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秋+朱燕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老年精神科患者的臨床特點,并探討其護理干預策略。方法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醫院老年精神科收治的60例老年精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研究老年精神患者的臨床特點,探討其臨床護理干預的策略。結果 本次研究的60例老年精神科患者中,其中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最多,有54例,占90.00%,臨床表現較多,經臨床護理干預后,患者的住院時間在50~185 d,平均住院時間為(125.9±12.5)d,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臨床預后結果良好。結論 老年精神科患者的臨床特點明顯,臨床護理中加強干預有效改善臨床療效。
關鍵詞:老年精神科;臨床特點;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4-0161-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老齡化進程速率增快,近年來老年全體所占比例急劇升高。由于老年患者機體抵抗力低下,身體各器官功能退化,各種疾病發生率較高,另外社會歸屬、養老等問題一直存在,導致老年群體中精神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1-2]。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醫院老年精神科收治的60例老年精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老年精神科患者的臨床特點,并探討其護理干預策略,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醫院老年精神科收治的60例老年精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3]:①患者的臨床診斷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的分類及各階段的診斷標準;②患者的基本資料完整。患者年齡62~85歲,平均年齡(72.5±5.2)歲,其中年齡60~69歲的患者有35例(58.33%),70~79歲患者有22例(36.67%),年齡≥80歲的患者有3例(5.00%);其中男性患者有38例(63.33%),女性患者有22例(36.67%);根據文化程度分類,其中小學文化及以下患者有26例(43.33%),初中文化有21例(35.00%),高中文化及以上有13例(21.67%);病程3~14年,平均病程為(8.5±0.8)年;患者均為多次住院患者。
1.2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資料(性別、年齡),疾病類型、主要臨床癥狀、臨床治療的主要藥物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等相關資料。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心理護理、飲食干預、并發癥護理等干預策略,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
1.3 療效判斷
在治療前后應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痊愈:經治療后BPRS得分降低幅度>75%;顯效:經治療后BPRS得分降低幅度在50%~75%;有效:經治療后BPRS得分降低幅度25%~49%;無效:經治療后BPRS得分降低幅度<25%。
1.4 統計學分析
對研究所得數據利用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用(x±s)來表明計量資料的數據,用χ2檢驗表明計數資料, P<0.05,則提示經比較兩組數據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患者的精神障礙類型
本次研究的60例老年精神科患者中,其中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最多,有54例,占90.00%,見表1。
2.2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
患者在入院后1~3 d,均有不同程度的躁動、譫語等臨床癥狀,其中表現為幻聽的患者有38例(63.33),興奮患者有52例(86.67%),有睡眠障礙的患者有46例(76.67%),邏輯障礙患者有25例(41.67%),表現為懶散患者32例(53.33%),淡漠患者45例(75.00%)。
2.3患者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的住院時間在50~185 d,平均住院時間為(125.9±12.5)d,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痊愈15例(25.00%),顯效21例(35.00%),有效18例(30.00%),無效6例(10.00%),臨床預后結果良好。
3 討論
近年來,老年精神科接受患者明顯增加,導致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發病的因素較多,主要的臨床表現有焦慮、躁動,臨床表現多樣化,并隨著病情發展,具有較多的并發癥。另外精神病治療周期長,且易復發,因此多次臨床治療加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負擔。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腦組織中乙酰膽堿神經遞質和多巴胺的釋放量明顯降低,藥物在機體中的清除速率明顯降低,隨著藥物在機體中的血藥濃度升高,藥物敏感程度明顯增強,導致患者在用藥過程中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4]。本次研究根據老年精神科患者的臨床特點,制定相應的護理干預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3.1常規護理
老年精神科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日常生活自理和人際交往能力明顯下降,因此,在護理過程中給患者提供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給患者的生活起居、飲食和個人衛生做好相應的護理干預,給予患者細心照顧,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護理人員協助家屬進行洗漱、洗澡、更衣等,讓患者感受溫暖,盡快適應醫院住院生活。
3.2嚴密監測患者病情的變化
護理人員嚴密關注患者的精神狀況,若有發現發作癥狀,及時給予鎮靜劑,幫助患者安靜;嚴密關注患者的合并疾病,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情況,盡早發現異常,并指導患者按時按量使用藥物進行對癥治療。
3.3心理疏導
護理人員護理過程中,多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詳細了解患者疾病史,導致精神障礙的刺激來源,精神障礙的主要臨床癥狀,針對性給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同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要家屬多和患者溝通、交流。
3.4飲食干預
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對拒食、搶食、厭食患者,護理人員準備易消化、高蛋白、高纖維、低脂肪食物,盡量選擇流質或是半流質食物,有助于消化。保證每天的營養攝取,限制熱量的過多攝取,多食用新鮮水果。
3.5其他
在患者病房和生活區域注重方法措施,設置防護扶手、欄桿,避免患者發生墜傷,在日常生活中防止燙傷等,
綜上所述,老年精神科患者的臨床特點明顯,臨床護理中加強干預有效改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高春華.慢性精神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5,2(22):4638-4638.
[2]劉娟,王靜.老年精神科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干預[J].臨床研究,2016,24(8):118.
[3]陳躍,鄒文華,楊輝,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綜合護理干預效果評價[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12(1):158-160.
[4]劉佰云.老年精神障礙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點急護理干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1):2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