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勇



摘要:過程控制系統的PID參數整定問題,是系統運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只有合適的PID參數,才能確保系統具有較高的控制質量。本文介紹利用仿真軟件MATLAB/Simulink對串級控制系統的參數整定進行仿真研究的方法和步驟,具體給出了串級系統的仿真模型,按兩步整定法,結合每一步中所用的經驗湊試法,得出控制質量良好的仿真結果。
關鍵詞:串級系統;兩步整定法;MATLAB仿真
一、引言
過程控制作為自動化的一個重要方向,其控制策略是非常豐富的,在過程控制實際工程應用中,不僅要選用恰當的控制方案,還需要整定好調節器的 PID參數,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控制質量。因此,整定PID參數,是系統投運后的重要事項,需要我們足夠的重視,相關的整定方法有兩種。
理論計算法需要獲取對象的動態特性,采用頻率特性法或根軌跡法等計算,費時費力,在工程實際中并不適用。工程整定法是一種相對比較方便實用的方法,無需對象的特性,可以在閉合回路中整定,包括衰減曲線法、湊試法。
在具體過程控制的教學和實訓時,因為過程控制生產設備的安全性要求和限制,使得控制器的參數整定方法并不能實際操作訓練;而過程控制實驗裝置的小型化簡易化,則使得參數整定的實驗效果不理想。利用仿真技術的快捷有效,可以解決這類參數整定問題,有助于我們高效的學習訓練。
單回路系統的衰減曲線法和經驗湊試法是基礎整定方法,相關仿真研究已經比較多,這里只作簡要介紹。本文主要針對串級系統,利用MATLAB軟件,對兩步整定法進行分析仿真。
二、常用整定方法簡介
衰減曲線法和湊試法都是單回路系統的主要整定方法,兩種方法的首要步驟很相似,都是在純比例作用下,給定值為階躍擾動,將系統投入閉環運行,并逐步增大比例控制作用(即增大 Kp),直到得到衰減比為 4:1的響應曲線。一般認為,衰減率為0.75的系統的穩定性已經足夠,此時衰減比為4:1,能達到整定要求。
后續對于衰減曲線法,是根據第一步記錄下來的比例帶以及衰減周期 ,查詢相關的數據經驗表,再求出δ、Ti 、Td三者的參數值。
對于經驗湊試法,則是逐步加入適當的積分作用和微分作用,看響應曲線的表現調整PID參數,直到達到較高的控制質量。當然,這種方法比較靈活快速,但需要一定的熟練經驗。
三、兩步整定法的仿真
MATLAB是當前應用廣泛的仿真軟件, Simulink則是 MATLAB內嵌的一個功能完善的仿真建模環境,因為內含大量標準功能模塊,能快捷地根據需要選用模塊并構成仿真模型。
在MATLAB軟件正常運行后,利用Simulink 命令打開庫瀏覽器,再創建一個新的空白模型窗口。在各個子模塊庫中,根據需求,選出相關的各個標準模塊,拖進新建窗口中,按圖1所示連接,構成串級控制系統的模型。
圖1中的Step模塊的階躍值設成1,作為系統的給定值信號。 用到的PID 模塊并不在Simulink的標準庫里,而是在附加庫里,即Simulink Extras 庫里的 Additional Linear 子模塊庫中。PID 模塊內的三個參數分別為Kp、Ki、Kd,系數越大,相關控制作用越強。
對串級系統來說,按照兩步整定法操作比較合適,具體方法是首先只針對副回路,整定好PID參數,再將副回路看成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只針對主回路,對主調節器參數進行整定。
具體在每一步每個回路的參數整定方法,都還是按基本的單回路系統的參數整定方法,具體如4:1衰減曲線法或者經驗湊試法,本文采用更接近工程實際應用的經驗湊試法,這樣可以避免煩瑣的計算,加快參數調試的速度。
第一步,將主回路處于開環狀態,只針對副回路,按照衰減曲線法,整定副調節器參數。構造的模型見圖2。
不斷試驗,逐步調大副調節器的 Kp值,當 Kp2=10, 可以得到衰減比為4比1的響應曲線,見圖3。這里的副調節器一般只選用比例控制規律就足夠了,不用加入積分和微分控制規律, 因此設置積分系數 Ki2=0,微分系數 Kd2=0。
第二步,主回路閉環時,見圖1。 此時按前面的整定結果,將參數設置為 Kp2=10, Ki2=0, Kd2=0,然后只針對主回路,整定其中的PID參數。
不斷試驗,當主調節器的Kp1 = 13 時,得到的響應曲線大約為4比1的衰減比,符合要求。 然后用湊試法加入適當積分作用Ki1=0.125后,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此時的超調量還是很大,控制效果不夠理想。
為了進一步減小超調量,接下來考慮應該減小比例控制作用。經過不斷調小Kp1參數并仿真實驗,當Kp1 = 4, Ki1=0.125 , 能大幅減小超調量,控制質量有所提高。
最后加入適當微分作用,Kp1 = 4, Ki1=0.125 , Kd1 = 2, 仿真結果見圖5。
從圖5可以看出,系統的響應速度快,在較短的過渡過程時間內趨于穩定,沒有余差,超調量約為2%,說明這個串級系統取得了預期的較好整定效果。
四、結語
利用MATLAB軟件對串級控制系統的兩步整定法進行仿真研究,步驟清楚,方法可靠,能得出良好的仿真結果,適用于過程控制課程的課堂教學演示和實驗,也可以用于相關過程控制系統的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正林,郭陽寬. 過程控制與SIMULINK應用[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2]邵裕森,戴先中. 過程控制工程[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李國勇,程永強. 計算機仿真技術與CAD [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