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順英
中圖分類號:R73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4-0188-01
1 臨床資料
1.1病例1
患者女性,44歲,因“停經78 d,陰道淋漓出血38 d”為主訴于2012年7月30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經規律,末次月經為2012年7月24日,于38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陰道淋漓出血,同時伴下腹部隱痛,在外院行B超檢查提示:右側附件區可見23~16 mm,非均質包塊,門診血清HCG提示86844 IU/L。查體:心肺未見異常,腹軟,全腹部無壓痛及反跳痛,行婦科檢查外陰發育正常,陰道暢,少許血跡,宮頸光,輕度肥大,著色,舉擺痛陽性;子宮中位,略大于正常,無壓痛,左側附件未捫及異常,右側附件區壓痛明顯,未捫及明顯包塊。入院考慮異位妊娠,3 d后復查陰道彩超提示:右側宮角處可探及2.3 cm×3.3 cm非均質包塊,邊界清,內部回聲欠均勻,左側附件未見異常,右側宮角周邊可見血流信號,右側宮角內異常回聲;血清HCG提示93378 IU/L。向患者家屬交代病情后,考慮宮角妊娠,建議手術探查;術中發現:盆腔無粘連,少量積血,量約100 ml,子宮前位,如孕40 d大小,在側附件未見異常,右側卵巢未見異常,右側輸卵管形態正常,右側宮角處可見膨大,呈紫藍色,約4.0 cm×3.0 cm大小,術中考慮為右側宮角妊娠,患者無生育要求,隨行右側宮角切除+右側輸卵管切除,創面予以10號腸線縫合,無活動性出血,術畢。手術順利。手術標本送病檢。術后患者一般情況良好,術后病檢北京大學會診提示:右側輸卵管絨毛膜癌,腫瘤侵及肌層。遂完善相關檢查,盆腔CT及胸部CT均未見異常。根據患者情況,診斷:右側輸卵管絨毛膜癌(II:6)分,屬低危。給予5-FU+KSM聯合化療,行第1療程結束,患者血HCG正常,行胸片,B超等未見異常,再予以追加2個療程化療。隨訪至今,患者無特殊不適。
1.2病例2
患者女性,48歲,因“左側輸卵管切除術后1月,下腹部墜脹”為主訴入院。患者于2012年9月22日因“左側輸卵管妊娠,失血性貧血”在當地醫院急診手術,術中盆腔內積血2000 ml,左側輸卯管壺腹部膨大,破潰,可見活動性出血,隨行左側輸卵管切除術,術中輸紅細胞懸液4 U。術后查血清HCG提示14692 mIU/L,術后病檢(當地縣級醫院)提示:左側輸卵管妊娠,破裂,出血,滋養細胞明顯增生,建議省級醫院診治。患者未遵醫囑,因家中問題,自動出院。2012年10月19日自覺下腹部墜脹,同時伴肛門墜脹,疼痛,再次在當地醫院就診,行婦科檢查提示:右側小陰唇下1/3處可見10.0 cm×6.0 cm×4.0 cm大小血腫,當時患者貧血嚴重,在輸血情況下,急診行血腫清除術,術后行B超提示:盆腔內可見一混合性占位,約10.8 cm×6.0 cm,回聲不均勻;急診來我院就診。入院后查體:貧血貌,瞼結膜蒼白,口唇及甲床色淡,心肺未見異常,腹部軟,下腹部無壓痛及反跳痛。行胸部CT提示:雙肺多發性結節影,考慮轉移瘤,行血清HCG提示:33 IMIU/L,外院活檢提示:滋養葉細胞增生。據患者病史體征,按世界衛生組織預后評分標準,該例患者診斷:絨癌(ⅢA,8);給以5-FU+KSM聯合化療,共化療4個療程,患者一般情況可,復查血清HCG、胸片、B超未見異常。
2 討論
輸卵管絨毛膜癌是異位絨癌的一種,可原發或繼發,原發的罕見,繼發性可以是輸卵管妊娠發生惡變而成[1]。發病年齡16~56歲,平均年齡33歲,占絨癌2.5%~4.1%,主要為輸卵管妊娠后繼發的惡性變,或由宮內妊娠的絨毛播散至輸卵管而發生。它的組織發生有兩種情況;①妊娠性絨癌:是輸卵管妊娠的滋養細胞惡變的結果;②非妊娠性絨癌:來自異位的胚胎殘留組織或畸胎瘤潛能為分化胚胎細胞[2]。
輸卵管絨毛膜癌發病率低,少見,很容易與輸卵管妊娠相混淆;Sait O 1965年首次描述了原發于子宮外部位絨癌的診斷標準:宮腔內無絨癌原發灶;絨癌被組級病理學證實;排除宮外葡萄胎及宮內妊娠;宮體肌壁間絨癌不屬于輸卵管絨癌。診斷均需病理確診。治療上輸卯管絨癌目前均按子宮絨癌的規范,進行檢查、化療、隨訪。但輸卵管絨癌的治療效果是否比妊娠性子宮絨癌差或好,目前尚無結論[1]。
本次報道中2例病例均術前考慮為異位妊娠,術中未見明顯異常,術后病理檢查,明確診斷輸卵管絨毛膜癌。術后均給予5-FU+KSM聯合化療(化療1個療程,血清HCG基本正常,患者化療期間,化療反應輕)。效果良好,預后佳。臨床醫師一定仔細、全面了解疾病發生及發展,盡早明確診斷,盡早治療。
參考文獻:
[1]連利娟.林巧雅婦科腫瘤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39-645.
[2]阮秀蘭.宮外孕輸卵管絨毛膜癌一例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6,14(12):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