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陟
摘要:從描述信息社會的內涵與特征進而分析教學工作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全面提高教學工作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信息社會;教學工作;實施對策
當今社會上基本上存在一種認識觀,認為教學工作是信息社會時代知識獲得的一部分,筆者認為,教學工作提供的知識信息與從網絡上獲得知識信息,從獲取知識信息的層面上來看有其相似之處,但是,教學工作提供知識信息本身有著鮮明的特點,而其工作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的擴展和變化,不可能存在教學工作傳播知識被網絡傳播知識覆蓋。那么,在信息社會教學工作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及教學工作應如何變化?本文略作分析。
1.教學工作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1.1信息社會的內涵及特征
信息社會也稱信息化社會,是邁出工業化社會后,信息在社會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信息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構成社會信息化的物質基礎。在這種社會形態下,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主要表現為:計算機、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的革命性變革。由于信息技術在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科研教育,醫療保健,各類管理活動廣泛運用,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并使人們的生活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判斷發生變化。
根據信息社會的內涵描述,信息社會表現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信息、知識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物資能量一起構成社會賴以生存的三大資源。②.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勞動者的知識能力成為基本的要求。③.科技與人文在信息知識的作用下組合日趨緊密,人類活動不斷趨向和諧,社會進步步入持續發展。
1.2.教學工作繼續成為推動信息社會發展的關鍵動力
人們都知道知識只有通過社會實踐及其思維活動才能轉化為技能,技能是智能化的產品,因此,教學工作是信息社會更高級,更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的工作,更應受到重視。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提到:“教育是人的發展,人的能力和天才的要素?!奔啊拔磥砩鐣脑斓挠辛ぞ??!睕]有教學工作,社會就不能發展。
教學工作是教學者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國內外有價值的社會知識、科學知識、新的研究成果、學習方法與研究思考方法有計劃、有目的、準確、及時傳授給學生的一種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工作。它從產生之時起,就與知識、技能的傳授有著不解之源。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工作也逐步由單一知識和單一技能的教授轉向綜合知識與綜合技能的教授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解決社會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單一知識性教學和單一學科知識性教學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同學科理論和方法論同一導向性的講授和用不同學科的方法解決同一問題的能力培養越顯得重要。所以,教學工作永遠是推動信息社會發展的最重要、最活躍、最關鍵的驅動力。其作用表現在:
⑴.提高知識多元化積累與技能的運用。信息社會知識爆炸,使教學工作既專業化,又社會化,可有效解決知識爆炸與社會可資利用之間的矛盾。通過教學工作,人們可有效的,科學的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排除社會上知識信息的污染,運用所獲知識、技能迅速步入社會實踐場所,提高知識技能創新的效率,提高社會效益,無疑大有碑益。
⑵.為社會實踐提高決策的知識和技術的能力保障。在信息社會,教學工作知識傳授是多元組合,技能培訓是多能結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處理中的一些工作,如:信息的傳遞、信息的有序化等可以全部或部分地由計算機網絡為主體的自動化系統解決,而接受過知識多元組合、技能多種結構教育的人用自己的思想、經驗、技能、方法對有效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提煉出新成果的知識與技能綜合運用的創新實踐,是自動化系統無法取代的。因此,經過教學培訓的人使用自己所獲的知識、技能創造出的新知識更顯珍貴。另外,信息社會是以科學決策為導向的社會,社會的生產及運行如何實現決策科學化,已經是決策部門思考的核心問題。在這種情勢下,培養一大批全能決策人才教學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主要表現為:引起社會生產新發展,造就全面發展的一代生產者;在研究開發與生產中起著先決作用,教人去思考和行動;它緊緊地同民族、國家的切身利益相結合,把文化、知識、技能的普遍提高同最迫切的經濟發展需要、政治發展需要、人的發展需要牢牢地聯系在一起。
⒉信息社會對教學工作的要求
⑴.系統性。信息社會,對知識的需求不再是斷裂與細化的,知識的傳授一定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
⑵.準確性。信息爆炸,網絡提供的知識良莠不齊,是信息社會的現象,為全面、準確的使知識的接受者獲得較高可信度的知識,教學工作提供的知識必須要考訂準確無誤。
⑶.綜合性。信息時代知識的運用日趨綜合化,知識與技能的教授應整合相鄰學科和跨學科及邊緣學科理論與方法論作為解決問題的知識、方法群,使學習者學會用多學科知識、多角度看問題的方法、多層面思考問題和多方式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培養全能型人才。
⑷.超前性。信息時代,知識更新日新月異,但是,很多學科知識仍然落后于社會實踐,所以,教學工作一定要結合社會實踐、研究社會實踐,構建能引領社會實踐的理論和方法論知識。
⑸.開放性。信息社會是網絡化社會,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理論、方法論創新知識的傳輸的點、線模型,任何一個知識的創新都成為縱向與橫向甚至網狀聯系,趨于自身與外部及自身與內部不同個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學工作將趨向開放式發展。
⒊提高教學工作的措施
⑴.更新教學觀念。信息社會,教學工作是最具活力及最具決定作用的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教學工作者必須認識此點,堅定信心,增強與教學工作相適應的新型責任感和使命感。
⑵.更新教學手段。利用信息通道廣泛吸納教學資源,加工、整合教學資源,迅速向受教者傳遞知識與技能。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深化教學內容研究和教學內容分析,提高教學工作的檔次和質量。
⑶.開展合作交流。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工作不可能固守一隅,作為知識創新、技能創新研究和傳授的教學工作只有加強與對外的交流與合作,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⑷.加強教學工作的理論、原理、原則、方法等的研究。根據信息社會發展特征和發展的趨勢,必然賦予教學工作新的歷史使命。首先,加強教學工作宏觀研究,同時在微觀層面上不斷尋求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教學技能、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知識與技能,改善信息社會教學技術基礎和條件。其次,使教學工作在實踐中深化教學理論研究,拓寬研究領域,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學工作的基本規律和目的探討。
⑸.培養高素質、多技能人才。為適應信息社會對勞動者的知識結構、綜合技術能力的多元化要求,采取多方面途徑提高現有教學人員的知識結構,提高多學科知識整合實施教學的技能。加強高綜合素質教學人員的培養,使其成為教學工作、科研工作的帶頭人,促進科研工作、教學工作齊頭并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