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月 孟倩倩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離不開舉國體制的構建。舉國體制特指中國體育的管理體制及其運作模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由于時代的發展,不同學者對舉國體制持截然不同的觀點。為了明確當下舉國體制的合理性和判斷其未來發展方向,本文通過文獻檢索法對舉國體制概念進行了梳理,論證了舉國體制的價值,認為舉國體制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初創、形成和完善與調整階段不斷向前發展,并預測由于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體育體制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會是舉國體制,但是其戰略目標和組織結構會向降低政府干預、注重普通項目、運動員生涯規劃和與民族文化結合等方面變化。
關鍵詞 舉國體制 競技體育 社會背景
一、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了中國知網對“舉國體制”這一關鍵詞進行了文獻檢索,文獻發表日期限制在2000年之后,文獻語言限制為中文。為了提高可信度,本文剔除了非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獻。此外,與舉國體制的內涵、歷史背景相關性不高的文獻也被剔除。
二、舉國體制的概念與社會背景
(一)舉國體制的內涵與特點
2000年,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在《體育科學詞典》中將舉國體制定義為:“由國家集中、支配和調動一切可能的體育資源,推動體育發展的體育管理體制。”具體而言,我國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其實就是指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以及我國目前競技體育水平,通過集中相對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并最大限度地調動全國上下的積極性,有效地配置競技體育資源,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合力,提高我國的競技體育水平以及國際綜合競爭力。
(二)舉國體制的社會背景
舉國體制的社會背景主要可以分為3個階段:1949年到1965年的初創期、1979年到1994年的形成期和1995年至今的調整與完善期。
1.初創期階段
在初創期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經濟生產能力低下,社會發展水平不高,一切建設工作都才剛剛開始起步。無論是體育人才、教練、設施、方法等等都極度匱乏,因此競技體育的水平也極度低下。雖然早在1932年,劉長春就首次作為中國人出戰了奧運會,但空手而歸,中國人的形象還被國際視作“東亞病夫”。
2.形成期階段
在形成期階段,我國的競技體育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無可避免地受到了破壞與倒退。但是文革之后,國際奧委會解決了我國參加奧運會合法性的問題。同時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奧運金牌實現了歷史性零的突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由此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也隨之不斷提高,相應的競技體育水平也不斷進步。
3.調整與完善期
在調整與完善期階段國家體育總局頒布了《奧運爭光計劃》,國家對于奧運的認識更是深化到了理論和法律的層面,而在這一階段我國部分地區部分領域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綜合國力又有了進一步的增強,中國在2010年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在國際上塑造了大國形象。
三、舉國體制的發展趨勢
(一)存在的合理性
反觀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奧運會獎牌榜,排名榜首的美國實施的是社會團體型體育體制,而分列二、三位的英國和中國都實行政府主導型體育體制(中國即為舉國體制),并不能說兩種體制孰優孰劣。因此,唯有最適合當下本國國情發展的體育體制才是最好的。
2016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見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時指出“應加快推進體育改革創新步伐,更新體育理念,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更好發揮舉國體制在攀登頂峰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發揮群眾性體育在厚植體育基礎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雖然我國已經步入小康社會,但不可否認,我國的國情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發展階段,由此對應于體育體制而言,堅持舉國體制是必然的選擇。
(二)未來走向
到2020年,我國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隨之而來的是全民健身和學校體育的進一步蓬勃發展,因此舉國體制應該保持競技體育優勢的同時,要協調帶動全民健身和學校體育的發展。在注重優勢奧運項目如舉重、乒乓球、跳水等等的同時,更多的投入一些適合大眾參與的普通項目如籃球、足球等等。最后,應該推進體育與我國本土的民族文化的結合,所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為學校體育和全民體育的發展注入新的內涵與活力,反過來也能夠推動競技體育的發展,在世界上造就一定的影響力。
四、結論
舉國體制無疑是我國發展競技體育極具中國特色的一條成功之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同的社會背景,舉國體制也在不斷向前發展。
(一)在初創期階段,新中國剛剛成立,我國還處于市場經濟體制,舉國體制追求金牌的“量”。
(二)在形成期階段,我國經歷了改革開放,舉國體制追求金牌的“質”。
(三)在調整與完善期階段,我國步入小康社會,處于市場經濟體制,舉國體制追求以“奧運金牌”帶動“全民健身”。
參考文獻:
[1] 于善旭.對當前使用“舉國體制”概念的置疑.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02):43-45.
[2] 郝勤.論中國體育“舉國體制”的概念、特點與功能.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01):7-11.
[3] 梁曉龍.舉國體制:中國發展競技體育的成功之路(上).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06):1-5.
[4] 狐鳴.建議停止“舉國體制”的提法.體育學刊.2007(02):1-3.
[5]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科學詞典.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