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職業技術學院 鞏航軍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符合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基礎和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創新型、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而考核是評價其培養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形式之一。
對照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考核的功能取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評定功能。考核能夠評價、鑒定應試者在某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是否達到了規定的水平和標準。這是進行各種水平考核、資格考核和標準考核的依據。
(2)診斷和反饋功能。學校考核能夠檢測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與問題所在,給學生提供改進學習的信息,給教師提供調整和改進教學的信息。
(3)教育功能。考核能力是一種重要的素質能力,它包括表達能力、鑒別能力、應變能力、心理素質和考風考紀等諸多方面。這些素質能力,考生經過考場的歷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
(4)激勵功能。考核成績是衡量教與學的有效性的一個質量指標,體現教師教學的成功和學生學習狀況,這種成就欲能極大地激勵考生及其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上進心,促使他們更加勤奮地學習和工作。
(1)考核觀念落后陳舊,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不相適應。考核缺乏現代科學教育理論指導,考核實踐有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主觀性和隨意性。
(2)考核方法簡單,考核只能考共性的、統一的東西,而學生的個性是很難得到體現的。目前的考核不能根據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學生的個性與差異來進行,不利于調動和發揮教師進行考核研究和探索的積極性,不利于全面、真實考核學生知識、技能與能力。
(3)考核的測量鑒定功能運用得不夠科學,考核指揮棒的指向偏離了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目前的考核與社會的需要相脫離,考核與學習相脫節,考核內容和方法與培養目標相脫節。教改與考核在目標上不一致,現在要強化的不是教考分離,而是教考合一。考核改革遠不及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那樣受到重視。通過多年教學改革探索,高職已形成了以培養職業能力和基本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達到1∶1。但多數學校技能、能力的考核比重僅占考核內容的20%左右;考核仍以閉卷筆試為主,側重考核學生對傳授知識的掌握度和繼承度;對職業技能與能力考核缺少系統研究,有關考核程序不嚴謹,組織實施不嚴密,命題及評分標準欠科學,技能和能力考核沒有成型有效的經驗。
(4)重結果性考核,輕過程性考核。考核以結果性考核為主,每學期課程結束后主要以期末考核成績評價和區分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高低,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其他過程性考核,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一錘定音”,考核類型單一。學生的技能考核主要采用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鑒定性考核。
(5)考核的激勵導向功能沒有體現。學生的素質測評主要是為了評定獎學金等的需要,僅僅是為評而評,沒有給學生以激勵的作用。在進行綜合測評時很少征求和綜合任課教師的意見,考核內容和要求不規范,具有主觀隨意性,對學生素質培養的引導、激勵作用不強,是目前學生素質綜合測評中存在的明顯缺陷。
(6)考核反饋調節功能遠遠沒有得到發揮。僅僅是為了考核而考核,不能通過考核對學生在學習方面和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差距與不足進行認真和系統的分析,缺少考核評價總結,無改進措施。
(7)有很多東西考核是考不出來的。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決定了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并不是通過考核去區分每一個學生的問題。就是說教師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其學生養成了一種什么素質,學習能力,或者說是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考核是考不出來的,有很多通過探究性、研究性學習所得到的收獲無法體現在考核的結果上。在學習過程當中有很多情感體驗、直接經驗的收獲等,這不是一種間接經驗和書本知識的收獲,很難通過考核來測量。
(1)對于理工科項目化教學的課程,可以嘗試采用“雙理一實”綜合評價模式。對于所有汽修專業課期終考試采用“雙理一實”考核評價模式,所謂“雙理”,其中一個“理”是指理論知識,就是出一套理論試卷,時間是60 min,主要考核本門課的基本知識和檢測維修思路,卷面成績為100分,占最后考試總成績的20%;第二個“一理”和“一實”體現在考核工單上,工單分為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一實”,就是實際操作,學生采用隨機抽取考核試題的方式進行實際操作能力考核,第二個“一理”就是在學生完成項目操作后,針對學生進行的實操項目進行口頭詢問,了解其理論知識水平。工單上的總成績為100分,其中實操占60分,口頭理論詢問占40分;工單上的成績占考試總成績的80%。
(2)在考核方式選擇上,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著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有關資料表明,現代管理對人才測定的要求有100多項指標,而憑卷面考核只能考出其中1/3,其余的很難用傳統的考核方法考出來,如毅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方法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等。這些考不出的能力,卻正是職業教育中最為重要的培養目標。如何考核學生的這些“考不出”的能力?這是以前所未系統研究的問題,圍繞這個中心任務,高職高專院校在實踐中發揮創新能力,使考核方式呈現多樣化。
(3)綜合評價引入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行高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探索國家提出的在全社會實施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的成功范例。這也是進行高等教育改革,真正體現“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舉措。它具有考核的公正性、全面性和權威性。
(4)不斷引進、融匯國外先進的考核方法和思想。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采用學生參與科研的方法;上海一些職業院校引進美國ASE資格體系考核;北京一些職業院校引進了英國愛德克斯國際教育基金會BTEC課程,其特點是采取“課業”考核方式,以實際工作為背景選擇“問題”,學生自行設計并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記錄試驗、調查和資料收集篩選的結果,注重學生自我積累考核證據。“課業”的完成,既是學生學習、探索的過程,也是評價、考核學習成績的依據,還為畢業生競爭上崗創造了條件。此外,澳大利亞、韓國、德國等國家的考核方法和思想也漸入中國,影響著高職教育的改革。這些先進的考核方法和思想主要有以下幾種。
1)考核以課業為形式,以成果為標準,注重過程性評價。“成果”包括專業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2個方面。專業能力成果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師交給的課業和其他任務時,掌握、運用和創新專業知識的能力。
2)考核以課業為主、多種形式并用。如“課業+筆記+活動”、“課業+筆記”、“課業+案例分析”、“課業+口試”等。課業與傳統意義上的作業不同,其訓練目的是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和鍛煉通用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3)尊重學生,重視投訴。BTEC教學模式的考核也同樣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投訴是BTEC班學生的基本權利。當學生的自我評價與教師的評價不一致時,學生可以在有充分證據的前提下,對教師的評價結果提出質疑,甚至逐級投訴。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相長,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
(5)建立企業本位的評價體系。學校本位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方式與實際的職業實踐及需要相去甚遠。國家教育發展中心進行的《中國教育與培訓調查》顯示:85%的職工認為他們的職業技能主要是在工作崗位上形成的。由此可見,學校本位的教學制約了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而在德國、日本,職業培訓都是以企業為主的,包括德國勞動局對未能與企業簽訂“雙元制”培訓的青年所提供的就業前培訓也不例外。從學校到社會,企業實習是最有效的途徑。當然,實習還可以采取勤工儉學或半工半讀模式,以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下學校、企業和學員接受職業培訓的要求。校企雙方共同接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約束。最終的綜合能力評估作為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和畢業的依據,進行職業技能鑒定。
(6)把現在的37考核方式改為1234考核方式。為了有效運用考核指揮棒,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并向應用能力傾斜,應把現在的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核成績占70%的37考核方式改革為1234考核方式。即平時的課余活動、創新活動、大作業等占10%;平時的一般學習情況(含出勤、課堂表現、實驗完成情況等)占20%;綜合能力考核占30%;期末考核只占40%(為了避免學生因為有了前面三項成績,覺得自己分數肯定能及格了,所以最后就不參加期末考核的情況的發生,該項成績最少也要占到40%)。
(7)積極發揮考核的反饋調節功能。考核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一方面是檢查學生學得怎么樣,教師教得怎么樣,另一方面還具有發現學生哪里沒有學好、教師哪里沒有教好的功能。因此,要重視各種考核信息的分析、處理和反饋,提出今后教學或學習中的改革措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1)建立以專業技術標準和職業素質為基礎的考核體系。在考核考核內容選擇方面,既要體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環節)目標要求,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核知識,又要考核能力(技能)和素質。
(2)考核方法多樣選擇。應根據考核課目的特點,允許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法,如閉卷、開卷筆試,閉卷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口試、筆試與技能操作相結合,或采取論文、設計、制作、撰寫調研報告與答辯相結合,也可以采用無標準答案試題,著重考核學生的思維方法、考思路、教見解等方法,并逐步實行“講一練二考三”,以檢驗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
(3)科學評判學生學業成績。要把課程終結考核與過程考核中學生取得的成績作為判斷學生成績的重要依據。針對不同課程,其評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五級分制,即優、良、中、及格、不及格;對達標課程,可采用兩級評分,即達標與不達標或及格與不及格;對論文、設計、制作等教學環節,可采用評語加五級評分,以確認其學業成績。由于考核內容、方式、方法的多樣性,學校應制定相關考核辦法及實施細則,以確保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在加強考核方法改革的同時,要建立課程考核質量分析制度,對考核內容、命題及考核結果要進行認真分析,不斷完善考核辦法;要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制度,并以一定的學分把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要求固定到培養計劃之中,成為全體學生必須達到的教學目標。
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高職教育要在“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新型職業教育觀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考核方式的創新,并由此帶動高等職業學院良性、健康和可持續發展。