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靜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專門就干部隊伍的培養做出重要的論述,特別提出干部培訓應以培養滿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作為根本目標。作為黨的干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干部的培訓和培養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但是由于各種復雜因素的制約,少數民族干部培訓效果不佳、成果有限。本文主要分析了少數民族干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構建了以“少數民族干部”為本的培訓模式。
關鍵詞:需求視角;少數民族干部;培訓對策
少數民族干部在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對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并指出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要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隊伍,就少數民族干部培訓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隊伍,這就對少數民族干部培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少數民族干部的培訓必須滿足培訓對象政治需求、能力需求、知識需求和業務需求,使得少數民族干部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
然而長時間以來,少數民族干部教育培訓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培訓的質量和效果有待提高,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干部教育培訓質量是培訓主管部門、培訓機構和參訓學員共同關注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培訓工作機制。
一、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的研究現狀及問題
通過中國知網學術論文數據庫,以“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為題進行查詢,其中研究論文自1994年至2016年共發表論文17篇,涉及少數民族干部需求的研究論文僅2篇;而圍繞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的學位論文僅2篇且為碩士論文。圍繞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結合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的工作實際,少數民族干部培訓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少數民族干部科學有效的培訓需求重視不夠
第一,過于強調組織需求,培訓對象的需求未得到應有的體現;第二,培訓內容零散、重復,甚至沒有根據部門和崗位的不同進行區別對待;第三,缺乏培訓效果的評價體系,培訓績效未能及時反映給培訓機構和組織部門,產生了“為了培訓而培訓”的現象;第四,培訓內容、方式與培訓對象實際工作需求相脫節。
1.2培訓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有待提高
目前的少數民族干部培訓往往存在從干部教育培訓管理部門開始,到實施干部教育培訓部門結束的“一次性”培訓模式體系,培訓工作重復性高,短期培訓偏多,全面、系統的中長期培訓不足;理論學習偏多,實踐學習不足;課程學習偏多,培訓督導不足以及嚴重缺乏培訓效果評估缺失,不利于培訓成果的有效應用。
1.3培訓工作機制的吸引力和靈活性有待創新
目前,少數民族干部培培訓往往以“預定式計劃課程模式”為主,其重心放在教師課堂講授,不利于培訓對象自主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不利于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的契合,不利于培訓對象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與研究能力的開發;培訓形式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還在延續老的套路,沒有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培訓學員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培訓學員沒有選擇的余地,與多元化的培訓形式相距甚遠。
二、構建“以問題為中心,以學分為核心,打造一個平臺,構建兩條渠道,多種教學法相結合”的培訓模式
以問題為中心:所謂以問題為中心,指的是在“問題”的情境中,教師引導學員圍繞問題主動探索、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規律,進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直接體驗。這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環節:首先是培訓需求調研,其次是將培訓主題設置為存在邏輯關系的若干問題,進而再次分解為若干小課題的形式,最后是將課程的設置、實踐環節與小課題進行一對一的關聯,通過課程中“教”與“學”的互動環節和實踐的體驗環節探索完成問題解決的方案構建。
以學分為核心:實行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的學分制是深化培訓工作的關鍵與核心,這是因為學分制可以將脫產學習與在職學習相結合,克服了工學矛盾,同時更加體現培訓工作的個性化需求,尤其是其中的選修環節可分為指定選修環節和任意選修環節,可以根據培訓對象的個人知識結構、能力等的差異以及培訓對象的實際需求和具體情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達到精細化培訓的結果,并有助于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和激發少數民族干部的學習積極性,真正落實“參與式自主學習”。學分制主要包括必修環節、選修環節、實踐環節、論文環節、調研報告環節、獎勵環節和實績環節七個部分,其中必修環節和選修環節的學分以學時數作為賦分的依據,只要根據要求完成課程學習即可獲得學分;實踐環節、論文環節、調研報告環節以項目課題的形式作為賦分的依據,只要按照要求完成相關課題并提交研究報告,并根據報告質量獲得學分;獎勵環節是作為激勵機制給予學員的一種的學分;實績環節主要是指培訓對象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取得的實績賦分[1,2]。關于學分所占比例的建議是必修環節占40%,選修環節占20%,實踐環節占10%,論文環節和調研報告環節占20%,實績環節占10%。
打造一個平臺:中央民族干部學院作為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的主陣地,然而緊靠主陣地的教學資源無法滿足門類多、變化快、內容龐雜的培訓模式。因此,這就要求采取多種方式,充分挖掘國家行政學院、中央黨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關培訓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建立少數民族干部培訓需求庫和教學資源庫。
構建兩條渠道:即課堂教學主渠道和網絡教學渠道。其中課堂教學主渠道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教學方式,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教學方法的改進,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引入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研討式教學、訪談式教學等教學方式,以提高課程的吸引力;開辟網絡培訓渠道主要是指在培訓平臺的基礎上,積極開發網絡課程,打造網絡專家課程組群,幕課等[3]。
參考文獻:
[1]宋長江,解祥華.干部教育培訓實施學時學分制問題研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1,9(4):23-27.
[2]邱秋華.干部培訓實行學分制的建議[J].特區理論與實踐,2002,2: 51-53.
[3]鄭益群.從多角度看干部培訓網絡教學評估的實現—以福建行政學院為例[J].成人教育,2013,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