另一位學術型研究生同學,由于對軟件開發缺乏信心,對工程應用實踐缺乏興趣,但對理論研究更有興趣,雖計劃的一年實習期未滿,但經導師、學校和企業同意后也提前離開了該企業。由于學術型研究生并沒有在企業實習時間的硬性規定,該研究生后更換題目后在學校重新進行課題研究,也按時畢業,并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總體看,工程碩士B的校企合作培養是比較成功的,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都比較滿意。分析該案例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效果較好的原因,主要有:
1.合作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企業參與工程碩士培養方案的制訂。培養方案對于專業課學習、實踐環節等參考合作企業的意見。
2.合作企業的技術研究方向與導師、碩士點的學科發展方向一致或相近。這樣,導師可以直接參與研究生在企業的合作培養技術指導,也有利于校企合作進行技術研發,更有利于研究生將實際研發工作進行理論分析、歸納,最終順利完成學位論文。
3.合作企業有一定的技術實力,企業導師對工程碩士能進行工程應用實踐的有效指導。企業有實際技術需求,有實際課題供工程碩士在導師指導下來進行研究。
4.形成成熟有效的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機制,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對研究生在企業的實習工作進行有效考核。學校與合作企業、校內外導師間建立順暢及時的溝通機制,及時了解研究生的培養狀況,對出現的問題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四、參與工程碩士合作培養的企業及導師選擇
為了保證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特別是對學生有效進行工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基地。實際上,很多企業是有興趣參加工程碩士的合作培養的。我們對珠三角地區企業進行過問卷調查,返回的調查問卷中有95.0%的企業愿意參加工程碩士的校企合作培養,有91.9%的企業愿意建立合作培養基地,有67.4%的企業表示可以提供企業導師。所以,對進行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建立合作培養基地,多數企業都是愿意參加的。
從前面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在進行合作培養、建立合作培養基地時,應對合作的企業、企業導師進行挑選。企業應該有一定的技術實力,應該能對工程碩士的實踐工作提供有效的技術指導,能提供研究課題,企業的技術研發方向應與碩士點的學科發展方向和導師的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
企業導師應該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主持過技術研發項目,能對工程碩士進行有效的技術指導。
五、結論
通過對兩起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案例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到,要使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取得好的效果,應做到以下幾點:
1.應選擇有一定技術實力的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企業的技術研發方向應與碩士點的學科發展方向、導師的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企業應能提供有豐富的工程開發實踐經驗的企業導師。
2.企業參與工程碩士培養方案的制訂。
3.導師參與工程碩士在企業的實踐環節,校內外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工程碩士的學位論文最好以研究生在企業的實際研發工作為研究課題。
4.建立成熟有效的工程碩士校企合作培養機制,包括嚴格的管理機制、順暢及時的校企溝通機制、研究生合作培養的有效考核機制等。
企業對工程碩士有很強烈的需求,通過不斷改進,可以使工程碩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養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培養質量,更適應企業需求。
[ 參 考 文 獻 ]
[1] 研究生專業學位總體設計研究課題組. 開創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新時代——研究生專業學位總體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2017,1.
[3]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歷年教育統計數據[EB/OL].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 jytjsj_2015/,2017,1.
[4] 穆曉星.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6).
[5]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2009,3.
[6] 于苗苗,馬永紅,包艷華,等.多重視角下的專業碩士就業質量狀況——基于“2015年全國專業碩士調研”數據[J].中國高教研究,2017(2):69-74.
[7]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14年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結果[EB/OL].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2/moe_839/201
603/W020160330293653593423.pdf,2016,3.
[8] 王帥,郭業才.工程碩士“雙導師制”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學教育,2014(6):43-45.
[9] 何欣娟,賈凱斯,于慶東.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控制與保障研究綜述[J].大學教育,2013(12):16-17.
[10] 馮濤,黃翔,南文海.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76-80.[11] 羅兵,高月華.項目引導的應用型研究生協作培養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0):105-106.
[責任編輯:鐘 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