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勍

摘要:目的 觀察青敷膏外敷法治療喹諾酮類相關性靜脈炎的療效。方法 將62例靜滴喹諾酮類藥物致靜脈炎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應用青敷膏外敷法的治療,對照組則按50%硫酸鎂濕敷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療效和局部組織疼痛緩解時間、局部紅腫消退時間。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94%,優于對照組(P<0.05),而且在局部疼痛緩解時間、局部紅腫消退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 青敷膏外敷法治療喹諾酮類相關性靜脈炎效果顯著,具有顯效快、療效好、無人體不良反應等優點,適合在護理工作中推廣。
關鍵詞:青敷膏外敷法;喹諾酮類相關性靜脈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4-0158-02
喹諾酮類藥物是一種臨床使用廣泛的抗感染藥,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組織內及血漿的藥物濃度高,已成為目前臨床常見感染藥物,但常見的喹諾酮類如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等注射液在靜滴時常發生注射區域局部、疼痛等靜脈炎不良反應[1],給患者帶來痛苦和焦慮,影響治療。為減少患者痛苦,保證療程順利進行,我科對靜脈輸注喹諾酮類如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等注射液發生靜脈炎的患者進行局部用青敷膏外敷,降低了靜脈炎的發生率,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我科門診靜脈輸注鹽酸喹諾酮類后出現靜脈炎的患者62例,男42例,女20例,其中使用莫西沙星注射液40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2例。兩組均遵醫囑靜脈輸注,選擇管徑粗、走向直、無炎性反應的靜脈進行輸液,并統一使用留置針,常規72 h更換留置針,在發生靜脈炎時及時更換,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及標準操作流程,嚴格控制滴速在20~30滴/min。根據隨機化數字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3例)和對照組(29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1例,平均年齡(72.15±4.68)歲,伴有基礎病22例,靜滴后出現靜脈炎的天數(3.2±1.3)d;對照組中,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齡(71.56±3.47)歲,伴有基礎病19例,靜滴后出現靜脈炎的天數(3.1±1.4)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伴有基礎病人數、靜滴后出現靜脈炎的天數等方面經統計分析無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輸注時發現靜脈炎后立即拔針,并予以2~3層50%硫酸鎂浸潤后紗布敷于患處,面積大于滲漏邊緣2 cm,然后以塑料薄膜包裹,待藥液被吸收后撤除塑料薄膜及紗布,并用溫水清凈,次日更換,更換時局部皮膚洗凈后敷藥,直至痊愈。
1.2.2觀察組 輸注時發現靜脈炎后立即拔針,并予青敷膏外敷。方法:取青敷膏外敷制劑(江蘇省中醫院制劑部生產,由大黃、姜黃、黃柏、白芨、白芷、赤芍、花粉、青黛、甘草等藥共研細末,用飴糖調成糊狀)涂于棉簽上外敷于滲漏處,厚度為2~3 mm,覆蓋范圍大于靜脈炎反應范圍1~2 cm,其上用無菌紗布覆蓋,1次/d,次日更換,更換時局部皮膚清洗干凈后敷藥,直至痊愈。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用藥72 h內靜脈炎的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情況,如沿靜脈走向的條索狀消退程度,硬結軟化程度,血管彈性恢復情況等。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判斷靜脈炎的診斷標準[2]:I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無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Ⅱ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Ⅲ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療效判斷標準可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種。顯效:外敷用藥24 h內局部腫脹、疼痛消失,壓之不痛,靜脈管壁硬度明顯變軟,彈性恢復,靜脈穿刺順利;有效:用藥24~72 h局部腫脹、疼痛消失,壓之不痛,靜脈管壁彈性基本恢復,可行靜脈穿刺;無效:用藥72 h以上,局部疼痛消失,壓之稍痛,但靜脈管壁硬度改善和彈性恢復不明顯[2]。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5.0進行統計學方法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判斷結果比較
觀察組33例中,有效12例,顯效19例,無效2例;對照組29例中,有效9例,顯效16例,無效4例。經秩和檢驗,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94%,與對照組的86.21%相比有顯著性差異(Z=-2.548,P=0.031<0.05)。
2.2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局部紅腫消退時間比較
經t檢驗,觀察組疼痛緩解時間、局部紅腫消退時間均優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3 討論
醫源性靜脈炎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1]。喹諾酮類藥物相關性炎主要于藥物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種化學性炎癥反應,血管壁長期受刺激后會出現僵硬、疼痛,此外藥物微粒進入人體后會損傷血管內壁,從而加重藥物對血管的刺激、使部分毛細血管破裂,導致患者疼痛、麻木從而產生局部炎癥[3-4]。中醫學認為醫源性靜脈炎的病因病機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外來陰寒之邪客于脈絡,寒凝脈瘀,氣血不暢,瘀久化熱,熱毒瘀滯,中醫的主要治法包括活血通絡,散瘀止痛,清熱解毒,消腫,改善微循環等[5]。
傳統治療靜脈炎的方法主要是選用50%硫酸鎂濕敷靜脈炎的部位,成本較低,使用方法相對簡單易行,其機制是鎂離子能競爭與血管平滑肌受體的結合,當鎂離子抑制了鈣離子,就相對抑制交感神經遞質的釋放,使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受阻,因此促進靜脈炎局部的血液循環,同時,其高滲溶液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能使靜脈炎局部的組織水腫在短時間內消退,減輕水腫對局部損傷組織的侵害[6]。但采用50%硫酸鎂濕敷時,水分蒸發快,硫酸鎂很快析出結晶,使紗布干燥變硬,脫離接觸面,不利于藥物吸收,用塑料薄膜包于紗布外,雖可減少水分蒸發,但影響皮膚呼吸,亦不利于皮膚代謝,從而影響療效。
青敷膏是我院自行研制的一種復方中藥粉劑,由江蘇省中醫院制劑部生產,主要成分為大黃、姜黃、黃柏、白芨、白芷、赤芍、花粉、青黛、甘草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疼痛減輕,腫脹消失的功效。注意事項主要包括:對“青敷膏”過敏者忌用;創面破潰膿流將盡者不適用本制劑;對全身癥狀較重者應結合支持治療或全身抗感染治療;另外本藥還應在冰箱內冷藏保存。
本研究顯示,青敷膏外敷治療喹諾酮類相關性靜脈炎的效果明顯優于硫酸鎂濕敷。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94%,而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21%,充分體現了青敷膏的獨特療效。關于青敷膏外敷療效優于硫酸鎂濕敷的原因,筆者個人認為可能有以下因素:硫酸鎂濕敷難以被組織吸收,治療時間可能較長;而青敷膏外敷可直接作用于靜脈炎局部,藥物由表入里,通過經絡循環運行,可發揮清熱解毒涼血的作用,血涼自可循經而行,故瘀得消而散。現代醫學對涼血化瘀法的研究證實:清熱解毒藥可減少免疫復合物的產生,防治感染;涼血化瘀藥更能改善毛細血管微循環,改善結締組織的代謝及清除免疫復合物的[7]。
綜上所述,青敷膏外敷法治療喹諾酮類相關性靜脈炎效果顯著,具有顯效快、療效好、無人體不良反應等優點,適合在護理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1]鄭玉英.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295例分析[J].華夏醫學,2006,19(6):1181.
[2]黃惠明,柳燕.如意金黃散加蜂蜜外敷治療靜脈炎的療效觀察[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3):44-45.
[3]楊海風.預防藥物性靜脈炎的措施[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7):780.
[4]陽秀芝,毛蘭芬,陽麗花.化療過程巾防治藥物性靜脈炎的措施[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05(4):56-57.
[5]張春芝,任曉冬,薛志芳,等.中藥外敷預防化療性靜脈炎的臨床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7):639.
[6]胡鵬.脂肪乳輸液滲漏處理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9,25(4):263.
[7]李小蘭.涼血化瘀法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9,23(6):82-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