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武
土地工程是運用工程和科技手段解決土地問題。把未利用土地變為可利用土地或對已利用土地進行高效利用,能動協調人地關系和諧發展的系統過程。上世紀90年代以來,陜西國土資源系統狠抓土地工程科技創新,經過艱辛探索,總結提出了“土地工程”的概念,形成了土地工程的理論體系。在土地工程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并將科技與實踐有機結合,以土地工程有效促進了土地生態恢復治理。
土地工程的時代背景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土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使得土地退化和污染、優質耕地和優質糧田數量減少、土地景觀破碎化與生態功能退化及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目益突出。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顯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其中重度污染點位比例為1.1%,四成以上耕地退化,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前不久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明確指出,“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在這種形勢下,土地工程應運而生,并被社會各界認可,土地整治工程本科專業也剛剛獲得教育部批準。土地工程的提出,對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相信不久的將來,全國土地工程整體水平將不斷邁上新臺階,土地生態文明建設也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土地工程的陜西實踐
陜西國土資源系統在國土資源部和陜西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和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進行系統化工程治理,走出了一條以土地工程促進土地生態恢復治理的新路子。近年來,先后開展了沙地、鹽堿地、廢棄宅基地、黃土高原溝壑地、污損土地、河道灘地、建設用地等多種土地類型的綜合整治,累計新增耕地40多萬畝,有力保障了全省追趕超越用地需求。
在陜西榆林毛烏素沙地治理中,應用自主研發的“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固沙造田技術”,直接建成新增噸良田約7萬畝(馬鈴薯產量超過3噸/畝),應用推廣建設20余萬畝,累計工程節支約5億元。成果的推廣使榆林約530萬畝沙地的生態整治及砒砂巖的資源化利用成為可能,技術先后榮獲2012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和2014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在陜西渭南鹵泊灘鹽堿地治理中,通過“改排為蓄、水地共處、和諧生態”的重度鹽堿地治理新模式,治理鹽堿地8萬余畝,累計工程節支達3億元。這一治理新模式獲2010年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和2011年陜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為我國5.2億畝鹽堿地治理探索出了一條新途徑。
在黃土高原溝壑地整治項目中,運用溝道壤中流無動力調節灌溉綜合技術,在延安南泥灣建成高標準水田1500畝,恢復棄耕土地超過4000畝,并融合紅色旅游元素,打造現代觀光農業,再現了“陜北好江南”風貌,水稻畝產從200多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
在污損土地修復方面,潼關縣作為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138個重點防控區之一,潼關金礦區地質環境治理項目通過土體有機重構及化學固渣、工程穩渣、重塑植被等技術措施治理污損土地近2000畝,為污損土地修復提供了試點經驗。
在空心村綜合整治方面,1992年率先在全國啟動了空心村的調查、關鍵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探索形成了“農村廢棄宅基地綜合整治集成技術”,在陜西銅川等地直接建成新增耕地4.6萬畝,推廣20余萬畝,累計工程節支約1.8億元。該技術為全國空心村的綜合整治提供了示范和借鑒。
在荒石灘地治理中,運用耕作層構建技術,對耕作層土體有機重構開展系統研究,確定了荒石灘地整治的最佳客土厚度,構建了具有容重梯度的土體構型,形成了上松下緊、結構穩定的耕作層剖面結構,在陜西華陰白龍澗實施土地整治2.1萬畝,在此基礎上,主持完成了“三門峽庫區(華陰段)土地整治與現代高效農業快速發展模式研究與實踐”的課題研究。
土地工程的生態效應
近年來,陜西國土資源系統注重運用“土地整治+”理念,以土地整治帶動現代農業、土地綜合開發、流域綜合治理,促進生態恢復治理和區域生態整體改觀,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相統一。
石川河,曾被譽為“富平縣人民的母親河”。由于縣城南部地勢較低,汛期主泄洪溝攜帶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嚴重堵塞河道、污染土壤。為從根本上改變這種面貌。我們對石川河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工程以石川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為重點,結合渭北黃土高原特點,按照整體性、系統性原則及其生態系統內在規律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和治理,促進石川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和改善。工程實施中,通過“開源一凈化一利用—排放一再生”的水資源持續利用方式,探索建立了河道治理工程新模式,經過近4年的階段性治理,昔日污水橫流的石川河兩岸已成為具有國內一流水準的城市核心濱水聚居區,成為系統化治理和流域綜合治理的樣板工程。整體項目建成后,將大大提高石川河富平段河道防洪能力,有力保護沿岸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周邊萬畝糧食基地高產穩產,有效恢復北部沿山綠色生態屏障。
毛鳥素沙地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南部、陜西榆林地區的北部風沙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東北部,總面積4萬平方公里。為解決陜北沙漠地帶農民脫貧及耕地占補平衡問題,我們以土地科研為支撐,在毛烏素沙漠開展土地整治,令人苦惱的“沙子地”變為孕育現代化農業的搖籃,整治后的耕地馬鈴薯畝均產量達6000-8000斤、玉米畝均產量迭1600-2000斤,使得昔日的不毛沙海成為一幅美麗的綠野畫卷,為系統化治理整個毛烏素沙漠提供了借鑒的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