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桂蘭



摘要:目的 探究ICU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臨床護理路徑應用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我院ICU重癥護理病房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62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以臨床護理路徑予以護理,對照組以常規護理方式予以護理,進行兩組相關指標之對比。結果 ADL、Fugl-Meyer評分于入院1個月后的對比中,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的評分,差異于統計層面上成立(P<0.05);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中,觀察組(96.77%)相比對照組(77.42%)高,其所存差異于統計層面上成立(P<0.05)。兩組并發癥總發生對比上,觀察組發生率(19.36%)相比對照組(45.16%)更低,其所存差異于統計層面上成立(P<0.05)。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在ICU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頗具效果,能夠一定程度使患者生活能力得以提高,實現患者預后改善,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并應用。
關鍵詞:腦梗死;ICU;臨床護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4-0136-02
臨床護理路徑(CNP)作為特定的治療護理模式,以疾病、手術等作為主要根據,通過護理的流程化與合理化達到整體的深入,從而實現護理效果。相關研究發現,CNP的應用不僅使護理質量得到提升,而且一定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ICU中,大面積腦梗死可謂常見,此病的嚴重性很大程度影響患者的生活,護理方式的有效選擇至關重要。本研究主要將我院ICU重癥護理病房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選取62例出來,進行ICU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臨床護理路徑應用效果的探究,現主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3年7月~2015年1月中將我院ICU重癥護理病房的大面積腦梗死患者選取62例出來,所選患者均相符于相關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1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40~82歲,平均年齡62.6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38~80歲,平均年齡61.9歲。兩組基本資料對比之差異于統計層面不成立(P>0.05),可比。
1.2方法
1.2.1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方式:藥物使用指導、健康知識宣教、規律性巡視、口頭化叮囑等。
1.2.2觀察組 予以臨床護理路徑的方式。結合相關護理經驗,全面分析患者資料,設計合理恰當的臨床護理路徑,主要包括:①護理人員向患者進行相關醫護人員的基本介紹,以及對醫院環境、相關設施、制度規定進行介紹,為患者熟悉環境奠基,減少陌生感。②進行入院相關指導,主要有生活方面及心理方面的指導,緩解患者恐懼的心理;相關入院檢查予以完善。③完成飲食規劃的合理制定,以患者偏好為基本依據,以充足的營養為出發點,選擇適宜食物,主食宜軟性;對患者家屬予以適當的正確喂食指導。④予以健康教育,使患者對疾病、治療方式、護理方法以及并發癥之預防方式等有充足的了解,引導患者主動配合。⑤患者在進行腦梗死相關藥物服用的同時,應對其予以低溫治療,預防感染;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⑥護理人員強化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對于有不良情緒存在的患者,應予以及時的疏導,以健康思想教育化解不良情緒。⑦注重對患者身體清潔的護理,規律性翻身,以防壓瘡;進行一定的活動訓練。⑧協助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制定相關康復訓練計劃,包括肢體、吞咽、語言等功能的康復訓練,密切觀察患者表現,對不適反應予以及時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ADL評分、Fugl-Meyer評分在入院時和入院1個月后的情況,以及觀察兩組滿意度及并發癥的對比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t檢驗,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在統計學層面上,則成立。
2結果
2.1兩組患者相關評分比較
ADL評分、Fugl-Meyer評分于入院1個月后的對比中,觀察組呈現優于對照組的評分,差異于統計層面上成立(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96.77%)優于對照組(77.42%),其所存差異于統計層面上成立(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9.36%)低于對照組(45.16%),其所存差異于統計層面上成立(P<0.05),見表3。
3討論
CNP護理模式以疾病、手術等作為主要根據,通過臨床路徑標準制定護理流程,流程包括患者住院到出院的整個過程,并以圖表形式將特定護理計劃羅列開來,形成護理有序的模式,予以患者明確有效的護理。CNP能夠實現最新醫學知識的及時掌握,助于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新穎且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護理內容,使護理服務的提供具有預見性及有效性。此護理模式的應用中,護理工作擺脫機械化、被動化的醫囑執行,進而對患者主動予以臨床路徑的護理,患者也可清楚明了地掌握護理過程及所需進行的相關治療,明白此量身定做之護理模式的優越性所在,使內心的憂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得以化解,并積極主動配合特定的護理。此外,CNP護理內容及流程的制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合理適當的調整,以達更佳的效果。
大面積腦梗死主要在于動脈供血區中,腦組織出現軟化、壞死的現象,通常由于大腦中動脈、勁動脈主干以及皮質支完全性卒中而發生。大多心臟病、高血壓等患者因病史因素,致血流動力及血液成分等發生變化,影響腦動脈,則會引起此病的產生。因梗死灶具有不同的范圍、大小等,所以會以各異的體征及癥狀作為表現,臨床上則主要以意識障礙、頭痛等為主要表現,且患者大多有偏癱存在。此病于腦卒中可謂嚴重之類,且起病急驟,病情較為嚴重,臨床ICU中,大面積腦梗死可謂常見,其嚴重性很大程度影響患者的生活,因此,有效地護理以改善患者之預后狀況至關重要。
本研究中,兩組ICU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分別采取了常規護理方式、臨床護理路徑,結果表明,在ADL評分、Fugl-Meyer評分于入院1個月后的對比中,觀察組呈現優于對照組的評分,ADL評分觀察組(70.37±7.84)分,對照組(48.32±5.36)分,Fugl-Meyer評分觀察組(61.45±7.39)分,對照組(43.48± 4.97)分,其差異于統計層面上成立(P<0.05);在護理方面所反映的滿意度對比中,觀察組存在30例總滿意,對照組存在24例總滿意,總滿意度前者(96.77%)相比后者(77.42%)高,其所存差異于統計層面上成立(P<0.05);在并發癥總發生對比上,觀察組共6例發生,對照組共14例發生,前者發生率(19.36%)要比后者(45.16%)更低,其所存差異于統計層面上成立(P<0.05)。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在ICU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頗具效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預后,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秦俊蕾.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05):911-912.
[2]楊雪英,劉捷.護理路徑在ICU危重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02):109-110.
[3]曾軍紅,劉小明,羅良華.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死患者康復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33):148-149.
[4]張鳳莉.應用臨床護理路徑促進腦梗死患者康復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09):717-7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