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超+李菁
摘要:高等院校研發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決策者和教育界關注的焦點。高校及其設立的各種科研機構作為社會的智力源和知識的輻射源是國家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在城市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是我國國家科技政策關注的焦點,也是建設和完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關鍵所在。本文基于對影響高校研發能力因素的探索,分析如何通過高等教育提高高校研發能力,并提出切實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高校科研能力高等教育創新
一、引言
傳統模式下的長期應試教育模式導致了學生創新創造意識不強[1]。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大環境下,依賴記憶性和重復性的學習強化的知識基礎,削弱和阻礙了學生自主思考與創新的能力,與高校教育本身的培養目的背道而馳,只有真正從學習本身性質出發,加強高校中不斷創新,不斷實踐,不斷質疑的文化氛圍,才能讓學生成為高校教育的受益者,成為愿意獨立向前,不斷探索的研發型人才。
同時,高校研發能力的提高與城市發展聯系緊密,高校與城市之間的關系發展應多樣化、避免單一的固化模式,通過互動建立聯系,保持共生關系[2]。高校在培養和吸引大量的精英人才及科研人才方面,為當地公共知識存儲和人力市場資本積累做出貢獻。研發型城市要想具有競爭力,必然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并不斷創新的城市,而高校則是不斷涌現創新成果和培養創新人才的地方,城市發展無法與高等教育的良好發展相背離。
二、我國高校研發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問題
(一)課程體系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現階段的課程體系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實質構成”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理論課和實踐課;二是“形式構成”的必修課和選修課[3]。
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從三個方面出發,第一從學生受眾群體的需求出發,結合學習體驗和激發創造性,尊重學生個體的需求,將其潛能最大程度的開發。第二從社會需求出發,課程內容與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發展結合緊密,實時更新,并且理論帶動實踐,讓學生在課程中學到的知識不與社會需求脫節,甚至超前。第三從學科交叉出發,課程的結構也就是其各要素的比例關系決定了它的目的與功效,影響了學生個體的學習側重點和吸收程度,因此高校課程應走向多個學科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多元化建設趨勢。
(二)教學制度
如今,高校中的教學制度主要以理論課堂教學和少部分實驗教學為主,學生參與科研的情況是比較少的,這里主要指出的本科生教學。除了可以選擇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SRF)這樣的項目進行申報,幾乎沒有其他專門為本科生開辟的科研通道。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教育情況并不樂觀。
推進本科生參與到科研中,可以實現從原先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轉變,鍛煉主動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創新意識以及對科研的興趣。高校可以把科研納入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中,形成一套專門針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及興趣培養體系,改變以往學生想參加卻沒有通道的困境[4]。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均實施了“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旨在讓學生直接參與或制訂研究項目,接受科研基本技能的訓練,掌握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三)評價與激勵機制
從學生方面來說,高校制定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對于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以實踐能力這些方面所占比重都不高或是評價本身不貼切學生學習生活,并不能真實反映其創新及研究能力。而對于激勵機制而言,更多的是側重成績績點,其他創新實踐能力所占比重也很小,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反而會讓其選擇放棄這一部分轉而單純追求應試成績。
從教師方面而言,主要考核點則是課堂教學評價和自身科研成果評價。前者中也是出現創新教學所占比重不高的問題,學生的主要評判點也會傾向于老師課堂親和度,表達能力之類。而自身的科研成果評價對于改善自身科研實力是有幫助的,但是卻缺少了與學生在科研教學引導和探討方面的互動,沒有起到促進科研人才培養的作用。獎勵機制根據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規定,但都存在重數量和輕質量的現象,造成了不注重發表文章的高質量,將低水平的研究重復進行等不良現象,促生了這種不良競爭氣氛的蔓延。
三、提高高校研發能力的對策與建議研究
(一)以市場需求激發高校的研發創新潛能
要使高校的研發創新真正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相結合,必須按照市場需求,激發高校相關人員的積極性,推動高校院所體制改革。由于有國家教育、科技經費等的投入,高校應該考慮將研發創新初期的不確定性由高校自己承擔;同時將推廣、應用技術和提供科技服務等職能轉變為完全的企業化運營,遵循商業運營的規范。此外,如果高校在建立多元化的評估標準的同時,明確成果產業化收益的分配標準,鼓勵研發成果的擁有者投入更多的經歷推廣其成果,高校的知識優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建立高校層面的主動適應和自我調節機制
首先完善高校的機構設置,建立負責協調處理校企合作有關問題的校企管理協調機構。再則是高校可以負責對周邊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提供免費或者低收費的管理與技術培訓,為在職人員提供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和職業水平的機會。通過這樣推廣教育計劃,還加強了大學與地方社會的文化和信息交流。
其次需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研究與開發。高校應積極向科技園區輸入人才,尤其是處于創業初期的企業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在校學生進入科技園區實習或工作,不僅有利于他們學以致用,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習、工作經驗,也為企業及時提供了所需的熱人才。只用這樣,學校的專業教育與企業之間方能形成穩定的連接,從而達到“以專業帶產業,以產業促專業”的互動效果。高校還應該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以大學生創業帶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帶動就業的增加。
參考文獻:
[1]潘昆峰 and 袁娟, 中國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創新能力研究——基于2014年17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科研論文的分析.中國高教研究, 2015(07): p. 33-40.
[2]高耀, 顧劍秀, and 方鵬, 中國十大城市群主要城市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綜合評價研究——基于107個城市2000年和2010年的橫截面數據.教育科學, 2013(03): p. 19-29.
[3]李珺, 高等教育中教學和科研的關系研究. 2008,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4]張旺, 杜亞麗, and 丁薇, 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反思與當代創新.教育研究, 2015(01): p. 28-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