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英+代燕琴
摘要:目的 分析介入室護理的安全隱患與應對措施。方法 從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眾多進行介入治療的患者中抽選122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嚴格遵照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傳統組和特殊組,每組各61例。采用常規性措施對傳統組患者進行護理,對特殊組患者則在深入性分析安全隱患后進行針對性護理,由相關工作人員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后的安全隱患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經相應性護理后,特殊組患者的安全隱患總發生率為3.28%,傳統組患者的安全隱患總發生率為42.62%,后者顯著高于前者,且兩者間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行介入治療的患者進行安全隱患分析后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安全隱患的發生率,臨床應大力推廣。
關鍵詞:介入室護理;安全隱患;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3-0177-02
臨床上將一種集病情診斷和治療為一體的綜合性診療方式稱為介入室放射診療[1]。因該診療方式的放射學特點,使得介入室的護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接受介入診療患者以及介入室醫護人員的生命健康,從而也使得其對護理工作的質量要求更高。本文就介入室護理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相應的措施以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于我院就診并接受介入治療的122例患者,并按照1:1的科學比例將其隨機分為傳統組與特殊組。傳統組中,女21例,男40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50.19±5.73)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43±1.17)年。特殊組中,女22例,男39例;年齡36~66歲,平均年齡(50.29±5.68)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13±1.10)年。就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性別、年齡、病程)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兩者在該系列數據中并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安全隱患及針對性護理措施
1.2.1無效造影 對患者進行介入診療時,為確保造影圖像[2-3]的清晰性,需引導患者反復性地做屏氣等動作,若醫護人員缺乏相應的醫護知識,便無法引導患者正確配合治療,且如若患者進行之前未進行閉氣訓練,再加上治療時導管位移等因素的影響,易致使圖像采集的結果不理想化(模糊等),從而增加造影次數和造影劑的使用量,加大對患者腎功能的損害。
護理措施:各醫療機構應對每位介入室醫護人員進行針對性的知識技能培訓,并定時定期對其進行“再學習”訓練,確保醫護人員能夠將治療前的宣教工作做到位;對患者進行相關訓練時,醫護人員應向其講解各方面的注意事項以及訓練的作用,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能夠以身心放松的良好狀態配合治療。
1.2.2迷走反射 當患者不適應介入室室溫時會使其產生不適感,從而引發張、畏懼等一系列不良情緒和心理,加之對其進行動脈灌注化療[4-5]時所用藥物濃度較高且用藥速度較快,易導致出現血管痙攣等不良癥狀,從而引發迷走神經反射,進一步降低患者血壓,影響患者生命健康。
護理措施:醫護人員應將介入室的溫度保持在19~23 ℃左右,并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進行調節;進行介入治療前,應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緩解患者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依從性;提前做好應對患者可能出現迷走反射現象的護理準備。
1.2.3職業暴露 介入室相關工作人員因職業需求,通常需要直接接觸患者的體液等分泌物,使其被感染的幾率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對醫護人員的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的損害,同時也影響介入室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
護理措施:介入室醫護人員應定時定期檢測自身的各項機體指標,必要時可注射疫苗;嚴格遵照職業暴露防護制度以及其他相關操作流程等醫學規定進行工作;提高自身防護意識,合理安排工作,以確保醫護質量的優質性。
1.3觀察指標
由本院從事醫療工作5年以上的醫護人員遵照醫學相關規定對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后的各類安全隱患進行觀察統計。
1.4統計學處理
利用最新研發的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已經過初步整合的研究數據進行深入性和科學性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并通過χ2對比計數資料,若其最終比較結果顯示為P<0.05,則可視為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區別性護理后,兩組患者在用藥差錯、職業暴露以及無效造影和迷走反射等安全隱患數據中存在顯著性統計學差異(特殊組優于傳統組,P<0.05)。其中,兩組患者的安全隱患總發燒率分別為42.62%(傳統組)和3.28%(特殊組),見表1。
3討論
各類疾病的臨床治療需求以及科學經濟的發展推動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介入放射治療這一綜合性診療方式的出現順應了醫學發展和臨床治療的客觀需求[6-7],且已為臨床治療和廣大患者所接受和認可。為進一步確保介入診療的安全有效性,將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最小化,優質的介入室護理必不可少。研究表明,無效造影、職業暴露、迷走反射等是當前介入治療最為主要的安全隱患,而就該系列隱患做好針對性的預防性護理措施,能夠進一步減少安全隱患的發生。因此,介入室護理人員應在確保診療環境優質性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其配合治療的依從性,同時,護理人員還應提高自身防護意識,確保自身的生命健康。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經相應性護理后,傳統組患者的安全隱患總發生率為42.62%,特殊組患者的安全隱患總發生率為3.28%,后者優于前者,且兩者間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與常規性護理相比,首先對需行介入治療患者的安全隱患予以全面性分析后再對其進行針對性護理,可有效降低安全隱患的發生率,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羅真華.介入室護理的安全隱患分析與對策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4):2709-2710.
[2]郭志美.門診輸液室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管理對策[J].中外醫療,2013,32(23):165-166.
[3]陳艷.介入手術室的護理安全隱患及處理對策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3):238-239.
[4]陳麗芳.門急診輸液室護理安全隱患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09):47-48.
[5]車淑紅.急診輸液室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0):233.
[6]熊迎春,胡曉萍,毛靜芳.血液透析室護理安全隱患與防護措施探討[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4,27(05):621-622.
[7]張秋蘭.導管室護理安全隱患及策略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04):152-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