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育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寥寥數語,樸實而深刻地說明:生活便是作文,作文就是生活。而學生的文本學習、校園活動、日常起居均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學生的習作素材源源不斷,這正也符合葉圣陶老先生倡導的“生活即作文”的理念。
一、學生文本學習后隨文而習作,是課文的仿寫或續寫。按課本要求習作,這也是課本上的應制之作。這種習作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可模仿的樣板。
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課《荷花》之后的小練筆要求是:“我也要寫寫自己喜歡的花。”學生就根據課文中描寫荷花的姿態或者是作者的想象進行仿寫。如學生趙某寫的《菊花》:
清早,我到公園去玩耍。我一進門就看見了菊花,那些菊花有:紫紅色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天里頻頻點頭,有的菊花的花瓣都快掉完了;有的還是一朵花骨朵兒,就要破裂似的;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
有這么多的菊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非常美。如果那畫家也能畫出這真的一樣,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啊。
在教學《畫楊桃》之前,我要求拿著一個新鮮的楊桃看一看它的外形特點和顏色,摸一摸它的手感和質地,聞一聞它的清香,有條件的同學還可以嘗一嘗它的味道,于是我布置了《我眼中的楊桃》進行習作。
如學生金某的《楊桃》:
楊桃在我們宜賓不是常見到的,我在家鄉宜賓從沒見過楊桃樹,只是偶爾在水果攤上看見出售的楊桃果子。我看它翠綠顏色中帶有一點淡黃色。它通體透明,像碧玉一樣的發亮。
如果橫著看的話,就會看到三個角,三個面;正對著看的話,頂端就像一個五角星。聞起來有一股清香。它的皮軟軟的,滑滑的,如果用力擠它的話,就會感覺到里面的果肉。我真想一口就把它吃掉呀!
楊桃有甜的,也有酸的。成熟了的楊桃是黃色的,沒有成熟的是綠色的。我喜歡楊桃。
二、學生參加豐富的校園活動是學生習作不枯的源泉。參與活動而習作,讓學生抓住活動中的體驗,抓住活動的感受并及時地記錄下來。如學校舉辦的拔河比賽、地震逃生演練、消防逃生演練、參加“六一”慶祝活動、“元旦”書畫比賽、班上舉行手抄報制作等活動。如在教三年級時,學生韓某的《消防逃生應急演練》:
今天,學校進行了一次消防逃生應急演練。老師說:“開始演練的時候,我們不要擁擠,要有順序地下樓,下樓以后不要驚慌。”演練開始了,我們很快地下樓了。
通過這次演練我知道了,如果我的家真的發生了火災我要做什么,我要很快地走出家,打消防隊的電話,叫消防隊來滅火。如果我的學校真的發生火災,讓我知道了怎樣走出樓。這次消防逃生應急演練讓我收獲了許多知識。
三、留心日常生活而習作,對生活的感悟是永恒的話題。許多學生怕作文,總覺得沒什么可寫的,這與學生不注意觀察,不夠留心,不會觀察,也不大動腦筋去想,有很大關系。于是我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對寫話感興趣,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觀察,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觀察后的感想,并交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如我剛接手三年級時,第一次見面后便以《我眼中的鄧老師》進行練筆;每期開學,我都會以《老師,我想對你說》為題進行練筆;教到“人間真情”這個單元時,我都要求學生給父母洗腳并寫出自己的感受進行練筆(這一習慣堅持了好幾年了);“三八”節為家中女性長輩做一件事祝她節日快樂;四月,教室里的一盆杜鵑花開花后,居然長出了兩朵像茶樹上可以吃的、有厚厚的肉質一樣的果子,于是我讓學生觀察后,以《奇特的杜鵑花》為題進行練筆。
如學生李某的練筆《我為媽媽做的一件事》:
我為媽媽做的一件事是洗碗。
今天放學回家,見到媽媽,我就說:“媽媽,今天我幫你洗碗。”媽媽聽了問:“這是怎么回事啊?”我說:“媽媽,明天是三八婦女節呀!您怎么忙得連自己的節日也忘了呀?”“哦,不好意思,我真的忘了。”媽媽拍了我兩下腦袋說,“兒子,謝謝你了。”
飯吃過了,我去洗碗,媽媽過來對我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聽到了這一句話,我的心里很高興,我祝媽媽節日快樂。
再如學生劉某的《觀察小動物》:
今天放學,李老師叫我們觀察小動物。放學了。我在路上捉了一只蝸牛。我一直把小蝸牛放在手里,到了家,我把蝸牛放到桌子上然后去拿一張板凳到桌子旁邊,我就認認真真地觀察。我拿手去碰蝸牛的角,它很快就縮進去了。我再碰它一下它的頭就鉆進殼里去了。我說:“小蝸牛,有人拿你的金剛。”小蝸牛沒有伸出頭來。我把小蝸牛放到水里,它的頭就伸出來了,它慢慢地就爬到瓶外去了。
生活中隨時隨處的習作見證了學生生活經歷、學校活動開展、個人情感體驗等等,記錄了學生成長足跡,也降低了對作文文體和字數的要求,學生可以無拘無束自由地發揮情思文采。學生在表達的同時自我得到了展示,得到了老師的贊揚、同學的肯定,所以學生比較喜歡且質量較好。教師也以此為契機,使學生說出、寫出想說的話。學生心中有了內容,筆尖也就有了跳動著的文字,“沒什么可寫的”的難題自然就會解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