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常有這樣的論點,即中國幾千年不同的優秀文化傳統刺激并產生了中國的外交關系。當然,即使深刻的革命改變了中國過去一個世紀的命運,在現在的外交工作中依然可以看到古老中國的影子,中國傳統的持久性在當代中國扮演著解釋的角色。并且,傳統和歷史的重要性經常會被拿來與影響外交政策形成和執行的其他因素作比較,因而我們需要探究中華民族的傳統和歷史,尋求我國外交政策的根源。
關鍵詞 “中央王國” 外交淵源 文化傳統
作者簡介:韓槊埔,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8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39
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中國外交關系的影響已經得到了許多不同方式的描述,新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的成為民族國家體系中的一員,開啟了影響國際秩序的進程。在這新的國際體系中,中國既是一位老者又是一名新生兒,那么,中國的外交關系或政策中隱藏著什么樣的古老傳統,又是怎樣在歷史的影響下在世界中前行的。
一、“人民的中央王國”
中國的文化傳統使中國在19世紀之前的亞洲處于一個中心地位,儒家道德秩序提倡的“美德”將中國以外的國家吸引過來,形成了一個以北京為核心的分層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朝貢體系成為一個主要形式,這個時期在內外關系的處理上,“人們更多地用華夷秩序概括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華夷的稱呼本身就暗含著一個文明世界預測野蠻世界的對立關系。這種秩序觀在當代中國早已被遺棄了,新中國在確立和平共處外交政策的時候,外交文獻和實踐就一直在努力同這種世界觀和秩序觀劃清界限,已消除周邊地區對中國的疑慮,何況,這種秩序同社會主義中國所強調的平等價值觀是沖突的,與二戰后形成的主權平等的國際體系也是不一致的。”其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仁”等道德規范,蘊含著和諧的文化品格,如“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行仁政”等等。這也適用于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國際行為主體要想樹立權威,只能“以德服人”,才能得到世界的認可。
雖然深刻的革命改變了中國過去一個世紀的遭遇,但是,中國傳統的連續性影響著當代中國的外交政策,就是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中國的傳統歷史也與中國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執行緊密的融合在一起。
二、靈活的外交政策
中國是亞洲最大的國家,有最多的人口和最豐富的潛在資源,在分析世界政治結構時必須要把中國考慮進去,分析深厚的不變的文化因素對外交決策的影響是必然的。
事實上,中國在建國后的二十年間,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國的外交事務變的與國內事務一樣多,外交政策也隨著現實情況不斷變化。比較一下50年代前期的“一邊倒”外交政策和1969年中俄在烏蘇里江及新疆的沖突;或比較一下50年代中期的“萬隆精神”和1958-1965年的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或比較一下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和1972年2月尼克松及其團體的訪華活動。其次,中國歷史文化的持續性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外交政策。從儒家、墨家、道家都提倡的“和”或“和合”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之后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觀”、胡錦濤同志的“和諧世界”主張以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等一系列主張都彰顯著中國傳統歷史文化重視和諧的品格和人文精神。
中國不僅僅是一位老者,在自己古老的海洋中獨自漂游,而且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國家,一個正在為國內政治整合、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奮斗的青年國家。然而,過去一個世紀的歷史和當代社會的發展都表明中國參與世界的力量是良性的,相較于其他一些國家只追求自身利益,中國正在秉承和諧的理念,努力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三、外交政策的來源
(一)現代民族主義
在19世紀歐洲就已經出現了一種發達的社會形勢-民族主義,而中國的民族主義情感是伴隨著西方入侵而產生的。中國強烈的民主感情的出現有兩種根源。
第一,中國民族主義的特殊力量。現代民族感情出現在19世紀末,尤其是中國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慘遭失敗,民族主義的情感變得更加強烈。中國第一代民族主義者大部分是傳統社會里有背景的精英,1895年5月的“公車上書”運動,成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社會政治集團為民族奮斗的標志。1894年為了推翻清政府,孫中山組建“興中會”發動革命運動。無論是變革派,亦或是革命派,雖然他們的目的和方式不一樣,但是從國際整體形勢出發,其目的都是為了使中國擺脫危機,走向自強的一種民族感情,其性質是相同的。
第二,20世紀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受到了19世紀被入侵所帶來的侮辱,這種侮辱形成了一種憤怒。從1911年清王朝的結束,外國人就已經獲得了額外法權;建立了通商口岸;剝奪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不僅他們的商船,亦即炮艦都可以在中國內陸水域自由航行;亦將他們國內的傳教士輸送到中國,以挑戰中國的鄉村士紳階層;等等。在清政府衰敗無能的情況下,廣大知識分子開始了自主救國的道路。有些人,像晚清洋務派,主張與大國簽訂外交協議,實現技術現代化;梁啟超青睞于憲政改革;孫中山提倡反清革命;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蔣介石想通過美國的支持實現他對中國民族主義的愿景;中國共產黨尋求蘇聯的幫助和支持;汪精衛則認為他能與日本合作來消除西方和蘇聯對中國的干涉。所有這些,都是中國民族主義的一種形式。正是在百年動蕩的歷史中,中國逐漸形成了以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與他國平等相處、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內政為核心的外交政策。
(二)傳統世界秩序的崩潰
19世紀清朝晚期的機械化以及與歐洲入侵者的對抗,一部分源于清晚期的腐朽、制度僵化、經濟落后等因素,另一部分即歐洲入侵者偽造的侵略動機,這些使中國后來陷入了一個世紀的動蕩。19世紀歐洲的擴張貪婪,將歐洲置于了一條統治世界的道路上,中國作為歐洲實現統治世界目標的一個入口,亦開啟了曲線救國的動蕩世紀。endprint
18世紀歐洲工業化革命刺激了歐洲工業、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中國對此的第一反應是嘲笑、排外,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后,一方面要履行外國強加的條約特權,另一方面嘗試建立一個適度的軍隊和發展經濟。從十九世紀末到1949年,民族主義者一直致力于國內改革,其首個要求便是通過打擊在華帝國主義的特權,阻止帝國主義勢力實現政治獨立。這半個世紀的連續努力都用自己的方式來回應這種雙管齊下的國內改革的民族主義程序和反帝主義,如:晚清的改革方案,1911年辛亥革敏失敗后的袁世凱復辟,1920年國民黨的維多利亞式的革命,而直到中國共產黨執政才真正做到了民族獨立。
(三)傳統文化的潛力
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為中國進入世界強國行列和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傳統文化經過時代的洗禮,通過演化和傳承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社會。
第一,國家主權與獨立的維護源于憂患意識。鴉片戰爭使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打亂了中國社會發展進程。此時,西方的社會發展促使了資本主義的全世界擴張,造成了東方在與西方交往時的被動情形,也促使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西方列強用船堅利炮打開中國國門,使國家主權遭到侵犯,百年屈辱史使中國大眾心中萌發了要求權利平等的意識。“與西方國家主權觀念產生的背景不同,中國人的這種國家主權觀念是從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中萌生出來的,中國人對國家主權觀念的理解也是與洗刷民族恥辱、挽救民族危亡、渴望獨立自主的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而,20世紀中華民族追求的目標是獨立和統一;建國后,中國政府就將維護國家主權與獨立作為中國外交的根本準則;20世紀80年代,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潮流,但仍存在許多威脅國家主權與獨立的因素,中華民族深深地憂患意識并未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減弱,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仍是維護國家主權與獨立。進入21世紀,國際形勢日趨復雜,非傳統威脅安全因素越來越多,在外交實踐中,我國以“維護國家主權與獨立”的思想為指導,堅決反對分裂臺灣的陰謀,捍衛南海主權。因而,在今天的國際社會中,中國人民和政府仍要增強憂患意識,正如“居安思危,長治久安”,只有清楚的看到國際社會競爭帶來的挑戰,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和風險。
第二,和合思想的延續。中華文化傳統的核心是追求和諧,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位焉”,“和而不同”等,這些都顯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文化的優秀品格。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立了和平外交戰略,追求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從形成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就可以看到傳統文化中和合思維的影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首先是對“和合”的運用和傳承;其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便是“和合“思想的基礎,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都有屬于自己的發展模式,其他國家不應將自己的發展模式強加于任何一國。因而,這二者要求各國尊重彼此的差異,和平解決國家間的問題,以形成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這既包含了“和合”中的“和而不同”,又體現了“和合”思想的相互聯系的整體思維。
第三,反霸、不稱霸的外交原則。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王道”和“霸道”的說法。“王道”即以德服人,仁政治國。“霸道”即以武力治國,強迫他人服從。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行“王道”,反對“霸道”,認為推行“霸道”只會威脅國家安全。古有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纂小家,強者不劫弱”的反霸思想。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深深地包含著反對霸權主義和同情弱者的思想,尤其是在經歷了近代百年屈辱史后,更是強烈的反對強權主義。在新的國際形勢中,大國欺凌小國的現象仍然存在,而我國制定的反霸、不稱霸的外交原則更是為了維護國際社會的秩序,而不是尋求對抗。因此我國政府歷來強調不稱霸,中國政府在反對霸權的同時,承諾永不稱霸,中國政府外交活動的目的是維護世界和平,這也是我國國家性質所決定的。
四、結論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具有影響力,中國的外交戰略也日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中國當代外交政策中的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與他國平等相處、維護世界和平等要求,是源自于中國歷史和文化,其中深深地包含著民族主義的強烈需求和優秀傳統文化品格的傳承。正如了解一個人,首先要了解他的過去,國家也是一樣,只有根治于一個國家的歷史,從歷史中探索,從歷史中發現,才能真正了解一個國家的政策發展和社會進程。
參考文獻:
[1]蘇長和.從關系到共生——中國大國外交理論的文化和制度闡釋.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1).
[2]張驥主編.國際政治文化學導論.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3]張驥主編.文化與當代國際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